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吉首市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理性思考

时间:2022-05-12 13:05:03  浏览次数:

民族文化与旅游经济相辅相成。民族文化为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和机遇,促进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经济是根植民族文化的肥沃土壤,旅游经济的发展,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本文从吉首市民族文化的经济价值出发,对该市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利用的条件及其开发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了发展该市民族文化旅游的相关措施。

民族文化旅游己经成为我国除山水风光旅游、文物古迹旅游之外,又一大特色旅游产品系列,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如何紧紧围绕旅游发展民族文化,依托民族文化发展旅游。使旅游经济与民族文化有机结合、协调发展是民族地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吉首市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一)建设民族文化旅游景点

开发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德夯和省级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乾州古城:

1.德夯以“百年路桥奇观,千年苗寨风情,万年峡谷风光“的旅游品牌蜚声海内外。吉斗苗寨民族风情、矮寨盘山公路奇观;刚刚建成的吉茶高速特大悬索桥(世界第一),成为近期旅游的最大亮点。2012年在这里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鼓文化节,首届中国德夯国际山地户外旅游节,成功挂牌“中国户外运动基地“;成功打造民族风情歌舞晚会《德夯玛汝》,原生态傩文化表演节目《太阳树》。成功举办“2012湘西矮寨大桥国际低空跳伞节暨阿迪力矮寨高空走钢丝活动“和“中国女子职业围棋精英赛“等节会活动。使民族文化融入旅游业市场,实现了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跨界联合,使旅游业由单一的模式向多元的模式迈进。

2.乾州古城是湘西民族文化的窗口。古城距今约有一千七百五十二年的历史,城内自然景观、人工建筑和人文环境高度和谐统一,极具天人合一的建筑奥妙,2005年,古城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以“一城、一园、一坊“突显湘西文化特色:“城“即乾州古城。十里古街,十里边墙。从军事防御性建筑到祠堂会馆、楼阁古塔、古城巷道、河道码头及明、清时期的特色建筑群随处可见。古城内北城门、胡家塘古民居群、罗荣光故居、文庙、抗日文化纪念馆、杨岳斌故居、观音阁、节孝牌楼、万溶江画舫观光、三王阁风雨桥都是极具民族特色、历史内涵的旅游景点。世居此地的土家、苗、汉及其它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古城光辉灿烂的文明史。阳戏、辰河高腔、傩戏、汉戏、苗剧是古城里的主要戏种。四月八、赛龙舟、六月六、玩龙灯、耍武术、赶秋对歌、赶庙会、巫术绝技等民俗节庆活动,充分体现了古城人民的古朴民风;“园“即“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湘西州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达3200多项,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2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50项;国家级传承人18位,省级44位。2004年4月湘西州被纳入第二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试点单位。2010年5月被国家文化部批准设立“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园内百工坊里,您可以看到工艺大师现场织锦,绘制苗画,雕刻傩面具、砚台、菊花石、手工制作粘贴画等,可以亲身感受湘西民族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坊“即“湘西坊“。它是湖南省民族旅游商品示范点,汇集湘西的特色商品、地方饮食、休闲文化为一体。

(二)增添文化含量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吉首市的旅游产业通过与当地的文化资源相融合,成为该市旅游业新的增长点,民族文化经济效应凸显。吉首市自然遗产为民族文化发展注入了活力,吉首市民族文化发展更为自然遗产“画龙点睛“。近年来,吉首市用特有的民族文化软实力,提升了旅游产品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丰富广大游客在吉首市文化生活的同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推动了吉首市旅游事业的迅速发展。吉首市这两大人文景区使民族文化融入旅游市场,尝试了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跨界联合,使旅游业由单一的模式向多元的模式迈进。

