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让课堂“活”起来

时间:2022-03-02 00:03:37  浏览次数:

【摘要】思想品德活动课是思想品德学科的拓展和延伸。让学生在动手、表演等活动的基础上学会反思,把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和思考。在开展思想品德活动课的过程中,应注意解决好理论联系学生实际的问题,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他人、集体、社会对每个社会成员的角色要求。本文依据思想品德活动课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去探索思想品德学科活动课开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作用及如何有效实施。

【关键词】活动课 活动形式 有效实施

一、思想品德活动课的含义及形式

1.思想品德活动课的含义:“所谓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就是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举办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1],达到注重把学生生活与社会实践相联系,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完成知识目标,促进情感升华,提升实践能力,做符合社会规则要求的讲文明、知礼仪、遵守法律的现代公民的目的。

2.思想品德活动课的形式:主要有问卷调查、交流讨论、话剧表演、角色扮演、娱乐竞赛、讲演辩论、情境模拟等类型。

二、实施政治活动课的作用

要上好活动课,必须充分认识到开展活动课教学的作用。思想品德知识的涉及面广泛,学习过程中实践性较强,找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兴趣点,选择恰当的活动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培养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实践,对促进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法制观念、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师生在共同活动中可以激发群体的积极性和个人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实现素质能力的提高,对于师生均大有裨益。

1.激发兴趣,寓教于乐。例如,在《自我新认识》一课时,可以开展活动“他人眼中的我”。[2]自我认识有时候并不全面、客观,他人就好比一面镜子,可以使自己更加注意自身存在的优点与不足。所以活动的内容是:描述班级某个同学的主要外貌、性格特征;发现对方的优点与不足(态度要诚恳且尊重对方);收集全班同学对他人的描写并当众朗读,请四个大组同学猜描述对象,以猜对者多的小组为获胜者,并适当奖励。

通过活动既使学生了解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也使班上同学能够更好地相互了解。思想品德活动课可以激发兴趣,寓教于乐,在师生相互配合的基础上使学生既完成知识目标,也在活动中使自己、他人、集体情感得以升华。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如,在七年级第二课《学习是苦乐交织》中,针对如何突破这一观点,可以采取“模拟宇航员常规训练的活动”,[3]使学生融入其中。通过学生的快速旋转,体会到宇航员为了实现飞天梦想付出的艰辛。通过展示“神七”飞行员返回地球的采访视频,使学生明确,实现中华民族几千年太空梦想的快乐。通过实践活动与理论知识密切结合,使学生既学到了理论,又将理论与实践、生活紧密相连,深化了为实现人生价值奋斗的理想。

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在教师指导下,利用社会条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高思想、品行、道德、法制觉悟的重要途径。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广泛接触实际,培养独立观察事物和正确认识社会的能力。对于思想品德课来说,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是不可偏废的两条途径,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政治、法律、道德、心理素质的基本途径。

3.激发情感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比如,在七年级《创建新集体》这一课时,可以开展“特殊人生扮演”的活动[4],由每组四位同学分别扮演盲人、独臂人、跛脚、聋哑人。先是四人分别行动——独臂人系鞋带、跛脚的人5秒钟从讲台走到后排黑板报出、聋哑人在不借助任何工具的情况下问回家的路。扮演结束后请学生分别谈感想。结论是:独立完成任务很困难,需要别人帮助;残疾人需要社会的关爱。活动的第二阶段是四人组成一个集体,共同完成上述任务。结论是“各尽所能,发挥所长”,通过集体成员的团结合作,使各项任务得以顺利完成。

通过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达到了关爱弱势群体,体会集体合作力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合作精神的目的;既使知识目标得以完成,又实现了激发情感价值观、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目标。

4.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人翁意识。每个学生都是社会的一份子,是国家的公民,享有各种权利,当然也要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履行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以节约用水为例:可以通过简单的实验[5]——首先测量一次正常洗手的用水量(时间既定),用杯子测好用水量,然后把水龙头出水量关小(相同时间),再进行测量。通过对比可得出每人每次节约的用水量,再乘以一年365天,发现可以节约1~2吨水,那么全班、全校、全中国、全世界一年可以节约多少吨水?

节约用水是很多人都明白的道理,但道理通过实际的生活经历进行阐述更能达到学生明辨是非,内化于心的效果,进而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人翁意识。

5.激励探究,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例如,在《磨砺坚强意志》一课,出示一幅漫画。漫画“功亏一篑”[6]讲的是一个小男孩在沙漠中挖井,挖了5次都没有挖到水,其中有两次差点成功。问:漫画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大部分学生认为小男孩一直不够坚强,做事不能坚持到底。但是小部分同学认为小男孩是有坚强意志的表现。第一从挖的数量上看,有5个之多,并且没有放弃,仍在继续;第二从语言分析“哪有水呢?”说明正在思索;第三从深度看,有两口接近水面。由此可以说,小男孩的意志是坚强的。

学生的思维是开拓创新的,通过教学,我们可以发现,学生有着较强的探究精神。所以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性应该与课程改革探究性学习的追求相结合。教师应该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行动起来,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处于活跃状态,产生思想意识的创造体验,体会到行动和创造的愉悦,达到在实践活动中内化思想品德的目的。

