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重庆市玉米栽培现状及发展对策

时间:2022-04-10 09:37:49  浏览次数:

摘 要:分析了重庆市当前玉米栽培现状及存在问题与差距, 提出了发展对策: 即围绕提高玉米单产、增加总产量的目标,针对不同生态条件、不同生产水平,深入研究和推广超高产和高产综合配套栽培技术,从理论上研究高产群体中个体间多器官相互关系、提高群体质量的途径、诊断技术和定性、定量促控措施,建立玉米超高产和高产技术体系。

关键词:重庆市;玉米;栽培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1-02-34-02

重庆市属温带、亚热带、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耕地主要以丘陵山地为主,地势起伏,海拔在50~3000m,长期以来形成河谷平缓地种水稻,丘陵山坡旱地种植玉米的生产格局。土壤贫瘠、生产设施缺乏,旱涝无保障,靠天收明显。由于我市特有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本地的玉米生产呈现以下4大特点:(1)立体分布。其中丘陵玉米占1/3、 山区玉米占2/3。玉米种植在丘陵、山地上,土壤瘦瘠,其供肥保水、保肥能力差。(2) “雨养玉米”。玉米种植在旱坡地上,无灌溉条件,靠自然降雨生长,受干旱影响产量波动大,稳产性差。(3)间套种植,以麦—玉—苕和薯—玉—苕为主。玉米生长期光照不足,阴湿度大,病虫害重;(4)靠人畜作业。以人力为主生产玉米,耕作管理粗放。因此,西南地区玉米种植面积虽大,但单产偏低;全市玉米常年种植面积近46.67万hm²,平均单产只有360kg/667m²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另外,玉米灌浆期易出现高温逼熟,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导致我市成为全国玉米单产最低的省市。

1 重庆市玉米种植现状及栽培技术应用情况

1.1 推广应用种子包衣技术 20世纪90年代初,由市种子管理站牵头引进推广。包衣技术起到防治农作物苗期病虫危害、抗旱、防寒作用,确保一次播种保全苗,促进作物生长,培育壮苗,提高产量,改善品质等作用,一般可增产10%左右。

1.2 肥团育苗移栽技术的推广应用 从80年代后期推广应用肥团地膜育苗技术。育苗移栽技术不仅有效抗御了3月底倒春寒的危害,而且还增加了产量。

1.3 旱地耕制改革 1988年,全市开始进行玉米中厢分带轮作种植大面积示范,90年代中期,渝西南基本完成麦-玉-苕3熟旱地改制带状种植,比夹二行667m²增收玉米50kg左右。玉米中厢分带轮作制已形成一种固定的旱地粮食栽培制度,提高了玉米增产能力。

1.4 推广平衡配方施肥技术

1.5 利用田坎种植玉米 1986年,永川县朱沱区、巴南区长生镇等地率先试种田坎玉米,挖方测产结果:每3.3m长、0.67m宽的田坎实收玉米3~6kg,是高粱产量的2~3倍。从此,田坎玉米种植技术在生产上得到迅速推广,玉米增收十分显著。

1.6 推广应用单株定向密植技术 90年代初,巴南、长寿、永川县等农技部门试验表明:玉米宽行单株定向密植具有很大的增产潜力。通过生产实践证明:单株定向密植能充分发挥个体潜力和群体优势。2005年,垫江县玉米高产示范,采用单株定向密植,平均单产450.5kg/667m²,比未定向密植的田块667m²增产35.8kg,增产8.6%。

1.7 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应用 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提高土温和水分涵养、抑制杂草滋生和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可提早玉米播期和提高产量。

1.8 推广玉米施锌技术 在碱性或中性土壤中,玉米施锌可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强光合效能,促进植株生长和提高抗病、抗旱能力,减少纹枯病感染,达到增产目的。目前,在玉米生产上施锌肥约占全市玉米种植面积的30%,大面积施锌比未施锌的667m²增产10%~15%。

1.9 人工辅助授粉技术的应用 对玉米实行隔行去雄进行人工辅助授粉,以避免连阴雨天气玉米自行授粉困难的状况,降低秃尖、癞粒和空秆率,提高玉米产量。

1.10 春玉米间种夏玉米或二季(秋)玉米种植技术应用 可以充分利用夏季温光资源,扩大畜牧业精料来源。

1.11 玉米秸秆青贮综合利用技术应用 重庆市升为直辖市后,特别是随着草食牲畜养殖业的发展,玉米秸秆青贮技术在我市广泛推广应用。青贮饲料贮存时间较长,可供常年喂养牲畜使用,在青饲料供应淡季,也能使草食家畜吃上营养价值很好的新鲜青绿饲料,促进牲畜增长,提高养殖效益。

2 重庆市玉米栽培面临的问题

重庆市玉米栽培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非生物逆境灾害发生十分频繁,严重影响玉米生产的发展。

