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大学本质教育在新生教育体系中的定位及实施

时间:2022-05-14 14:00:06  浏览次数:

摘 要:大学新生教育是高校大学生生涯教育的第一站,也是帮助大学新生顺利适应大学生活的重要教育领域,传统的大学新生教育侧重于对大学生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的辅导,针对现阶段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应把大学作为一个研究对象纳入新生教育体系,通过对大学历史、理念和精神的诠释,使大学新生了解大学本身,为更好地开展新生教育打下基础。

关键词:新生教育体系;大学本质教育;大学本质教育定位及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192-03

大学新生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首要环节,是基础性、长期性和系统性的培养工程,是大学生进行个人生涯规划的重要起点,直接关系学生求学的价值追求和实际成果。现阶段大学新生呈现的群体特征要求新生教育要与时俱进,科学调整,更好地引导新生认识、接受和规划大学,实现大学及个人的价值诉求。

一、高校新生教育现状和学生“普遍性迷惘”状况概述

大学是高等教育的场所和载体,大学新生进入高等院校学习必须实现从中等教育的过渡,新生教育具有“本科前”的阶段特点,我国高校新生教育的体系建设成果丰富,主要集中在新生角色转换、新生适应性教育、新生大学生涯规划、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中西教育理念比较等方面,并侧重体系模式的构建和实施手段的探索。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学生的最大区别在于社会环境变化导致的求学动机多样化,大学生对社会和国家的历史感和责任感迅速消退,在进入大学初期突显了在自我认识、对大学和专业认识、大学学习和集体生活、职业生涯发展等方面的意识、行为和心理问题。笔者对所在学院2009-2012年级、同一学系的433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大一新生的迷惘率高达80%,随着年级的递增有所降低,但比率仍持较高水平,高年级学生在大学集体生活及校园文化活动方面的困难较低,但迷惘率仍有44.5%,特别对于所学专业的认可度不高及大学培养目标的模糊直接影响了其大学规划和学习的效果。其中,大一新生最普遍的迷惘症状包括:不清楚自己为何读大学,不了解大学是怎样一个概念,不掌握大学教育的规律和培养特点,与此对应高校学生管理也相应呈现了以学风建设为关键的一系列工作难点,其原因正是大学新生对自己所求学环境的本质和体制特点了解太少,将大学对等于课程或职业培训所,必然会导致对环境和自我发展的误解与迷失[1]。此,将大学的本质教育纳入新生教育体系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必然趋势。

二、大学本质教育纳入新生教育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大学本质教育基本包涵大学的发展历史、中西方大学比较、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四大主题,将大学本质教育作为专项的新生教育课题具有其必要性。

1.我国大部分家庭及学生个人缺乏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入了解。我国高等教育由于我国的国情和历史原因,真正意义的现代大学才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远远落后于西方现代大学,董宝良的《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①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分水岭,1949年以前为近代教育史,1949年后为现代教育史。我国1977年恢复高考,1999年实行高考扩招,录取率从4.7%提高至2012年的75%,2012年接近增加了685万大学生,②绝对数量的剧增显示庞大的学生群体涌入大学校园,但是我国大学生占人口的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标准。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与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2中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显示88.1%的2011届高职毕业生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③。

从大学生所占人口比例及家庭大学生比重数据得知,大部分的中国家庭在近二十年才培养出第一代大学生,中国大多数家庭并无接受高等教育的家庭氛围和传统,大部分学生求学的价值判断来源于父辈,而父辈接受高等教育并了解大学本质特点的更是少之又少。由于家庭教育缺乏对高等教育和大学本质的理解,“大学是什么,为什么读大学,怎样读大学”等关键问题并得到家庭教育的传播和熏陶,导致了当下大学生读大学功利化、短浅化和迷惘化的趋势,很多学生认为读大学就是为了找工作和文凭,盲目追求并不擅长与喜爱的热门专业,经营大学不知所措毫无方向,将大学对等于课程,误导了大学的本源与宗旨[2]。可见,家庭及个人缺乏接受高等教育的传统,正是新生教育需要补充大学本质教育这一大人文课题。