同时,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尝试、探索和抉择,更好地发挥个体的创造潜能,成为课堂学习和社会成长的主人。研究性或探究性学习必须是开放的,即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兴趣、爱好和知识结构,学生应自主地开展生成性品德养成的活动。学生可以在独立思考、自主选择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品德活动课的有效实施

1.科学实施的指导思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思想品德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我国进行思想品德教学不能动摇的基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将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思想品德活动课形式多样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形式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不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而且是相互作用的关系。”掌握内容与形式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内容决定形式,我们在观察处理问题时,必须特别注意事物的内容,要根据内容的需要保持或改变形式。

第二,形式对内容有反作用,我们不能忽视形式,要选择、利用和创造适当的形式,促进内容的发展。[7]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形式已经不再适合于现阶段的教育、教学。教学内容的转变要求教师必须改变旧有的教学形式,使新的教学形式、方法更加贴近教学实际与学生的生活。思想品德活动的不同形式,以其灵活多变,贴近学生的实际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特点,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达到寓教于乐,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情感、道德素养、心理素质的目的,在新世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显得尤为重要。

(2)形式多样性的必要性: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形式有利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应充分考虑活动形式的多样性,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问卷调查、交流讨论、话剧表演、角色扮演、娱乐竞赛、讲演辩论、情境模拟等类型。就组织形式而言,既要有个体活动,又要有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就学习方式而言,既要有自主学习的活动,又要有在竞争中学习和在合作中学习的活动。但采取何种活动形式,要根据不同的知识、情感目标开展适当的活动进行教学,这将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落实、情感升华以及实践能力等的提高。

3.科学的实施原则。思想品德课的活动形式与内容要求教师处理好具体指导和“放手”的关系。具体应在教师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意识、创造意识,在促进其个性自主和和谐发展的同时,全面提高其心理、道德素质、法律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选择活动主题、精心设计活动程序、灵活使用活动形式、适时调控活动过程、及时做好活动总结。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互动性——互动,是主体间的相互联系与能动反映,是活动中的师生相互交流、影响,不断作用的状态。[8]教学交往观告诉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师与生、教与学是互构互生、良性互动的,是二者间的双向讨论、交流与沟通,这是一个“提问应答”、互为因果的负反馈活动系统。

课堂教学的互动性要求无论是在设计教学环节还是在教学提问的设置上,都应该充分考虑到师生互动的内容,给学生展现自己独立思考、勇于实践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2)针对性——教师要处理好活动的有效实施以及如何使活动既针对全体学生,又能适时关注个体学生的关系。虽然活动课的参与性是最强的,但是不可避免地也要面对因材施教的问题。因为学生在社会阅历、知识水平和身心特点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决定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如何使学生的个性通过活动得到充分的发展,照顾到个性不同的学生,使不同性格、爱好的学生都能在不同的活动中得到发展,使他们各得其所、各尽其能?这是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3)主体性——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是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肯定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动口、动手、尝试探索、奇思异想等方面潜能的开发,会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思维、自觉思考、探究创造等能力得以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尽量为学生留有自由支配、自主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创造情景使学生生动活泼地锻炼和展示自己的才华,发展自己的个性品质。

(4)主导性:教师在课堂中居于主导地位,是课堂的组织者、协调者与总结者。这要求在课堂中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教师要自觉成为学生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一方面,教师要做有心人,围绕教学目的创造条件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灵活使用不同的活动形式,体现教育的主题;另一方面,要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程序,处理好课堂纪律和活动热情之间的关系,扮演好活动的协调者角色。最后,在活动结束时,教师要及时总结,既要肯定活动的精彩与成功,又要指出活动的不足与缺憾。对每位同学在活动中的表现都要认真评价,并作为平时考查的重要依据。

(5)灵活性——要想课堂活动丰富而有趣,具有实效性,就必须重视课堂活动的教学设计。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要围绕教学目标,并考虑所设计的课堂活动是否生动,富有情趣和吸引力。在设计问题和学生参与活动形式时,要有利于学生体验成功,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参与学习中获得成功和自信,都有机会在活动中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实现自我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和内容,以灵活多样的形式为载体,达到教学的目标。这样,才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助于每个学生从不同方面展示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教育过程必须注重学生在“知、情、意、行”等不同层面的发展,才能使学生顺利度过人生中第二个重要时期——青春期。思想品德教学承担着对学生心理、交往、道德、法律、爱国主义等不同方面的教育,对青春期的孩子影响不可谓不深远。良好的教学形式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教学实践,教师应该把“言加行”和“行加言”综合起来,通过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情境或者让学生参加不同形式的活动,会比单纯的言语教育更重要。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老师不断学习,努力提高组织活动的艺术和技巧,充分把握学生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造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公民。

参考文献:

[1]郭万俊.对初中思想政治活动课的思考[EB/OL].cn/sxpd/jszx/jxyj/jxlw/200703/t20070305_295075.htm

[2][3][4][5][6]张緒培,楼江红.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83,133,189,136,254.

[7]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8]三人行.怎样促进教学过程的互动性[J].三人行中学语文网,2005.

[9]教育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0]黄希庭.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11]李如蜜.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12]冯启德,陈小英.教师的科学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3]王涛.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课”[JB/OL].http:///ktoblog/u/263/archives/2007/5126.html

[14]吴启凡.如何利用“活动课”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EB/OL]http://www.smsyzx.org/JiaoYan/ArticleShow.asp?ArticleID=123

推荐访问: 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