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我国龙眼栽培利用史研究文献综述

时间:2022-03-28 10:02:59  浏览次数:

摘要:龙眼,原产于我国。它是我国南方特有的果树之一。本文通过对我国龙眼栽培利用史相关文献的系统整理,尝试论述学术界在龙眼研究上的成果,包括龙眼的起源、用途、栽培技术、贮藏、保鲜、加工开发及龙眼的相关文献。进而在总结我国龙眼栽培利用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笔者个人的观点,指出了在我国龙眼栽培利用上的研究尚存有不足的地方,尤其是史料的使用和挖掘方面,这有待于今后继续深入研究。

关键词:龙眼;栽培;利用史;文献综述

龙眼(Dimoearpus Longan Lout)是无患子科(Eu-phoraeeae),龙眼属(Dimocarpus)常绿果树,乔木。它是南方特色水果之一。千百年以来,龙眼对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建国后,龙眼的栽培利用史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笔者收集的文献资料所涉及的领域包括:龙眼的起源、用途、原产地、栽培技术、加工贮藏技术、文献整理等,在这些方面学者们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笔者发现仍有一些问题的研究不够深入,今后可作进一步的探讨。现文献综述如下:

1龙眼的起源

1.1龙眼的名字由来

关于龙眼的名字,学者们做了一些考证,主要是根据龙眼的形状、味道、肉质和成熟的时间来进行命名。例如:邱武凌(1986)引用李时珍的《本草纲月》中所写的“龙眼之目,象形也”来说明龙眼的命名由来。王本泉(2000)引用王象晋的《群芳谱》中的记载来说明龙眼有许多绚丽的别名。古人或缘其源,或类其形,或含其味,或意其质,亦称龙眼为骊珠、比目、圆眼、蜜脾、燕卵、绣水团、海珠丛、川弹子、亚荔枝等,此外还有木弹、鲛泪、柱圆等。韩冬梅(2014)讲述了在龙眼的别称当中人们使用得较为频繁的称谓,而除了“龙眼”外,以“桂圆”最为大众熟知,因为龙眼果实通常成熟于8月,那时正是桂花飘香的季节。

1.2龙眼的品种分类

我国历史上有记载龙眼品种和分类的专著侧重对龙眼的品种名称、特征和口味进行描述。到了近代,龙眼的品种分类出现了以产地名称来命名,以福建一带为代表,例如:普明庵龙眼、乌龙岭龙眼、油潭本龙眼等。但这些品种分类叙述仅仅是在园艺学上的习惯叫法,并没有按龙眼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

20世纪7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对龙眼的品种分类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其中,黄金松(1979)按龙眼复叶中小叶形态和叶片大小分为3种类型:大叶型、小叶型和圆叶型。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者们倾向于从生物特征来考究龙眼的品种分类。柯冠武、黄进华、邵小华等(1988)根据龙眼花粉的形態特征来把供试验的11个品种进行分类。而后,柯冠武、林经波、陈熹等(1988)着重对福建3个龙眼主产区(泉州、莆田、福州)的10个主栽品种进行研究,探讨品种间在形态结构上具有共同遗传性状的稳定器官,以此作为龙眼品种类群分类模式的划分依据。庄美伊(1993)在《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果树卷》综述了龙眼的种质资源,为龙眼的分类提供了宝贵的原始材料。邓九生(1995)则依果实品质将龙眼品种划分为7种主要类型。张春叶、朱凤林等(1999)引用了《中国果树志·龙眼卷》的数据论述了野生龙眼群落和野生龙眼的混交情况,并考证了龙眼品种的分类。韩冬梅(2014)提出了龙眼的品种分类有多种依据,包括按照栽培地域、成熟期、生产利用以及果实用途来划分。以上学者主要是从龙眼叶、种子特点、果实品质及主要品质性状的变化与相关性等进行龙眼的种类划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龙眼果质特点和果实特性,但尚未能制定一套完整和科学的分类方法。