2.1 玉米生长后期高温干旱逼熟已成为影响玉米栽培的第一限制因素 在重庆及西南丘陵山区的地势地貌特征条件下,玉米是旱地作物,多靠雨养。高温干旱逼熟常年出现且程度强,对玉米产量影响极大。高温干旱逼熟造成玉米减产10%~20%,个别地方减产50%以上。据历史资料统计,重庆市的伏旱发生概率近80%,其中严重伏旱占18%、重伏旱占19%、一般伏旱占42%、基本无旱为21%。在高温干旱条件下, 农作物蒸腾作用急剧增大, 水分供求失调, 机能加速衰老死亡, 导致青干逼熟, 籽粒灌浆膨大受阻,光合作用受到影响,光合效率降低,物质积累严重不足,花粉活力减低,结实率下降。2006年,重庆因高温干旱造成大春粮食平均减产20%~30%,个别地区减产达40-50%;科学研究证明,全球气候正在发生以变暖为主特征的变化,其结果将导致地表径流、旱涝灾害频率加大,高温干旱对玉米栽培的影响更为突出。

2.2 阴湿弱光照是制约本市玉米生产又一重要限制因素 重庆常年云雾多、日照少、湿度大、春暖迟、秋寒早,常遇春旱及秋季低温危害,常年表现为长时间的阴雨弱光照天气过程。在阴雨弱光照条件下,光照强度不足,光合作用不能正常进行,土壤、空气均长期处于饱和湿度状态,植株生长发育不良,在开花期遇到连天绵阴雨,传粉受精过程受阻,结实率降低,灌浆不良,病虫害增加。

2.3 土壤瘦瘠、地力差是制约该市玉米生产的第三非生物逆境因素 本市旱坡地比重大,土壤瘠薄,有机质含量低,保水保肥能力差,且多为红、黄壤和石灰(岩)土,土壤中有效磷钾供给缺乏,氮的供给也常因施肥习惯影响而处于低氮水平,这是制约本市玉米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

3 重庆市玉米栽培发展思路及对策

玉米栽培发展的基本思路是: 依据当地实际情况, 确保足够的种植面积, 选育耐高温耐阴湿优良品种,提高单产,降低成本。应采取的具体对策是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3.1 超高产研究 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和国家粮食局4部局组织实施的“ 粮食丰产科技工程”, 分别设置了“粮食作物可持续超高产理论与技术模式研究”和“三大作物可持续超高产共性理论与技术模式研究”两项重大课题, 因此, 玉米超高产研究是国家的重大科技项目, 也是重庆地区玉米栽培学科优先关注的领域。

3.2 精准投入研究 各类农资的科学使用是作物栽培学研究的重点领域。我国玉米生产化肥投入量偏大、使用时期不合理的问题普遍存在, 节水灌溉问题日益突出, 由此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备受关注。重庆地区特有的高温干旱和降雨的多变性是玉米栽培研究难以逾越的先天障碍。天然投入和人为投入的效应错综交织,化肥、灌溉用电等农业投入过高, 种植收益下降, 已影响到农民生产玉米的积极性。今后较长一段时期, 包括农业投入品高效利用、精准使用等在内的精准投入研究, 是玉米栽培学科需要特别关注的研究领域。

3.3 简约集成研究 栽培过程的简化高效研究是作物栽培学研究的重点之一。育种等学科快速发展的一个基本原因是能将研究成果物化为优异种质或良种。长期以来, 栽培学研究每取得一项重要技术成果, 往往对生产者的农事操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农业生产的复杂性增强, 投入的人力、时间成本也相应增加,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先进技术成果的转化, 也弱化了栽培学科自身发展的动力。随着农村大量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和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玉米生产也面临着简化农事操作、降低生产成本问题。因此, 研究栽培技术的简化和物化、 多个单项技术的集成创新, 是玉米栽培学科长远发展必须关注和亟待加强的研究领域。

3.4 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 同其他学科一样, 玉米栽培学科研究要更加注重新理论、新方法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要多方向发展, 不断拓展研究新领域, 以增强学科研究活力和生命力。可与生理学结合,摸清玉米群体中个体的光合、冠层透光等生理性状,探究最佳种植密度;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 发展智能农业和专家决策支持系统;;可与生态学结合,在个体栽培学和群体栽培学的基础上,发展群落栽培学; 可与经济学结合, 探讨玉米特别是专用玉米生产的市场经济规律; 可与环境科学结合, 积极发展绿色农业, 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可与化工技术结合,发展能源农业和能源作物栽培。

综上所述,推动和加快重庆市玉米栽培的发展,出路在依靠科技,核心是主攻单产,关键要简化实用,办法是品种、技术、工程措施3管齐下,再加以政策扶持。

参考文献

[1]董钻.试论作物栽培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高等农业教育,1996(5): 21- 25.

[2] 石桂春.美国玉米加工业的历史和现状[J]. 玉米科学,2001,9(2).

[3] 郭庆法,王庆成,汪黎明.中国玉米栽培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4] 赵化春.玉米栽培的适宜密度问题[J] . 玉米科学, 2001, 9(增刊):34- 38.

[5] 佟屏亚. 试论耕作栽培学科的发展趋势和研究重点[J] .耕作与栽培, 1993(4): 1- 7 .

[6] 赵克明. 关于我国玉米生产发展问题的看法[J] . 玉米科学, 2003,11(专刊): 24- 25.

[7]国家农业部.中国农业年鉴.

(责编:陶学军)

推荐访问: 重庆市 栽培 对策 现状及 玉米
[重庆市玉米栽培现状及发展对策]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