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谈数学课堂教学德育渗透的四种不良倾向

时间:2022-03-02 00:11:50  浏览次数:

【摘 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德育被摆在了更为突出的位置,各个学科都在进行着德育渗透的不懈探索,数学学科概莫能外。然而,审视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就会发现,在德育渗透的实践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四种不良倾向。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 德育渗透 倾向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问题,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因此,学科教学就成为了学校德育的主要阵地。没有教育的教学是不存在的,所以强调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为此,各学科应该根据自身特点,进行行之有效的德育渗透,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学科也责无旁贷。然而,审视当前的数学教学,就会发现存在着明显的弊端。

一、重德育因素挖掘,轻学科融合渗透

数学学科内容具有丰富的德育内涵。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已挖掘出了许多德育渗透的好素材、好资源。例如,在数学史的讲解过程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在数学应用举例教学中,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在数学思想、数学习惯的教学中,渗透实事求是的思想;在数学概念、定理形成过程的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在“数学美”的教学中,渗透美学意识。

然而,许多教师往往只注重在材料挖掘上下工夫,而忽视了学科德育的渗透。并没有结合数学学科自身的教学特点、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把德育融合渗透,在每一节课都戴上一顶德育“帽子”,或添上一条德育“尾巴”,牵强附会,生搬硬套;遇到较好的德育契机,便来个“大谈特谈”,偏离教学重点,迷失学科方向,以至于出现“两条路”、“两张皮”。笔者认为,有效的德育渗透,应该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使德育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完成,这才是融合。如若只注重数学教材德育因素的挖掘,而不能在教学中进行有机渗透,为德育而德育,学生德育和数学学习就会两败俱伤。

二、重思想政治教育,轻数学思想方法

在数学课堂中,德育毕竟不是数学学科的根本任务。在学科教学中,德育是各学科(除思想品德课)共同承担的一项任务,通过各学科的教学共同教育学生。数学研究的是空间形式及数量间的关系,数学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数学学科没必要、也做不到完全承担德育的任务。而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处于中心地位。

数学思想就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认识,它是数学思维的结晶和概括,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灵魂和根本策略。数学方法则是数学思想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实现数学思想的手段和重要工具。不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并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较低层次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经过抽象、概括,便可以上升为较高层次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而较高层次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则对较低层次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有着指导意义,往往是通过较低层次的思想方法来实现自身的运用价值。在教学中,要突出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强化渗透意识,这既是数学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新时期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对每一位数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因此,教师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去领悟隐含于教材字里行间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一方面明确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要有全新而强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在教学中,只有充分利用这些数学内容、思想和数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具体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才能使学生在掌握数学工具的基础上,体验和领会事物的绝对与相对、现象与本质、静止与运动、具体与抽象、特殊与一般、量变与质变、实践与认识、对立与统一间的辩证关系,实现德育的有机渗透。

现实中,对数学教学过程中德育功能的倚重,恰恰漠视了学生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使数学教学出现了“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的尴尬局面。如此情形,使数学教学陷入“南辕北辙”的荒诞境地,数学教学便成了“自掘坟墓”,德育渗透的效果也可想而知了。

三、重德育情境创设,轻数学思维发展

在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的当下,根据课改的基本理念,许多教师都在教学设计上,积极地进行情境创设,以激发和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许多教学案例中也可以看到,“这些情境的创设是多方面的。例如,与生活实际背景相联,从生活到数学;与带挑战性的问题相联,从问题到数学;与学生实践活动相联,从活动到数学;与游戏、欣赏、审美相联,从审美到数学,等等。但一些教师过分追求问题情境的外化效果,盲目引进生活、生产中的实际情景、图片、动画等,每节课必有生活情景。在这些情景中,有些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但也有许多与教学内容距离较远,不仅不能有效激发学生思维,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究其原因,是因为情境创设的本意不在为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思维活动服务,而是极力追求一种情感氛围,为学生的情感熏陶而铺设,实际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德育费了心,却浑然不知。板子打在情感态度“失度”的身上,却要落在德育渗透“失重”的点上,即是没有围绕着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在学生的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着力,连根本的任务都没完成,渗透的根基不在,何谈融合。

实际上,情境与问题应该融合在一起,问题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要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问题情境设计的目标要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发展、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发展。设计时,应注意以问题为核心,与数学知识相连,与学生认知相吻合;问题应该是开放的,具有挑战性的和新奇的;是学生经过思考,能够提出预期目标,经过活动能够解决的。数学活动的目的,是通过数学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数学规律,揭示数学本质,建立数学结构,表达交流数学内容,获得数学思想方法,转变思维方式,经历研究过程。让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包括:观察、发现、归纳、概括出数学;经历、体验、感受、感悟、内化数学。

如果教学过于追求情境化,而忽视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就会冲淡“数学味”,忽略了数学本身的魅力,且无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和数学能力的提高,甚至对于德育渗透的理想来说也是失败的。

四、重思想道德说教,轻数学情感熏陶

数学史应该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人格塑造的绝好素材。数学史是数学家的奋斗史,展示着数学家为真理而献身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数学每前进一步,都充满着艰难险阻,需要数学家们的胆识、勇气和毅力,甚至甘冒生命的代价。学生听了数学家的事迹,必然会心潮澎湃,倍受鼓舞,认识到只有经过奋斗才能取得成就。然而,传统的德育方式,难以轻易与数学学科有机融合、渗透。伟人的故事产生榜样的力量,通过道德说教可以达到,但理想的效果必须在学生的真实数学活动中得以实现。此外,数学还以其科学性、严密性育人:数学中的结论不会模棱两可,不存在伪科学,不允许有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存在。数学让人认识到应该尊重科学,相信事实;数学让人坚持原则,忠于真理;因此,数学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然而,这些也要学生在真真切切的数学学习实践活动中才能体会和形成。

数学学科的德育渗透,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许多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追求德育渗透的艺术性,充分发挥情感的效应。其想法和做法无可厚非,但往往忽视了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忽视了学生的数学情感。此种追求游离了数学精神,而被泛化为笼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或注重课堂的师生关系,却没有建立在师生共同的数学教与学的活动基础上;或创设情境,却没为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等活动展开服务。为此,即使是遇到和数学紧密联系的德育素材,也往往采取简单的说教方式。可以想象,学生的数学情感能有几分?如若这样,脱离数学学科特点的德育又能有多大的效果?这些,都值得教师们深刻反思。

参考文献:

[1]邓鹏,黄群宾.论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五个层面[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4 ,5(3).

[2]韩春华.把握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度”[J].数理化学习·综合版.

[3]李善良.新课程初中数学教学改革十年回顾[J].基础教育课程, 2008,(11).

[4]郑汀晋.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的载体[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6).

[5]骆祖英.略论数学史的德育教育价值[J].数学教育学报,1996,(2).

[6]朱巧珍.中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三注重”[J].南方论刊,2005,(7).

推荐访问: 课堂教学 四种 德育 渗透 倾向
[谈数学课堂教学德育渗透的四种不良倾向]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