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水稻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集成技术探讨

时间:2022-03-26 08:23:40  浏览次数:

摘 要:近年来,东海县采用水稻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模式,应用与之相应的耕整地、育秧、栽植、植保、收获、秸秆、干燥、等农艺配套技术,达到机械与农艺的有机结合,逐步扩大示范与推广面积,给东海县农民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水稻;全程机械化;集成高产栽培;节本增效

随着东海县水稻机械化程度的不断加大,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以作为我县机械化高产栽培水稻的核心工作,应用与之相应的耕整地、育秧、栽植、植保、收获、干燥、等农艺配套技术,达到机械与农艺的有机结合,并在生产实际中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2年我县水稻机插秧面积40万亩,其中2000亩水稻平均单产达到800公斤以上,650亩单产突破900公斤,最高产量为张湾乡机插的102.6亩超级高产稻,实测单产950.3公斤。实践证明,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机能有效地解放劳动力,降低人工负荷,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水稻产量。

一、机械化整地技术

东海县现在水田耕整地作业,以一年耕翻方式为主。采用耕翻整地机型都为大马力轮式机车(东方红1804)耕翻一般全为秋冬季,耕翻要达到25-30厘米,耕垡彻底、均匀的要求;平整地都为春季平整,采取切、平、旋三字整地作业原则,用大马力机车配套重型缺口耙、牵引式刮土机、平地机、动力驱动耙等农具在上年耕伐后土地上作业平整,做到大格田30亩以上,小格田不少于10亩,格田内水位落差<3厘米,犁、切、整、旋到边。达到了齐、平、碎、净标准,土质上松下实,为机械插秧创造适合的土壤条件。这种作业方式即可以节约农时又可以节省春季用水同时提高了土地和灌溉利用率也利于积水排放。

二、机械化种植技术

1.水稻栽植机械化技术。采用机械插秧对秧苗的培育有一定的要求,不同型号的插秧机应配有相应规格尺度的育秧钵盘和秧苗性状要求。机械插秧具有机械留苗、穴行距均等、插植深浅一致的特点。因此,要求培育出的秧苗要尽量均匀整齐一致,必免机插空穴出现。机手在机插秧时,要直线行驶,来回进行,合理密植。一般机插秧,行距为30cm左右,穴距为12~15cm。田间水深<2厘米。空穴率<3%。相对合格率>85%。伤秧率<4%。机插的秧苗深浅要一致,基本做到无深秧,无漂秧。

(1)抢早栽插适龄秧。早栽有利充分利用温光资源和促进有效分蘖,争多穗、攻大穗,协调形成高产优质。因此,多熟制例如稻麦(油)两熟制条件下机插越早越好。在江苏江南地区要在6月15日前栽插,江淮之间地区在6月17号前栽插,淮北地区在6月20号前栽插。若因连续多雨天气或人力及机械等原因延迟栽插,应通过剪叶、断根、脱水爽田、控制肥水、喷施控长剂等方法及早抑制秧苗生长,以防秧苗徒长。

(2) 高质量整地与培肥。根据斯坦福方程和测土配方试验结果精确计算机插高产水稻总施氮量和磷钾硅肥用量,并坚持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秸秆全量还田,改善土壤理化性状。麦秸秆全量还田情况下,特别要强调提高整地质量。一是土壤耕作深度适宜,一般大田耕翻深度掌握在15—20 cm,确保秸秆均匀稀释与埋没。二是田平如镜,全田高低差不超过3 cm,表土上细下粗、细而不糊、上烂下实,插秧作业时不陷机、不壅泥。三是田面整洁,无麦茬等杂物。对秸秆还田灭茬效果欠佳的田块,务必要结合耙地清除田面残物。四是泥浆沉实要达到泥水分清、沉淀不板结、水清不浑浊,沙质土沉实1 d左右,壤土沉实1—2 d,黏土沉实2—3 d,待泥浆沉淀、表土软硬适中、作业时不陷机,保持薄水机插。

(3)精准机插大田基本苗数,以均匀的“小棵”栽足穴数。在产量构成诸因素中,穗数是制约机插稻高产的第一要素。根据品种类型特性,采用凌启鸿教授等提出的公式精确计算基本苗数,并明确亩插穴数和穴栽苗数。钱银飞等根据不同栽插规格条件下各穗型粳稻品种产量、品质、氮素吸收利用、群体质量、株型等方面的比较研究以及高产田综合调查,认为生育期长的、早栽分蘖力强的大穗型品种,栽插密度为22.5—25.5万穴/hm2,每穴2苗左右为宜;一般穗粒兼顾型品种,栽插密度宜为25.5—28.5万穴/hm2,每穴3苗左右为宜;相对生育期短些的或分蘖性较差的品种,栽插密度宜大于28.5万穴/hm2,每穴4苗为佳。同时,注意提高栽插均匀度,调节栽插深度在2.0 cm左右有利高产。

当前生产上普遍推广应用的插秧机,行距固定为30 cm,但在江苏、江西、湖南等省普遍反映机插行距偏大,穴数较少,基本苗偏少,导致有效穗数不足,限制了机插稻产量潜力的发挥,并据此研发出各种缩小行距的插秧机。胡雅杰等[ 43]在比较研究机插30 cm和25 cm行距时发现,大穗型行距30 cm机插,扩大株距,利于形成大穗而高产;中穗型2种行距机插平均产量相当,但行距30 cm机插生育后期透风透光条件好,利于提高千粒重和结实率,产量潜力高;小穗型行距25 cm机插显著增加穗数而高产。因此,大、中穗型宜采用行距30 cm机插,小穗型宜采用行距25 cm机插,并配套相应株距,能充分发挥不同穗型粳稻品种产量潜力。另外,近年试验示范结果还表明,行距25 cm左右的插秧机在南方双季稻应用亦有较好的适应性。