1.3龙眼的产区分布

关于龙眼产区的分布,学者们观点基本一致,趋向于龙眼原产于我国南方。国内外学者一般认为龙眼原产地是中国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和云南一带。其理由有2个:一是在这一片地带发现了野生龙眼群落,二是古文献有不少记载。

邱武凌(1986)根据古今中外文献记载及我国南部各地野生龙眼群落的发现,来考证并断定了我国南部和西南部是龙眼原生中心地。王本泉(2000)认可邱武凌的观点,并通过《神农本草经》和《南方草木状》等相关记载来考证龙眼的原产地是我国南方,还借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来说明栽培的龙眼树是从野生龙眼树进化而来。莫善文(1996)考述了龙眼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四川、贵州及海南等省区,并引用了《中国果树栽培学》(1987中国农业科学院主编)的资料来论述中国是龙眼的原产地,18世纪后才逐渐传到世界各地。目前泰国、印度、菲律宾、越南、缅甸等都有栽培。庞学群、张昭其(1999)指出龙眼生产主要集中在我国,总产量以我国为最。韩冬梅(2014)则考述了我国龙眼主要分布在华南、华东和西南热带亚热带地区。蔡长河、唐小浪等(2002年)讲述了龙眼作为典型的亚热带经济作物,因其受气候条件限制,在东南亚地区的泰国和我国种植面积广。我国分布以福建、广东、广西为主(不含深加工产品产值)。

1.4龙眼的种植传播

学者们主要从龙眼的种植地区与传播方向进行研究,认为龙眼主要是种植中热带地区,且以我国南方为主,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台湾、四川和云南等省区,之后由我国传人到美洲、非洲、大洋洲等热带和亚热带的一些国家。

邱武凌(1986)引用左思《蜀都赋》中的记载:“旁挺龙目,侧生荔枝。布绿叶之萋萋,结朱实之离离。迎隆冬而不凋,常晔晔以猗猗”来说明四川种植龙眼至少已有1500年以上的历史,并认为现今国外有一定数量的龙眼栽培,均从我国传播去的。他引用英国H.F麦克米伦著《热带园艺植物手册》所写的“龙眼与荔枝并肩于1978年由中国传人印度”。另外,他认可瑞士A.D.德康道尔的观点,认为若干世纪以前,华人已移植此树于马来群岛。柯冠武、王长春等(1994)引用《三辅黄图》、《南裔异物志》、《东观汉记》、《岭表异物》、《南方草木状》等史料来考述龙眼自汉代就有栽培了,并提出云南是龙眼起源的初生中心,广东、广西和海南是龙眼起源的次生中心。吴元立、易干军等(2007)进一步对此进行探讨,论述了龙眼的起源与分布,推断出龙眼起源于我国,并提到了在广西、海南和云南先后发现了野生龙眼。王本泉(2000)引用了公元1832年罗柏《印度植物志》的记载:“印度所有荔枝、龙眼均由中国传人”来论证我国龙眼首先传人了印度,而后传至越南、泰国、新加坡等南亚、东南亚国家。他指出,目前在美国和巴西有少量种植,其它地区龙眼种植还处于试验阶段。

2龙眼的用途

龙眼用途甚广,营养价值高,全身是宝,一贯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学术界主要探讨的是龙眼的入贡及其药用价值,而其他用途相对比较少。例如:龙眼作为观赏之用。王本泉(2000)引用了《三辅黄图》的记载,解说了在汉代人们已将龙眼等名花名树引种到京都作为观赏植物了。

