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滁州地区农产品深加工现状及发展路径研究

时间:2022-05-09 09:50:06  浏览次数:

zoޛ)j馟i}
tӾ]ם7Ӎ5ӏii__o]ێ׽mvmi}_Mym5_wm4띴ׯ}q]8i]Z计划,2013年3月份以股份制形式正式将“小岗”品牌的农产品深加工产品推入北京物美超市;明光酒业是一家年产白酒3万t的中型企业,通过企业改制,焕发勃勃生机,他们以温州精神重新打造“老明光”品牌,计划用3a时间返回安徽酒业第一梯队,用10a进入全国白酒行业先进行列,届时产值将达到20亿元以上;滁州市依托滁菊研究所、来安县半塔茶场、滁州润海公司等龙头企业,开发滁菊保健系列食品、甜菊糖新型生物食品添加剂等产品,带动了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建成润海甜叶菊年加工4万t甜叶菊生产基地;另外还有永言水产、达诺乳业、今麦郎饮品、华龙面业、谷丰粮油、金恒油脂、白云面粉、桂花面粉、波涛粮油、鸿远油脂、双喜粮油等一批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已建成实施。从农产品深加工近来发展状况来看,主要呈现现以下几方面突出特点:

1.3.1 加工企业累计增速逐步提高,品质不断提升 2013年滁州地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271家,同比增长21.5%,农产品加工业累计增速呈现逐步上升的态势。在15个农产品加工行业中,除副食品加工、乳品加工、蔬菜水果加工和畜禽产品加工等4个行业同比呈负增长外,其他11个行业均同比不同程度增长(详见表1)。其中,酒饮料业、造纸产业和茶叶加工增速分别达69%、39.6%和34.2%。15个行业中占比重在前3位的分别是粮油加工、纺织工业和烟草工业,3个行业累计完成产值123.8亿元,同比增长16.2%,拉动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增长10.5个百分点,是推动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主要力量。滁州市目前已拥有中国名牌农产品2个,省名牌农产品40个,累计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82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85个,产量24.5万t。有63家企业的168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有效使用权,有5家企业的22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标志有效使用权[5]。

1.3.2 农产品深加工产品不断丰富,农产品基地建设日趋完善 到2014年年底,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以上,农产品深加工比例达40%以上,使农产品加工业真正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高标准、高起点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大力发展名牌农产品,健全完善现代流通体系,形成一批涉及粮食、畜牧、水产以及林业等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建成沿江13.33万hm2优质稻生产基地、沿淮及天长13.33万hm2优质小麦生产基地、沿江及沿淮丘陵6.7万hm2优质油料生产基地、江淮分水岭两侧地区3.33万hm2优质花生生产基地,城郊及传统蔬菜产区3.2万hm2商品蔬菜生产基地、沿淮县市3.33万hm2优质玉米生产基地、1万hm2高品质棉花生产基地以及0.67万hm2滁菊、0.13万hm2优质茶叶生产基地。建成生猪、肉鸡、肉鸭、肉鹅、禽蛋、山羊、黄牛、奶牛8大优势主导产业区以及女山湖、花园湖、高邮湖等沿湖地区3.33万hm2河蟹养殖出口示范基地。新建隆平高科等6.7万hm2超级稻示范基地[6]。