2.补充大学本质教育是其他新生教育主体的前提与基础。大学本质教育是一项人文素质教育,是进入高等学府的通识类教育。深入探讨和学习大学的历史,特别是我国特殊国情下发展的中国特色高等学府,能让学生了解国情,了解大学诞生的原因和目的,了解我国知识分子子和教育家为中国教育事业所做出的努力,明确自身求学的根本所在,重塑追求真知,探索科学,思辨人生的价值追求,预见自身和社会的未来发展和奋斗前景。世界上只有1%的大学是为推动人类进步的革命性科研机构,99%的大学是综合人才培养兼顾创新④,理解现代大学的理念是“以人为本,注重学术,服务社会,改革创新”有利于学生理解大学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根据自身情况做出专业选择及学习安排,做好大学生涯规划,配合完成学校的教学培养。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弘扬是大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提炼大学精神,是对高校特质、办学理想、办校特色、人才培养风格等方面的高度提炼,得到师生认可并充分体现在学校校风、学风和教风的一种规范力量,对大学精神的研讨和灌输有利于师生达到统一步伐,实现共同进步的双赢结局。可见,补充大学本质教育有利于大学新生对所在的求学体制、环境和自我本身形成历史性、思辨性和前瞻性的判断,理解大学的培养目标和成才路径,了解所处教育环境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机会,并运用各种资源和科学的学习方式展开主动学习。解决大学生求学的最根本困惑,是大学生进入高校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只有理解了大学和高等教育,大学生涯的许多关键问题和选择亦能迎刃而解。

三、大学本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1.将大学本质教育作为新生教育体系的基础课程,不是独立的专题,要融合其他教育主题共同开展新生教育,只是在不同的阶段侧重有所不同[3]。完善后的新生教育体系如表1所示。

2.课程设置可涵盖大学的起源与历史、中西方大学比较、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史、大学发展的各项问题专题研究、大学的办学理念、大学精神的提炼、大学各类专业教育的特点与歧异、名校风采与往事、校史校训、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大学生如何实现发展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等,由人文社科专业教师与专业导师作为主导,结合辅导员其他教育专题开展课程,设置一定的必修学分和考核标准,使师生共同重视该项教育。以大学本质教育为起点,建立专业教师、政治辅导员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新生研讨会”制度,以专题学习的形式和体验式教学开展大学本质教育课程,以灵活的教学手段,如影视学习,阅读讨论、名校交流等方式引导新生对该领域进行探索,可使受专业限制的新生在专题学习中广泛接触社会和人文知识,扩展知识面,培养博学好学的态度,塑造良好的文化感,同时可以通过小班讨论来提高学生阅读、表达的兴趣和能力。

3.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引导新生体悟大学本质。大学本质教育灌输的是一种概念和精神,除了专题学习,还应突出时代特色,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潜移默化,学校及师生共同参与,营造良好的大学氛围,使新生在实践中感受大学魅力,领悟大学本质。高校为教师参与师生交流搭建平台与激励政策。从大学校长做起,由校长给新生主讲大学本质教育的第一课,大力健全教师联系班级制度,在绩效考核上鼓励与要求教师在固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在学业、生活、指导成才等方面给予指导,营造大学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博学讲坛、校园美学,推进课程及课堂改革、支持与推动学术科技竞赛等举措营造良好的大学学术氛围。加强沟通渠道建设,建立“以问题为中心”的指导体系,切实解决新生对于学校落差,专业与兴趣矛盾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引导新生关注大学本身,明确大学培养目标和社会人才的需要,引导新生通过学习和思考合理规划大学生涯[4]。

通过优秀的社团平台带领新生体验大学生活的乐趣。打造社会实践品牌活动,以项目化管理方式引导学生用所学投身实践,通过实际行动理解大学培养宗旨,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人才。政治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一线教师,需要在学识和工作方法上不断进取,要利用QQ、博客、微博等网络手段开展个性化的思想辅导,提升解惑和服务的能力。

四、结语

大学新生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科学性和与时俱进的系统工程,需要依据每一代学生的特点进行调适与实践,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5]。大学的特点也会随着历史和社会发展不断微调和沉淀,将其定位为新生教育体系的最基础和最重要一课,必能使新生在思想和行动上更好地实现大学理想和人生目标,使高校教育与学生个人发展得到较大的融合。

参考文献:

[1]梁娟,满忠训,周艳华.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实证研究——基于广东省七所高校的调查[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3).

[2]薛涌.北大批判[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1-19.

[3]黄倞朗,郑华,巫晨昕,赖仁启:浅谈大学新生教育[J].时代教育,2012,(13).

[4]白玉,于欣欣.“以问题为中心”的大学新生入学指导体系的构建与思考[C]//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2011.

[5]侯燕,朱鑫铨.高校新生教育现状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5).

推荐访问: 教育体系 本质 新生 定位 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