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善理性宏观思考的刘心武

时间:2022-03-16 08:11:02  浏览次数:

【点睛文章】

慎言取代

刘心武

一位报纸记者给我打电话,问我一旦电脑网络取代了纸制书籍,我会是什么心情?我告诉他,我首先认为电脑网络不会取代书籍,他问是不是我觉得那是很久远的事情,所以不加考虑?我说,在我看来,无论多久,纸制书籍都还会存在。

我有一个感觉,就是也许是我们这个民族过去落后得太久了,特别是跟外部世界的沟通联系脱节了颇长的一个阶段,因此,对于世界上人类所发明的新事物,在张开双臂拥抱的同时,有时就不免把某些科技上生产上的某些工具性的进步,夸大为衡量文明程度及富裕程度的标准。十几年前,电视机在中国开始普及,也曾有记者打电话给我,问我一旦电视取代了其他所有的娱乐方式,我会是什么心情?那时我也是回答,我不大相信电视会取代一切的娱乐方式,电影、舞台演出、广播、阅读书籍报刊等等娱乐方式,仍会并存。当然,正如我上面所说,中国有中国的国情,电视大普及以后,电影和舞台演出确实受到影响。而且,家里是否拥有电视机,至今仍是中国一般俗众衡量生活幸福度的一个主要尺度,上个世纪80年代初会问及是黑白的还是彩色的,到90年代会问及是否已换成29英寸以上、是否纯平屏幕……这当然有其可喜的一面。不过,一出现某种新科技产品,便闹哄哄地出现“取代”的声浪,我以为,那是思维方式上存在偏差的反映。电脑在美国最发达,有关的科技研究和产品开发都可谓日新月异,但进电影院看电影,仍是美国一般俗众最主要的娱乐方式。我前年在美国从东部跑到中部再到西部,接触到不少一般美国人,他们家里自然都有电脑,但远不是我们许多人所想象的,他们干什么都由电脑取代了。他们不仅常去电影院看电影,也常到专门的商店借录像带来看。对国外的很多人来说,他们绝不以家里有无电视机,以及电视机尺寸什么的,来衡量文明与富裕的程度。对电脑就像我们看待电灯一样,不过当成一种方便的工具,并不以是否上了网什么的,来确定自身及他人的社会价值。而且,我发现,正是那最高雅的家庭,倒是尽量标榜他家拥有哪些人工的、低科技的制作物。比如那样的一个人家的起居室里根本没有电视音响之类的东西,晚餐后也不开电灯,使用枝形蜡烛照明,妻子弹铜琴,丈夫拉大提琴,大女儿操中谱提琴,二女儿和小儿子则拉小提琴,人家是以进行一番西方古典式的室内乐演奏,来显示其文明格调与富裕程度。若跟他们谈“取代”,肯定会引得他们齿冷。

电子琴的出现,并不会取代钢琴;电视的出现,并没有使广播业倒闭;行为艺术的时兴,也不会搞得没有人创作架上画了;录音带和激光盘会并存下去;舞台演出在某些地区某些时段会有些萎缩,但就像真人的演出不会彻底灭绝掉木偶戏一样,那是一定会久远存在并发展下去的;钢笔没有完全取代毛笔,油性签字笔没有完全取代钢笔;通过电脑发“伊妹儿”固然很好,但电话、传真、电报、书信仍会与其并存……也许,某些事物确实会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被逐渐淘汰掉,但我们需要懂得,人类社会已进入了一个以兼容为其主要特征的发展阶段,我们的思维方式,不要再“一根筋”了,与其询问对“取代”的感想,不如引导对“兼容”的感悟。

其实电脑发展本身,最要命的一条就是走兼容之路。美国有家本来很强大的电脑公司,因为开发的产品只想着“取代”而忽略了“兼容”,结果破产倒闭。在这文明的发展以兼容为特征的时代,朋友,请慎言取代!

(选自《心灵体操》,时代义艺出版社)

【推荐理由】

作家刘心武的观点很明确——“慎言取代”。冷静,是孕育成熟果实的沃土。他以一颗敏锐的心感受着生活,并用负责任的观点态度给我们有益的指导。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尊重客观事实——人类社会已进入了一个以兼容为主要特征之一的发展阶段。国内外的大量事例也表明,新事物、新产品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但客观上并没有起到完全取代的作用。反复品读这篇文章,我们不禁为作家的社会洞察力所折服,也很钦佩作家的生活思辨力。

【中考热文】

1977年,因创作小说《班主任》(伤痕义学的代表作,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刘心武成为中国当代义学史中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1985年,他发表的长篇小说《钟鼓楼》获第二届茅盾义学獎。刘心武还热爱《红楼梦》且钟爱“红学”研究,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进行系列讲座,对民间“红学”的蓬勃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刘心武对生活感受敏锐,写出了不少具有社会思辨色彩、意蕴深厚的作品,其散文《错过》被选入苏教版八下语义教材,《白桦林的低语》被选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六年级语义教材。近年来,他的多篇文章被设计成中高考语义阅读题。

【本月书单】

春天了,你可选读刘心武的短篇小说——《我爱每一片绿叶》《黑墙》《白牙》等。更建议你读读刘心武的儿童文学《看不见的朋友》《我可不怕十三岁》,去感受他宽阔的胸怀和对生活的热情。

推荐访问: 理性 刘心武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