1.3.3 区域特色日益明显 依托区位资源优势,滁州地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滁州市一些农业龙头企业抓住机遇,找准切入点,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发展形成了一批极具区域特色的产品,农副产品附加值和资源转化率大大提高[7]。以定远、凤阳、南谯、全椒、天长等地为加工重点区域,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碎米、米糠、稻壳综合开发利用能力。以安徽省凯源粮贸有限公司、滁州市第一优质米厂、天长市康盈米业有限公司、安徽波涛粮油发展有限公司等省市级龙头企业为龙头发展大型稻米和米制品加工龙头企业;小麦面粉以凤阳县凤宝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安徽省凤阳县盛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今麦郎食品(天长)有限公司为重点龙头企业,延长加工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龙头企业实力档次;以滁州市志成畜牧业有限公司、滁州市申龙食品有限公司、滁州市永福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滁州温氏畜牧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畜牧加工企业,生产冷却家禽肉、冷冻小包装家禽肉、低温肉制品、冷却猪肉等深加工制品;以安徽达诺乳业有限公司、滁州市奶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乳制品加工企业,强化周边养殖小区的牧草基地建设,主要发展专用乳粉、鲜牛奶、学生饮用奶和乳饮料、冰淇淋等制品;依托明光永言水产集团、天长市渔业合作社,开发鮰鱼、鱼糜制品及水产模拟食品等精深加工技术,开发冷冻调理食品、冷藏保鲜鱼制品、即食食品和休闲食品,并建立健全淡水鱼加工HACCP全程质量控制体系,扩大养殖规模,增加出口创汇能力;发展凤阳、南谯、全椒、来安果蔬产业带,依托安徽省金华萃食品有限公司、滁州申龙食品有限公司、安徽小岗村食品有限公司、安徽华怡食品有限公司等,实现基地专业化、产品优质化、加工规模化、营销网络化,形成块状经济效益,把我市建成全省有影响力的果蔬创汇基地;依托滁州市施集茶场、滁州市滁菊研究所、来安县半塔茶场等企业进行深加工,在明光、定远培植全国最大的甜叶菊种植基地,依托滁州润海公司开发甜菊糖新型生物食品添加剂,延伸甜叶菊加工产业链;利用本地区丰富的林木资源,依托滁州润林木业有限公司、滁州扬子木业有限公司、安徽肯帝亚皖华人造板有限公司、天长市天森木业有限公司、好地地板(来安)有限公司等企业重点开发实木地板、强化木地板生产,形成年产5 000万m2的生产能力[8]。

2 滁州地区农产品深加工存在的不足

2.1 农产品精深加工较少,缺乏市场竞争力 俞云[7]研究得出,农产品利润的60%是在加工流通环节实现的。发达国家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平均比例达到(2~3)∶1,我国平均水平为0.6∶1,安徽全省比值为0.5∶1,另外从农副产品加工与食品制造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平均水平来看,全国的比值为15.3%,安徽省为13%,而滁州则更低。这些数据表明,滁州地区农产品加工企业中从事农产品初级加工者居多,精深加工者较少,农产品产品加工链条短,深度不够,加工转化率和增值率低,本区域内农产品加工业主要集中在粮油加工业、纺织工业和烟草工业等3个行业,3个行业总产值占全市六成多;另外,2014上半年产值在5亿元以下的行业有7个,规模相对较小的茶叶、乳品、蔬菜水果和水产品加工业产值仅占2.3%;另外产业链条较短,不利于降低成本,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2.2 产前原料供应与生产没有形成良性循环,缺乏政策和资金支持 原料生产、农产品再加工生产及最终产品销售共同组成农产品深加工的产业链条,农产品深加工即是对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在产业链的上游,首先必须保证原料的供应,就这需要建立一批成规模、上档次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由于滁州市粮食、蔬菜和肉类基本上还是原来的生产模式,农业大户和农业专业合作社规模小、层次低,农产品受市场调节和影响较大,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深加工企业的发展规模;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对发展农产品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性达成了共识,先后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支持农业产业化进程,并建立了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但仍存在着给企业退税、贷款以及促进发展的优惠措施在执行中落实不到位的现象,有的还停留在有政策没力度的阶段。在农产品深加工的各个环节层层受阻,发展不顺畅。

2.3 缺乏领头企业带动品牌影响力,以利于快速抢占市场份额 本地区领军企业较少,部分企业规模较小,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还不够高,龙头企业的规模还不够大、数量还不够多,散、弱、小的问题比较突出。到目前为止,全市拥有中国名牌产品只有2个,滁州市只有58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含18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产值超过5亿元的企业只有3家,至今还没有一家国家级龙头企业,从总体上来看效益不够理想。规模小、效益差必然导致竞争力弱,行业领军、辐射带动力强的企业较少,联动效应不足;受传统农业生产的影响,滁州农产品主要是为了满足省内和国内市场的需求,虽然具有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优势,但是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现代化和标准化程度却很低,质量标准建设滞,因此真正能走出去,有影响力的农产品目前只有河蟹单一农产品,而且市场份额较低[3]。

