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

时间:2022-03-14 10:15:02  浏览次数:

zoޛ)j馟ivi׮WM|׭5M7uZ报告中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城乡统筹和一体化发展,将产业之间的互动升级与节约作为基本特征,以宜居性质与和谐发展为标准的城镇化,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各种类型的城市以及小城镇和新型农村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

农村教育信息化 祝智庭认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来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过程[2]。从教育发展的维度上看,农村教育既要适应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又要适应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发展的需要。农村教育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推动力,辐射在农村教育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之中。农村教育信息化作为一个发展的过程,它是以新的教育思想为基础,在各个领域相互配合中起积极的指导作用,用信息化的观点保证教育系统良好运行。它没有明确固定的目标或者指标体系,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努力方向和主题

研究现状 在现有的对城镇化发展的研究中,对重视教育以推进城镇化进程的研究等方面有所涉猎。胡俊生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城镇化、劳动力城市化、家庭城市化三个阶段进行分析,基于此,提出农村初中县城化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首要任务。秦玉友认为,教育的不均衡发展影響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教育发展的速度比较缓慢,因此,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受到冲击。

针对不同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间的差异现象,也有学者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王朝明、孙志毅等人从城乡收入差距的角度入手,研究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城镇化和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表明加大教育投入可以促进城镇化建设。

本文从城镇化进程中发现的问题入手,对农村教育信息化的需求做出阐述,并针对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农村教育教学以及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3 城镇化发展对农村教育的影响和冲击

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形成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也使学校教育出现一些问题。城镇化的主要表现就是大量的农村务工人员向城市流动,伴随着大量的农村学生与父母向城市的流动,给城镇和农村学校的布局、办学容量以及生源、师资力量都带来很大的影响和改变。

如图1所示,我国1978—2012年间的基础教育资源水平(以生师比水平表示)与城镇化率变化显示,生师比的变动情况在1990和1998年左右有明显波动,这种波动大致与我国义务教育政策变迁相对应。且城镇化率水平的变化与基础教育资源水平的变化趋势相似,两者变动趋势有明显关联,基础教育资源水平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而提升。但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城镇化的发展对农村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源减少。在城镇化过程中,城市人口由于农村人口的涌入而不断增加,本着城市教育质量优于乡村的思想,大量的学生随父母外出读书,大量的农村学校呈“空心化”的状态,农村学校的在校生人数日趋减少,农村教育资源被闲置或浪费成为普遍现象,教育效率极低。以某市C镇为例,各校在校学生数量逐年下降,其中完全小学、普通小学和中心小学的生源数量皆呈下降趋势。有的小学2015年秋季在校生仅83人,为2006年秋季在校生的39.5%。

2)撤点并校。2001年,国家颁布《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给农村教育带来巨大影响,全国范围内的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行动轰轰烈烈地展开。其初衷是为了优化农村的教育资源配置,以此来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和效益[3]。撤点并校的主要模式是撤销村办学,在此基础上与周围相邻学校整合,建立中心校,以点带面,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但由于未考虑到地方有较大差异,在推行政策的过程中采取了一刀切的方法,再加上并没有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一些问题和困难,例如:学校的撤并力度过大,造成部分学生上学距离较远;调整后的学校办学条件与办学规模并不匹配,甚至一些地区的辍学率有反弹趋势。

3)师资力量。在农村教育中,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多数教师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也是制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相比,存在工作条件艰苦,工资待遇较低的问题,不能吸引人才在农村任教。农村学校执教教师职称、学历普遍偏低,并且年龄较大,缺乏自我进修的热情,从而导致教学水平不高。并且,农村教师的进修机会较少,缺乏系统有力的指导,只能沿用比较老旧的教育观念教育学生[4]。

4)留守儿童。受到我国经济发展条件和户籍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量的进城务工人员将子女留在农村。这就导致另一现象的产生,在缺乏父母关爱下成长的儿童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不高,他们缺乏上进心和自觉性,长时间与父母的分离导致厌学、逃学、辍学等现象比比皆是。而且留守儿童的数量巨大,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88%。因此,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是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一个不可忽视的结构性问题。

4 农村教育发展对教育信息化的需求

校际联系交流的需求 农村地区的学校分散、规模小、学额少,长时间以来,由于农村人口居住分散,随着“撤点并校”和“村联办学校”的开展,受交通落后、就近上学、本位主义思想和缺乏对规模办学的认识等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农村地区的校际交流很少。所以,教育信息化首先要做的就是打破教育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使之不能阻碍教育发展。空中学校和网上学堂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困扰农村教育的时间和距离的问题。农村教育信息化帮助学校和外部社会相连,减少学校为及时获得信息而产生的负担。

农村教育资源拓展的需求 在农村学校,除教材外的可利用文化资源较少,而城镇化的发展给本就匮乏的农村教育资源造成更加严重的影响。教育信息化的普及能有效联结农村学校和外部世界,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借助多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学校内部、学校之间、城乡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实现学校间的教育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是开放性和全球性的统一,在有效利用已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加强管理,从而改变农村教育存在的组织分散、结构松散的问题,使教育资源焕发新的生命力。