2.水稻节种育秧机械化技术。节种育秧技术要严格按照农艺要求进行种子处理和工厂化育秧。主要工艺流程:精选种子一高温破胸催芽一机械精量播种。育秧用种量为常规用种量的一半,即为6.0-7.0公斤/亩。配套的关键农艺措施.江苏等地通过多年的大量研究与实践,在阐明毯苗机插高产形成规律的同时,建成了“标秧、精插、稳发、早搁、优中、强后”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培育标准壮秧,创造机插稻高产前提 在毯苗(包括钵形毯苗)育秧技术开发上,各地根据生产实际,已集成创新形成多套适应不同生态地区和种植制度的本土化育秧方式和规程,并研发出配套育秧设备,如硬盘和软盘育秧,旱育和湿润育秧,旱地营养土和基质育秧,工厂化育秧等。其中,秧龄控制、床土培肥和精确定量播种是机插育秧质量的3个基本要素。

突出培育适龄标秧,扩大秧龄弹性。机插标准壮秧有一系列指标,其中“适龄”最为重要。目前生产上因各种难以预测的原因而不能及时适龄移栽,栽插超龄秧是个突出问题。张祖建等[ 30]研究结果表明,在超秧龄初期阶段(至播后28 d),秧苗地上部仍可维持一定的生长,尚能保持能够机插的秧苗形态,但地下部对超龄生长反应敏感,根系较早停止伸长,根系活力迅速下降;但在严重超秧龄阶段(至播后36 d),苗高快速增加,秧苗充实度大幅下降,根系生长处于最低维持水平。秧苗素质很差,严重影响机插质量和效果,造成大量缺穴漏插现象,直接导致群体最终穗数不足;在南方稻区,秧龄超过25 d以后,栽后群体单位面积有效穗数较20 d显著减少,产量显著降低[ 31]。邵文娟等[ 32]研究提出武运粳7号机插小苗壮秧指标:苗高12 cm,苗基粗度2.7 mm,糖氮比1.0—2.0;各培肥量较大的处理秧苗地上部干重的峰值出现在播后20 d、叶龄为3.8—4.1时,其后秧苗干重下降,苗质迅速变劣,而不培肥和培肥量小的处理秧苗地上部干重的峰值明显延迟,秧龄弹性增大。因此,在现有机插技术条件下,宜选用产量潜力大的大穗型水稻品种,并务必严格控制适宜秧龄在3—4叶[ 33]。大面积生产中,可根据茬口、耕整地时间以及插秧机的作业量,精确确定适播期,掌握适宜秧龄栽插,并按照“宁可地等秧,不可秧等地”的原则进行分期播种,杜绝超龄秧机插。

三、机械化植保技术

传统的水稻植保作业主要是背负式手动喷雾器,这种器械缺点很多目前我县已淘汰,目前我县全面推广应用了背负式机动打药机作业的水稻机械化植保新技术。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方式存在的诸多问题,大大提高了我团水稻病虫害防治水平,增强了促进调节水稻正常生长的有利条件。由于近些年我县进行了秸杆还田、增施有机肥和油渣等不断改良土壤,再加上品种的不断更新,水稻病虫害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杂草危害较重,特别是机插秧苗较小生长时间长,杂草发生量大,我们采取此技术后有效抑制杂草。通过实践生产机动打药机是一种多用途的植保防治机械,此类机械具有射程远、适合多种农药机型和进行多种防治作业的特点,较传统作业方式可提高功效20多倍,极大地缩短了防治周期,充分有效发挥药剂作用,提高了防治效果,同时也降低了植保作业成本,受到全县粮农的青睐。

四、水稻机械化收获技术

1.收获时间。要求在收割前15-20天排干田间积水,便于机械作业,当水稻多数稻穗变黄,粳稻95%以上籽粒转黄,籼稻90%以上籽粒转黄时即可进行机械收获,防止割青。根据不同地块选择合适的收获机械,选择晴好天气,及时收割。联合收获机械应在露水基本消失后下地作业。

2.收获机械的机具准备与车型。根据我县的收获情况建议选用带茎秆切碎和抛洒装置的收割机作业,便于秸秆还田和埋茬。作业前要检查调试机械,对收获机具进行检查、调整和保养,保证机械技术状态良好。目前我县采取的为机械一次性完成收割、脱粒、清选的收获方式 ,主要应用机型为久保田、514(技术改造)、约翰迪尔4LZ-11、约翰迪尔3080、约翰迪尔3316,这些机型技术较为先进,具有操作简便、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特点,其作业性能均较为优良,脱净率、清洁度、损失率、通过性等指标均能满足农业技术要求。

3.水稻收获质量技术要求。我县提倡用带茎秆切碎装置的全喂入收割机或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留茬高度不超过18厘米。全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总损失率≤3%,破碎率≤2%;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总损失率≤2.5%,破碎率≤0.5%。

五、机械化干燥技术

目前我县在平明镇先后建起了两座烘干设备塔,可在不损害水稻品质的前提下,快速降低含水量,使其达到国家安全储存标准的干燥技术,是确保我县水稻丰产丰收的重要保障条件。该技术除了能有效地防止连绵阴雨等灾害性天气所造成的损失外,还具有其他明显的优势:一是减轻劳动强度,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实现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现代化提供了有效手段。二是提高了水稻品质、卖动性和加工性。三是可以防止自然灾害对粮食造成的污染,缓解全县农民因占有公地、公道晾晒粮食而造成的不便。目前我县投入使用的为循环干燥式烘干设备。

参考文献:

[1]《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集成推广》李宗岭 王琪玲 谢韵清-《农机科技推广》-2015.

推荐访问: 水稻 机械化 栽培 高产 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