2.1龙眼的入贡

邱武凌(1986)论述了自汉以来,龙眼已作为贡品,视珍异之果品。他先引用《后汉书》所载:“龙眼之见珍,自汉已然”,在王祯《农书》中“夫龙眼与荔枝齐名,味亦甚美,登盘姐而充岁贡,称于魏文之诏,泳于左思之赋,又岂凡果之可比哉”。王本泉(2000)则引用《后汉书》中记载:“交趾七郡献龙眼。盖龙眼之见珍,自汉已然”,并写到《梧浔杂佩》所载:“龙眼自尉陀(即南越王赵陀)献汉高帝始有名”,在班固《汉书》上记载了朝廷给来朝的使者赠送橙桔、龙眼、荔枝之事。叶少飞、路伟(2011)則引用了《三辅黄图》和《后汉书·孝和帝纪》记载的对龙眼在两汉时代作为贡品的呈送状况,并考证了3个问题:一是南海和苍梧二郡应是贡送龙眼和荔枝鲜果的来源地,运送到京师洛阳的龙眼和荔枝是干果。二是龙眼和荔枝通过海运和陆运的运送方式到达京师。三是运送到京师洛阳的龙眼和荔枝的使用包括作为宫廷奇珍水果食用的、祭祀物品和赏赐。由此可见,对于龙眼入贡的研究,学术界鲜少对龙眼入贡的时间和省份进行考证,也极少关于皇宫贵族所吃的龙眼问题的专门探讨,包括所吃的龙眼从何而来及这些龙眼究竟是鲜品还是干货等,仍未深入研究。

2.2龙眼的功效

目前,我国学术界侧重于对龙眼的药用价值探讨。彭世奖(1983)引用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来阐释龙眼药用价值甚高。《神农本草经》认为龙眼主治“五脏邪气,安志厌食。久服强魂聪明,轻身不老,通神明”;《本草纲目》则说龙眼“开胃益脾,补虚长智”。对此,王本泉(2000)认可这个观点,他在这些史料的基础上,补充了明代宋珏《荔枝谱》来阐释龙眼的药用价值。邱武凌(1986)引用明朝龚廷贤《药性歌诀》:“龙眼味甘,归脾益智,健忘征忡,聪明广记”来阐明龙眼的药用价值。邱国俊(1989)、邱武陵,章恢志(1996)、刘玉英(2000)、郑玲(2001)、方珍珊(2002)、苏玉润(2003)、李升锋、肖更生等(2004),相继用丰富的史料来阐述了龙眼的药用价值。韩冬梅(2014)概括了龙眼的医疗价值,还写到龙眼具有显著抗菌、抗癌、降血糖以及增强免疫力等活性。

除了药用功效,学术界一些学者着重对龙眼的营养和保健价值做了研究。蔡长河、唐小浪等(2002年)考述了龙眼肉的保健功效及机理,讲述了其具有抗衰老、抗癌和免疫调节和促进智力发育的作用。冯九海(2005)引用了《济生方》、《泉州本草》、《药品化义》等记载来阐述龙眼的药用价值。林娴(2014)考述了龙眼的花、叶、树皮、壳、果、核,构成龙眼的不同部分都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全身是宝。

3龙眼的栽培技术

关于龙眼的栽培技术,学术界大致上探讨了繁殖技术、园地和土壤管理、肥水管理、整形修剪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问题。

邱武凌(1986)提到了邓道协《荔枝谱》记有龙眼的繁殖苗木法,“龙目有接法”、“余尝以龙目作芦,今已生植”(芦即压条繁殖)。另外,他提到了明末周亮工《闽小记》中的龙眼的高接换种技术,与彭世奖观点相同。同时,他引用了《图经本草》中的记载:“龙眼生南海山谷,今闽、广、蜀道出荔枝处皆有之”来说明在1000多年前福建已有龙眼栽培;而他认为台湾龙眼,多由福建、广东传人,时间则较晚。邱国俊(1989)写到了龙眼的繁殖技术主要有实生、嫁接、压条等方法。在20世纪90年代,学者们倾向于从具体的龙眼嫁接技术人手来阐述。例如:李祖鑫(1994)、梁仰贞、梁俊荣(1994)、梁居智(1997)、张春叶、朱凤林等(1999)。到了21世纪,学者们更是把栽培技术进行了分区分节地细化考述。闵宗殿(2001)引用了《粤中见闻·龙眼》中的记载来说明福建龙眼的栽培技术要高于广东。林金德(2007)、黄国秀(2008)、何金城(2009)等人探讨了龙眼生产中各个环节的栽培技术措施。刘琦、凌淦昌、叶志伟(2012)、庄朱力、郑俊峰(2013)、黄金柱(2014)、韦绍平(2015)等人则概况了龙眼高产栽培技术要点。杨德育、林文忠(2013)更是考述了龙眼的无公害栽培技术,总结了龙眼果园建设、苗木定植、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处理和果园更新等无公害栽培技术要点。