农村师资发展的需求 在信息化的教育条件下,教师有机会强化自身,适应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提升自身素质。教育信息化为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提供了便利条件,无纸化的学习环境可节约大量经费,便利的网络交流渠道使教师学习更加便捷,从而改变农村教育经费紧张和农村教师收入低导致的影响业务学习的状况,方便教师利用分散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学习,使教学效率得到提高,改善长期以来农村教育师资落后的局面。

教学模式变革的需求 农村教育信息化使教师和学生活动进一步突破时空限制,形成更加丰富的教学手段、观念和内容。农村地区实现虚拟教学,有充足条件进行实验教学,农村地区的学生也可以满足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需要,促进教学方式的变化,使教学方法由归纳演绎的讲解法转变为情境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的结合[5]。教学效率在信息化背景下依靠新型教学手段会有很大提高,农村教育教学在互联网技术及教育信息组织的系列演化背景下,改变仅靠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的状况,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使农村教学模式向更高的台阶迈进。

5 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策略

针对城镇化进程给农村教育信息化带来的冲击和问题,以及对农村信息化教育现状的了解和分析,笔者提出如下几点策略,以期为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借鉴。

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要使农村教育信息化得到更大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鼓励。我国农村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比较落后,主要体现在公共设施的不健全和设备的老旧上,因此,政府的财政投入和支持是发展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条件。政府需要提供资金保障,增加财政预算,努力建设农村教育的基础性资源。

在政府大力帮扶的基础上,社会机构和力量也要从维护农村学校、学生的利益,发展农村教育信息化的角度出发,参与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健全投资、融资渠道。通过广泛宣传,给予各种优惠措施,鼓励社会力量为农村教育信息化事业做贡献,用“众人抬轿”的方式,群策群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加快教学模式变革 教育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育技术中最具活力的手段,在世界范围内对各国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可以根据农村社会的发展需求,建立适应农村教育发展的教学模式,从而提供优质教育。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体验多种方式结合的学习,拓展学习模式。在资源广泛共享的现在,引入并整合各类优质资源,帮助丰富农村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优化教学资源,给本地课堂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

基于“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建立同步混合课堂教学,选择城市优秀教师授课,通过网络向周围教学点同步直播,将课程实时传送,实现本地与异地课堂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支持中心校与教学点的课堂互动和互联。针对农村学校开课不齐、上课不好等现象,提供更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将优质资源和课堂引入农村学校,补充农村师生知识上的缺陷,丰富传统本地课堂的教学内容与形式;引入优质教师,城乡师生紧密联系,提高教育质量。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严格把守教师的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打造一支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6]。提高农村教师的学习意识,为教师学习注入新的活力,使农村教师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工作,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理论和教学方法,努力适应信息时代任务的转变,提高自身素质,适应高科技信息化教育的要求。建立健全有效的城乡教师帮扶和交流机制,让农村教师在交流中学习,在帮扶中提高。安排农村教师定期到城区学校学习先进的教学方式,接受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同时安排城区先进教师到农村学校指导教学,合理调配区域内各学校教师。重视教师的信息素质培训,提升信息知识水平。通过开展名师工作室、学科带头人论坛、职业培训和互派交联等形式的交流和学习模式,使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整体水平得到提升。

城乡家校共建 破解城乡教育的二元结构,促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改变教育管理体制,对城乡教育进行统筹管理,明确政府职责,统筹规划教育资源,完善学籍制度,维护农民工子女异地接受教育的权益。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硬件条件,在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利用技术将城市中的优质内容向教学点输送,通过城乡学校互相连接,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以城市重点学校为中心,向周边教学点同步输送教学知识,将城市优质师资引入农村。

同时,以同步课堂为中心,在城市师生和农村师生之间建立联系,通过网络或其他形式进行交流,包括课前准备、课中探讨和课后反思,增强同步课堂的效果,进一步实现隐性经验知识的传播,促进传递和习得,实现城乡师生、生生的双向交互。促进城乡学伴互相幫助,开阔视野,提高农村整体文化素养,在相互学习中实现城乡学生的共同成长。

家校共建,用技术手段促进家长和学生的沟通交流,保持学校与家庭的实时沟通,将家庭和学校教育结合,促进学生发展。

6 结语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农村教育信息化和城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还在扩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农村师生的文化素质、信息技能亟待提高。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具有现代城市精神的历史演化过程。解决农村教育问题,信息化应发挥自身作用,努力促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政府扶持、城乡家校联合、教学模式变革和教师培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运用信息化手段解决农村学校开课不齐、师资短缺等问题,缓解城镇教学压力,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江喜科.不能用城市化思维指导城镇化实践[J].中国发展观察,2014(2):12-15.

[2]杭国英.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J].山东教育科研,2000(11):13-14,17.

[3]张侃.制度视角下的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J].教育科学,2011(3):1-5.

[4]陆相欣,张俊.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问题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124-125.

[5]宋乃庆,杨欣,李玲.以教育信息化保障城乡教育一体化[J].电化教育研究,2013(2):32-35,41.

[6]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EB/OL].[2015-11-28].http:///zhengce/content/2015-11/28/content_10357.htm.

推荐访问: 城镇化 农村教育 信息化 进程 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