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利用“课前三分钟”导入高中物理课堂的策略

时间:2022-04-12 08:32:49  浏览次数:

【摘 要】本文论述利用“课前三分钟”进行高中物理课堂导入的方法,提出利用学科融合、名人轶事、艺术鉴赏、社会热点等四种方法进行课堂导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进入课堂教学氛围,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关键词】高中 物理教学 课前三分钟 课堂导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5B-0109-02

物理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物理是什么,物理可以研究什么,它更是一种求真、求知的人文活动,是具有价值导向、能够培养人文素养的活动。但是长期以来,不少物理教师对物理教学的理解比较片面、狭隘,而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不高,无法在物理学习中发现有趣的东西,久而久之对物理产生厌烦心理。为此,笔者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进行课前导入,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更广阔的物理。

一、用不同学科与物理融合来导入

大多数学生存在这样一种观念,认为理科与文科就像是泾渭分明的两条河,文科与理科教材显然不同,思维方式也大相径庭,因此偏文废理或是偏理荒文的现象并不少见。事实上,物理教师可以巧妙地将文科的内容与物理相结合,让学生在攀登物理这座高峰时,能够用文科的情怀去化解那份枯燥。

以语文为例。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翻阅文学书籍,不难发现,物理知识广泛地存在于文学作品当中。如谚语中就含有不少的物理知识,笔者在课堂导入时常会引用一些耳熟能详的谚语作为知识导入。因为谚语通俗易懂,传播性强,学生接受度也更高。如在教学分子的相关内容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具象地理解什么是分子,笔者以“墙内开花,墙外香”这句谚语作为导入。这句谚语用物理的知识来分析,恰好是利用了物体分子都是在永不停息地做着无规则的运动这一知识点,所以人们即便时在墙外,依然可以闻到墙内开花所传来的香气。又如在教学压强的相关知识时,可以用谚语“磨刀不误砍柴工”说明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只要通过磨刀的方法,减小受力面积,就能增大压强。

除了谚语,还可以利用歇后语导入。如在教学力学的相关内容时,笔者引用“石头碰石头—— 一碰就发光”的歇后语,说明两个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以及对物体做功时机械能可以转化为内能,物理的温度会随之升高。“秤砣虽小—— 能压千斤”这句歇后语则包含了杠杆的原理。笔者利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用这些轻松有趣的谚语歇后语进行导入,不仅活跃了课堂,还能让学生的思维跟着活动起来,让学生开动脑筋,纷纷加入到分享的行列。

除了谚语和歇后语,古诗词当中也不乏物理知识。如在教学做功的相关知识时,笔者引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当中的名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弯弓如满月这句词可以分析出拉弓的过程其实就是人的生物能转化为弹性势能的过程。松开手,箭飞走,这就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过程。又如,在教学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这一内容时,笔者引用李白的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提问学生:“如果你像李白一样,站在尽可能高的地方,是否能惊扰到‘天上人’?”学生很快就明白,“天上人”所处的天空时真空环境,没有传播声波的介质,所以李白的担心是多余的。虽然从物理的角度来看,李白似乎犯了错误,但是李白的夸张手法又十分值得学生用在写作上。当学生把文学与物理搭建起了强梁之后,笔者开始尝试着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如在教学共振的知识时,就有学生提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名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种文学上的共鸣与物理学中的共振是异曲同工的。

将古诗词与物理相结合,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古诗词当中的物理学,理解透彻之后,又能反过来加强对古诗词的记忆。除了语文,物理还可以与地理相结合、政治等学科相结合,教者应开放自身的思维,在教学本学科之外,还应更多去思考物理与其他学科的有效融合。

二、以名人轶事导入

故事往往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名人轶事。而在物理教材中,编者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某个定理,往往会设置知识链接,让学生在接触定理之前之后了解这个定理诞生的历史故事,了解这个定理背后伟大的科学家,从这些故事中,学生能了解到不仅仅是故事本身,更多的是学习故事以及主人公那种为了科学献身、追求真理的精神。

如在教学电磁学的相关内容时,笔者首先在课前和学生一起分享了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的故事。赫兹之所以能够在物理学史上名留千古,除了他本身的天赋外,更重要的是,在那个年代,在人们对电磁理论的认知还很不一致的情况下,赫兹通过自己的努力,在麦克斯韦语言电磁波存在后的 20 多年,第一次用实验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得电磁波传播速度等于光速,证实了光是一种电磁波。这种打破传统的发现,不仅需要丰富的学识,还需要足够的勇气去承担世俗之见,去挑战传统权威。三分钟的故事让学生简单了解了这个人,随后笔者还向学生推荐了一些关于赫兹这个人的书籍,希望学生在学习完电磁学的相关知识后,可以去图书馆深入了解这个人的一生。不少学生还因此写下了读后感

类似的故事还有欧姆定律的发现者德国物理学家乔治·西蒙·欧姆。笔者在教学欧姆定律之前,在课前三分钟和学生聊了欧姆的故事。在欧姆生活的时代,由于缺乏资料和仪器,他的研究工作开展得十分困难,但是他在艰难的环境中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研究,坚持不懈自己动手制作仪器。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欧姆把电流与水流等比较,从而引入了电流强度、电动势、电阻等概念,并确定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在欧姆定律发现初期,当时的许多物理学家并不能接受,欧姆因此遭受到了来自同行的怀疑以及多数人的批评。欧姆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实验之于物理相当于空气之于人类,没有实验物理将无从谈起。这个故事让那些平時对物理誓言敷衍了事的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物理实验课学生的态度明显发生了转变。