(三)促进了就业与脱贫增收

吉首地区最大的特点是“老、少、边、山、穷“,由于自然、历史、经济、社会等因素,这里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再加上落后的生产技术,耕作粗放,相当一部分农民还处于自耕自给状态,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其次,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低,使得大部分地区吸引当地居民就业的机会很少,而旅游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关联带动性强,在相同的输入情况下,能产生更多的就业机会。此外,民族文化旅游的原生态属性所要求技术相对不高,可让更多教育程度低但有歌舞、民间工艺特长的人口参与到该行业中,而每个旅游从业人员的产生,又会带动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的增加。在2011年(或2012年),全市约有3.75万人直接从事旅游业或与旅游相关的产业,其中有1.53万左右的移民在城市从事旅游业或与旅游相关的一、二产业,旅游业已经成为辐射引领相关产业发展,转移富余劳动力,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由于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与带动吉首市2012年摘掉了贫困县市的帽子。

二、吉首市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规划不合理,管理不科学

1.缺乏总体可持续发展规划。文化旅游产业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思路的集中体现,也是规范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景区建设,指导景点布局和项目设计的前提和基础。目前,湘西州一些文化旅游景点和产品雷同现象严重,缺乏特色,且档次低,吸引力不强,导致资源和投资的浪费,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前瞻性的科学规划和精心策划。

2.管理体制不健全。由于没有明确政府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主管部门,导致出现市民委无权管、文化局不愿管、旅游局不会管、民族文化旅游不太规范等现象。一些低俗、庸俗和伪文化等旅游内容败坏了民族文化旅游的形象。

3.民族文化旅游管理人才缺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人力资源开发和培养是竞争取胜的关键。吉首市目前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有限的主要原因,还是体现在缺乏健全的行业培训机构,缺乏民族文化旅游职业经理人,缺乏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的策划、包装和创意等各个方面人才。景区的文化内涵不高,旅游产品目前基本上处于单纯的生态观光,对民族文化资源潜力认识不够,开发不够,缺少文化内涵和个性特色,没有表达出在民族文化方面的竞争优势。旅游从业者大部分都是高中、中职文化程度,缺少旅游专业知识的训练。

(二)旅游产业与民族文化产业相融合还需大力加强

1.缺乏对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体验。文化旅游的本质在于文化,旅游只是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存在。旅游者渴求认识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内容,希望通过学习、体验等实现参与,实现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2]。吉首市目前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尚未认识到参与的重要意义,产品的开发局限于单纯的资源陈列的静态之中,同时也缺乏对土家族、苗族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充实。

2.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形式过于单调,民族文化产品较单一。吉首市民族文化旅游的形式,为旅客所知道仅仅是《德夯玛汝》、《太阳树》等几个演艺节目和几个民族文化景点,不能给予游客更多的选择。如果吉首市民族文化旅游仅仅拘泥于这几种形式,将会严重阻碍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

3.主流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冲击。以民族文化为主的旅游活动最大的吸引力莫过于民族间文化介质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性。在全国性旅游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各地的客源市场不断拓展,不同程度地导致当地民族文化的异化和遗失,这些传统民族文特征的逐渐减弱或者消失,会使当地的旅游业失去自己独有的特色,差异性的减弱将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吸引力。

4.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所需要的社会文化背景欠佳。发展文化旅游需要相应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文化旅游资源所在地文化的传承性,国民文化教育程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吉首市经济发展水平低,旅游产业化、规模化程度低,基础比较薄弱,而且发展旅游的营销网络相对落后,服务人才欠缺,管理水平都还不能适应旅游业的大规模发展。上述各种不利条件给吉首市文化旅游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挑战。

三、促进吉首市民族文化旅游的措施建议

(一)统一规划,有序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1.提高自然和人文景观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加强保护和管理

始终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始终遵循保护文物就是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思想;始终遵循保护文物就是发展旅游的理念,全方位地加强人文景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将管理部门保护的单向行动逐渐转化为人民大众与政府部门双向互动的行为;同时,还要加强法制建设,使景区和文化遗产保护落到实处。

2.制定民族文化旅游科学和可持续发展规划

一是修编完善《吉首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吉首市武陵山区旅游集散中心规划》、《矮寨奇观景区旅游发展规划》和《乾州古城旅游策划》等重点旅游规划。