4龙眼的贮藏保鲜

龙眼属于热带水果,在炎热的夏季,龙眼应如何进行贮藏和保鲜呢?这是从古至今被关注的问题,这也是学术界研究重点之一。叶式秀、魏霖江(1981)根据龙眼果实水分多、糖分高的特点及采收时天气特点,提出气调贮藏技术。陈文军、洪启征(1982)阐述了用药物防腐(主要是仲丁胺处理)与低温贮藏相结合的方式。洪启征、盛慧云等(1984)进一步探索了此法的效果与好果率。施清(1990)介绍了不同的贮藏保鲜法的效果。吕荣欣、占雪娇等(1990)选取东壁龙眼作为实验对象来阐释龙眼果实防腐保鲜实用技术。何志刚、陆修闽等(1997)认为使用膜试剂处理对延长龙眼的贮藏期和提高好果率效果更好。何国祥、钟思强等(1997)则把现行的龙眼保鲜技术按成熟程度分为3类:熏硫加低温储运技术、以低温自发气调结合药物防腐技术、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相结合的龙眼贮藏保鲜技术。陈怡泽、陈冠刚等(1998)、李明(1998)、张春叶、朱凤林等(1999)、庞学群、张昭其(1999)等人都考述了龙眼果实的贮存保鲜技术情况。庞杰、邹少强等(2000)着重介绍了魔芋多糖。之后,邹少强、李艺雄、曾竞华等(2001)考证了魔芋涂膜对龙眼常温保鲜的效果。经研究,魔芋涂膜是一类全天然可食性物质,无毒、无味、卫生,且成膜性较好,有较高的商业价值和食品安全可靠性。曾亚森、周瑞、蔡业彬(2004)阐述了龙眼民间传统保鲜法、低温气调保鲜法、药剂防腐法与二氧化硫保鲜法。而郭红辉、王燕华等(2005)讲述了常温保鲜和低温冷藏保鲜2种贮藏保鲜方法。李珠柱(2005)则通过围绕褐变、霉变、质变3方面的变化来探讨了龙眼的保鲜工艺。郭东辉(2006)概况了龙眼保鲜和贮藏主要方法:常温贮藏(包括有热烫处理法、液态化学药剂保鲜、固态保鲜剂保鲜法和保鲜袋保鲜)、冷藏、气调贮藏和采用综合保鲜方法。

由以上文献资料可知,龙眼的贮藏保鲜分为采前与采后处理2部分,而具体方法主要有3种:一是常温贮藏;二是低温冷藏;三是化学与物理结合的综合贮藏保鲜法,例如:魔芋涂膜。迄今,我国虽然对龙眼的保鲜贮运作了一定的研究,有一定的商业价值和使用成效,但迄今尚未提出一整套适合于生产的、贮运时间较长的保鲜贮运技术,今后仍需继续研发。

5龙眼的加工开发

对于龙眼的加工开发,历代农民多把龙眼加工成干货。学术界一些学者对传统的龙眼加工方式进行了研究。周肇基(1981)考述了古代“晒荔法”,晒龙眼法与晒荔枝法相同,核干用火焙之。邱武凌(1986)则写到在宋梁克家撰的《三山志》里记述龙眼曝乾寄运,在王祯《农书》有记载晒龙眼法。冯九海(2005)引用了《广群芳谱》介绍桂圆干的制法。刘正刚、常建荣(2011)指出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水果贮藏方法以火焙为主,并引用了赵古农《龙眼谱》中所记载的焙龙眼作果干法。