无论是赫兹还是欧姆的历史故事,还是牛顿、伽利略、布朗、焦耳等物理学家的故事,都在传递着一种坚持不懈、求真务实、严谨科学的人生态度,笔者通过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希望能够给学生带来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努力求真的价值观。

这些历史故事并非与物理教学无关,教师如果能够带有情怀地去和学生讲述物理学家们的历史故事,带给学生的收获绝对不是简单的定理概念。

三、从艺术赏析的角度导入

艺术看似与物理最不相关,但深究历史,从物理学诞生之际,就与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将艺术赏析与物理相结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还能開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看到更广阔的物理世界。

如在教学光的相关内容之前,笔者利用课前三分钟和学生一起欣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雕刻家乔托·迪·邦多纳的作品。在乔托以前的时期,艺术的表现形式总是神秘又诡异,是普通人所无法参透的,但是乔托的画作却把艺术从神学中解放出来,他开始在他的绘画作品中引入了透视的原理,不仅有光影的透视画法,还有空气的透视画法。乔托著名的作品《耶稣诞生》第一次让圣经中的人物处于合理而又完整的空间中,同时还具有了生气。除了乔托的作品,笔者还和学生分享了达·芬奇著名的画作《最后的晚餐》,这幅世界名画同样体现了透视法,没影点设计在耶稣的身后,耶稣放置在绘画中心,这样的安排体现了耶稣的地位至高无上。还有拉斐尔的著名画作《雅典学派》,也是典型地运用了透视的画法,把没影点设计在画中的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身后。

除了光学透视,艺术家们还在画作中采用了光谱色作画。笔者在讲解到光谱色时,和学生一起了解了印象派,以及由印象派衍生出来的“后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笔者特别和学生一起欣赏了乔治·修拉的著名作品《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这是“新印象主义”的代表作。太阳光通过分光镜会被分析成七种颜色,印象派就是用这七种混合的原色作画,并注意色彩在不同的光线照射下发生的不同变化。但新印象主义不同,它是通过科学方法将自然中存在的色彩分剖为构成色,用微小的笔触画在画面上,形成小色斑块,靠观赏者眼睛的自然混合产生中间色,并通过色光的混合,增加光量,提高光的反射率和透明度,使颜色的调和达到和谐、鲜明的效果。修拉在创作《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这幅画组时,力求使画面构图合乎几何学原理,他根据黄金分割法则,将画面中物象的比例,物象与画面大小、形状的关系,垂直线与水平线的平衡,人物角度的配置等,制定出一种全新的构图类型。可以说一幅与物理紧密联系的艺术作品。

很多人说看不懂世界名画,事实上,世界名画除了给人美的感受,其中蕴含着非常深刻的物理知识,通过这些著名的画作,笔者既给学生带来了艺术的熏陶,同时又给学生讲述了和物理有关的知识,学生不但能对艺术有全新对解读,还能对枯燥的物理产生美的感受。

四、以社会热点导入

以社会热点导入最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因为它新近发生,学生自然十分关注。将社会热点与物理学相结合,能够让学生了解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引发学生对物理的热情。

如笔者在教学惯性的有关内容时,正好当时社会讨论最多的新闻是“最严交规”,“交规”能和物理有什么关系?笔者在课前用三分钟的时间和学生一起探讨“最严交规”当中“不允许闯黄灯”所违背的物理学知识——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运动中的物体是有惯性的。因此看到黄灯闪烁时,运动中的车是无法立刻停止的,只有给予司机一定的缓冲时间,这才是黄灯存在的价值。由这个热点引发了学生对惯性这一知识点的好奇,带着这份好奇,笔者顺利引入牛顿第一定律的知识点。学完了这一知识点,再让学生回过头来用学过的知识点去发现身边的惯性,学生都表示,政策的制定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学科知识。

又如,在教学万有引力定律时,笔者结合新近发布的史上第一张发布的黑洞照片和学生一起了解了黑洞的相关内容。虽然黑洞在高中阶段不作为考试内容,但是它是物理的伟大发现,事实上,了解黑洞关注黑洞的学生不在少数,笔者在和学生聊这个话题时,得到了很多学生不同角度的分享,这种双向分享在笔者看来是对等的,它不存在教者与学者,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在这样的氛围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也能过带着问题去学习,课后还有不少学生意犹未尽地讨论这一深奥的物理知识。

其实,紧跟社会热点甚至不需要完全与即将要学习的知识相结合,它可以是不带功利性的分享,让学生去感受物理的伟大。如每一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些物理学奖的获得者们的发现,他们的故事本身所蕴含的精神,已经足够激励学生热爱物理。

总之,物理教师对学生的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材,应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帮助学生看到更广阔的物理世界,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物理,热爱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给予学生最好的物理教学。

(责编 刘 影)

推荐访问: 导入 课前 课堂 高中物理 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