二是加大项目支撑。加快建设矮寨奇观和乾州古城景区。建好观光电梯及其配套设施,启动矮寨大桥缆车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乾州古城景区,完成乾城人家、喜桥、文化大宅院等项目建设。

(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文化竞争力

1.整合州内优秀民族文化,不断发扬光大打造武陵山区文化硅谷。乾州东区规划完善“城、园、坊“一体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园;乾州南区结合州文化馆、州图书馆、州群众艺术馆及拟迁建的州博物馆等建设文化城;吉首市老城区结合黄永玉捐建的“肥、爱、花、醉“四桥,重点规划建设“峒河黄永玉文化艺术公园“;德夯风景名胜区主要是打造与旅游互动的民族文化展演。

2.建设吉首“文化新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和繁荣。文化是城市形象的深度体现,也是民族文化旅游的核心要素、支撑和灵魂。要建设覆盖城乡的文化网络体系和多元化的文化活动体系,创新社会办文化产业机制,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创作出一批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的精品力作。

3.打造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为一体的旅游项目

一是打造德夯大峡谷实景剧场。剧场以开合式结构设计,形成集山水实景、舞台艺术和3D电影动漫技术为支撑的大剧场。拍商业电影《德夯大桥》,把世界第一悬索大桥、大峡谷、民族历史文化和当代故事结合起来,形成能够穿越时空隧道的商业大片。

二是创办乾州古城的《湘西·风雅颂》大型演艺。将发生在大湘西这块热土上的各民族开天辟地的伟业,绚烂多彩的创造,可歌可泣的故事,通过音乐、舞蹈、杂技、魔幻以及现代化声光电等数码技术,超空间、跨历史、多手段、全角度的推向旅客。

(三)大力拓展民族文化旅游市场

1.延伸民族文化产业链。一是加快建设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研发中心,研发、生产精品名牌,抢占武陵山区旅游商品研发高地;二是制定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研发扶持政策;三是大力发展土家、苗寨山寨文化旅游活动。

2.创建民族文化旅游新品牌。一是争创国家示范品牌。争创国家级武陵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旅游扶贫示范区和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力争矮寨奇观景区和乾州古城景区成功创建4A并启动创建5A工作。二是打响旅游产品品牌。推出六大旅游品牌产品,即“矮寨大桥·世界第一“、“游湘西·奔乾城“、“神秘湘西·谷韵吉首“、“湘西坊·吉文化“、“谷韵吉首·户外天堂“和文化旅游演艺产品。

3.加强民族文化旅游市场促销活动。一是充分利用四省市边区旅游资源,策划多条旅游线路和系列旅游套餐,通过与周边景区线路对接有效提升“谷韵吉首“旅游品牌影响力。二是开设吉首旅游宣传营销窗口,构建吉首旅游营销网络。三是组织有重大影响的节庆活动。

(四)提高旅游从业人员准入门槛,增强“软件“实力

吉首市民族文化旅游软服务建设,重点是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提升。旅游管理部门要强化岗位培训,推行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健全准入制度。同时积极发挥协会对民族文化旅游市场的媒介、监督和服务作用。同时也要加强对民族民间工艺技能的传承教育和培训。还要加强对目前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庸俗、低俗、媚俗、迷信、失真等不良现象加以引导和整治,尽量做到文化不俗,俗中有雅,保障吉首市民族文化旅游健康、持续、有序发展。

(五)拓宽民族文化旅游内容,开创多种民族文化旅游形式

民族文化旅游除了将旅游业与演艺业结合,创造出辉煌的经济效益外,还可开发多种形式。如民族文化旅游可与农业产业融合,整合旅游、民族文化与传统种植业,使得独具特色的吉首市民居建筑、种植业与旅游业在空间形态与产业形态上相互糅合,创新出一体化发展的新型民族文化旅游农业[3]。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商学院)

推荐访问: 吉首市 民族文化 理性 思考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