在商品化程度不断增加的今天来看,通过各种途径对龙眼进行加工生产,以增加龙眼的商品价值。学术界一些学者对现代龙眼加工技术进行了探索,发现龙眼汁、龙眼饮料、龙眼茶、龙眼酒、龙眼果醋、龙眼罐头、龙眼膏、龙眼果酱、桂圆软糖、桂圆冲剂等是现代龙眼的主要加工产品形式。韩冬梅、苏美霞等(2000)、苏玉润(2003)均提出要合理利用龙眼,并提高其综合利用价值。魏文玉、张志军(2003)写到了龙眼可作为保健食品。李升锋、肖更生等(2004)则注意到了龙眼肉相关的保健食品的开发。古小玲(2008)、林娴(2014)考述了龙眼的开发与利用类型。

6龙眼的文献和整理

自20世纪70年代后,国内的学术界开始从历史和社会史的角度对龙眼进行的研究,可查找到的有佛山地区革命委员会编写的《珠江三角洲农业志》第六册《珠江三角洲果木业发展概况和荔枝龙眼、柑桔、香大蕉、菠萝四大果树生产发展史》。

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学术界趋向于对赵古农《龙眼谱》进行考证。彭世奖(1983)炎到晋代嵇含《南方草木状》(公元340年)对龙眼的详细描述,说明当时人们对龙眼的形态和习性已有深入的观察和认识。唐宋以后,记载较多,但大都停留在形态习性和医疗功效方面,对于栽培技术,则几乎全无记载。我国古代几乎没有关于龙眼的专著,清代道光5年(1825)成书的赵古农《龙眼谱》,记述了150多年前珠江三角洲一带龙眼的品种和栽培技术,雖内容简单,但算是我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龙眼古书了。吴建新(1987)则考述了《龙眼谱》是古代唯一的1本龙眼专谱,提到了它记载了龙眼的生产分布,并汇辑了清代以前有关龙眼名称、功用的记述。而后,吴建新(1990)指出了赵古农撰写的《龙眼谱》汇编前代文献记载,考订龙眼的名称、性状以外,还叙述了广东龙眼的生产、栽培、食用、加工、品种、销售情况及其有关龙眼的传闻。但他认为该书内容还是较为单薄,未能充分反映当时广东龙眼栽培的盛况。

在21世纪后,学术界进一步细化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并以研究如何提高龙眼的附加值和商品价值为重点。其中,莫志强(2004)指出了我国栽培龙眼历史有文献可考者首推《汉书》,在该书《南匈奴传》中曾记载“汉遣单于使令谒者,将赐送橙桔、龙眼、荔枝”。王震红(2010)以时间为顺序,阐述龙眼的栽培历史,详细论述了龙眼的起源和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栽培情况、分布区域、品种类型、食用情况和医药发展,指出龙眼在食用和医药方面开发的潜力和价值。

7小结

综上所述,学术界已研究了关于我国龙眼的栽培利用史的多个方面,并且在龙眼的栽培技术、贮藏保鲜和加工开发等方面的研究较为深入,有一定的研究成效,但尚留有进一步加深研究的空间,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专门系统和全面地对龙眼的研究相对较少,大多数是以栽培技术的一些要点或某个品种的龙眼栽培作为研究对象,缺少了对不同地区的龙眼互为比较的研究,即比较性的研究较少。

第二,研究的史料大部分都来自于《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南方草木状》和《龙眼谱》等经典书籍,相对来说,档案、文件、文集、碑刻、地方志等统计材料运用得比较少,即史料的使用方面缺乏完整性。

第三,学术界虽然对龙眼的贮藏保鲜作了一定的研究,静态的贮藏保鲜方面研究较多,而动态的贮运技术研究少。另外,对于提出能适合大生产的整套贮运保鲜技术方面的研究也相对少。今后,研究方向上可考虑把龙眼的生产、贸易以及社会文化价值相结合。

(收稿:2016-12-14)

推荐访问: 栽培 综述 文献 史研究 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