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人的异化问题在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与成因浅析

时间:2022-03-23 09:08:38  浏览次数:

【摘要】20世纪中叶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席卷全球。人类社会正经历着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即从传统工业社会向现代信息化社会转变。毋庸置疑,在这一新的历史进程中,人类社会通过对科学技术的创造与利用使得人类自身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类作为科学技术的创造和运用的主体性地位正在逐步丧失,人类社会与科学技术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如何理性的面对和反思人的异化问题在息化时代所呈现出的发展趋势,是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关键。本文拟通过对信息化时代人的异化问题的分析和阐述,去总结出人的异化问题在信息化时代的特征及成因,最后,对消除人的异化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科学技术;信息;信息化时代;人的异化;异化理论

一、引言

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贡献,但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却悄然变化。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的创造物却日渐影响人类的主体地位,使得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阻碍和制约。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的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①对于人的异化问题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界的研究热点。同时,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的异化问题也体现出了不同的时代特征。不同的哲学家和哲学流派,对人的异化问题有着各不一样的研究成果,对于这些理论的梳理,是我们研究信息化时代人的异化问题发展及成因前提和基础。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

早在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就对人的异化问题展开过研究。在卢梭看来人被分为自然人和社会人,把人类生活划分为了“自然状态”与“社会状态”。自然状态才是人的本性,自然人在自然状态体现出了人性,因为私有制的出现,使得人类由自然人变成了社会人,“自然状态”变成了“社会状态”。人由不依靠他人的绝对存在变成了与各种社会关系相互联系的相对存在。这一切都违背了人的本性,使得人与人之间变得不平等、充满利益与争斗。而黑格尔则认为,异化就是异己化,是人在对象世界中的自我外化和自我归复,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分裂、统一、充实、发展的辩证过程。

在进入资本主义工业化社会之后,马克思又对异化理论在资本主义工业化社会的特点与发展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在劳动活动中的二重化,使得人不再是类存在物。一方面,劳动的是人的类本质,是人作为劳动的主体去能动的、自由的改造外部世界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实际劳动活动中,劳动已不再是人的类活动,而变成了外化的劳动,人成为了工具,成为了一种资本家拥有的劳动生产资料。人从自由的劳动变成了强制的劳动,而且产出越多的劳动产品反而使得劳动者越是贫困。所以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劳动遭到了异化,人的本质也就遭到了异化。

马克思之后,法兰克福学派又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历史背景下,提出了对异化理论新的认识。他们主要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的工具理性主义进行了批判,深刻地揭露出科学技术对当代社会阶级矛盾的粉饰,以及科学技术对人类意识形态的极权主义。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人有:马尔库塞、弗洛姆和哈贝马斯。马尔库塞认为,科学技术并不是中性的,它带有一种强烈的极权性,科学技术的功利性同时还剥夺了人类对于人文价值的追求,使得人们在这个时代变成了单向度的人。在马尔库塞看来要想摆脱这一现状必须建立起一种全新的科学技术,这种新的科学技术必须满足人文价值的需要,同时还需要对政治进行变革才能得以建立。而显然此时的科学技术已然成为了一种极具破坏性和奴役性的政治工具,现实的社会中无法寻求到一种这样的力量能够打破科学技术对人类的控制,并推动政治的变革。这就使得马尔库塞的思想显得格外悲观。而弗洛姆则认为,科学技术的非人道化是造成乱象的原因,科学技术的非人道化又源于人们对最大效率原则的追捧,以及对于科学技术的迷信与崇拜。解决的途径在于将科学技术人道化,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终追求的目标。法兰克福学派的另外一名学者哈贝马斯的观点认为,科学技术俨然已经成为一种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深入到了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而且这种意识形态更加具有控制性和迷惑性。

(二)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

反观国内学术界对于高新技术时代人的异化现象研究起始于改革开放以后。这主要与国内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以及全球化的加快有着很大的关系。在这一时期,信息产业在我国有了迅速的发展,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引起了我国政府和学术界的重视。在这一背景下,我国部分学者敏锐地发现了隐藏在信息化背后的异化现象,并对其展开了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主要体现如下:

1.对异化理论的文本解读

2001年,苏州大学朱有荣在其硕士论文《马克思异化理论与现实批判》中通过对马克思的历史观、异化观发展过程进行分析比较,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释。西北大学的杨康欲欣在2012年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其现实意义》为其硕士毕业论文,全文在理清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前提下,分析了现代人在人与物之间,人与人之间以其人与自然之间的异化表现,并且进一步分析了当代中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内所存在的一些异化现象,探讨了这些现象存在的必然性和历史性。刘宗碧教授在《哲学动态》2012年第11期发表的题为《<巴黎手稿>的双重异化批判和马克思新经济学逻辑的孕育》的文章,通过对《巴黎手稿》的解读,提出马克思在《 巴黎手稿》中关于两个异化的关联论证,是揭示市民社会的不合理性,是进行资本主义现实批判的新经济学逻辑建构。

2.对不同异化理论的比较分析

如吉林大学王海英博士,在2008年的博士毕业论文《马克思与弗洛姆异化理论统观》中,通过对马克思与弗洛姆两种异化理论进行纵向的逻辑梳理,分析两种理论的内在关联:人道主义立场。又如华中科技大学的兰俊丽在2004年的硕士毕业论文以《马克思、卢卡奇、弗洛姆的异化理论及其比较研究》为题,探讨和研究了三位思想家的异化理论,并以不同的角度对三者进行了比较,并对他们的影响进行了总结。再如2010年发表于《理论月刊》,由李霞玲和王贵友撰写的题为《劳动的异化与技术的异化———马克思与海德格尔异化理论之比较》的论文,从人类生存异化根源、本质、解决的途径等方面对马克思和海德格尔的异化理论进行了比较和研究,同时提出了对异化的反思。

推荐访问: 异化 成因 浅析 信息化 时代
[人的异化问题在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与成因浅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