2.4 企业加工设备落后,加工企业同质化严重 由于加工企业的标准化意识还比较淡薄,在产业链中农产品加工环节,企业加工设施简陋,工艺落后,或者设备老化、过时等,造成产后损失大,品质不高,安全隐患突出。进而导致产品质量下降、企业间良性交流减少。另外同一个特色农产品产区加工企业同质化较严重,互补性较差,势必造成不当的竞争和资源的浪费。例如凤阳县大溪河镇是黑豆的优势主产区,全镇大大小小的黑豆加工企业不下于20家,而前几年这些企业仅仅停留在黑豆的清选和分级这个层面,受出口行情影响较大。如果能引进黑豆综合加工项目,坚持走分级与深加工并举之路,拓宽黑豆深加工企业类型,积极开发黑豆油、黑豆色素、黑豆分离蛋白、黑豆奶、黑豆腐皮、黑豆干等产品。这样既有利于深加工产业链的延伸与拓宽,又有利于农民的增产增收及资源的充分利用。

3 滁州地区农产品深加工对策和发展路径

3.1 不断加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创新能力,延伸产业链来培育新的增长点 我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指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在继续推进我市传统农产品加工业稳步发展的同时,加大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培育并壮大规模较小的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产业集群,积蓄小型产业发展后劲,推动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全线升级。一般来说,农产品一次加工能增值5%,二次加工可增值20%,三次加工增值更高[9]。企业通过创新加大农产品深加工的转化率,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含量,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由初向深、由粗向精的转变,通过延伸产业链条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给企业带来新的增长点。

3.2 政府加大投资力度,着力打造农业循环经济 目前农产品加工业税赋重、贷款难、财政支持少等问题较为普遍,企业一次性收购原料,占资金时间长,一般商业贷款难以满足。很多农产品加工企业为农户提供资金、技术和各种服务,但得不到财政等方面的扶持。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政府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本方式。在实践中,很多地方没有处理好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其主要表现就是政府职能部门的“越位”和“缺位”[10]。政府可以采取土地优惠、税收优惠、建设园区等方式,招商引资、筑巢引凤,引入一批国内外名优企业的入驻,从而带来技术、资金和人才的吸入;同时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连续出台优惠政策,扶持一批本地龙头企业,让这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起到辐射带动的作用,市场竞争力和带动能力不断增强[7],有了这些优势企业的蓬勃发展,带动第三产业和活跃地方经济,形成农业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深加工企业的良性发展。

3.3 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实行产学研联合推动 滁州地区区位优势明显,境内高校资源丰富,通过政府搭建产学研技术平台,更好的促进技术转化升级。滁州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成立的滁州市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4年取得认定,为滁州市相关食品企业以及研究院提供技术支持;由安徽科技学院植物科学学院主持申报的2013年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甜菊新品种‘惠农一号’的繁育及推广”正式获批,标志着安徽科技学院“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甜叶菊研发工作,取得了新的又一重大进展,这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给校企合作教育、合作育人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安徽科技学院食品药品学院现设有食品科学系和药学系,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烹饪与营养教育(预科、本科)、中药学、药物制剂与粮食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另外经济、管理学院等均可为滁州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源源不断输入人才和科研项目对接;东部接壤的扬州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全国农业高等院校中最早成立了食品科学专业。现拥有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经过近30a的发展、凝练,逐步形成了“乳品、肉品加工新技术”、“农产品加工与贮藏技术”、“啤麦制麦与食品加工新技术”3个特色鲜明研究方向,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等多项科研课题,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在国内、省内的相关研究领域彰显了具有扬大特色的学术地位。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构建产学研平台创造条件。

3.4 完善深加工配套建设,为深加工产品保驾护航 农产品深加工产后还包括包装、储藏、运输、销售等一系列配套建设。食品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关系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而食品包装的质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由于农产品本身的特殊性,包装起到保鲜、保质、延长食品运输和货架寿命方面的作用;当前滁州地区农产品产后冷链系统建设滞后,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强冷链工程建设则是众多企业、专家考虑的焦点,是农业深加工产品储运保鲜、走向市场的有效途径[2]。同时利用滁州便利的交通优势,建立物流网及加强配送环节,高效、低成本为农产品销售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3.5 农产品深加工执行标准化生产,建立品牌发展长效机制 农产品深加工是关乎百姓健康和国计民生的大事,深加工企业在生产的每个环节要严格按照单项农业技术标准,对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管理推行标准化,为生产者从事高品质农业生产,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实行产品质量“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控,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形成完整的“从农田到餐桌”的追溯链条,为农产品深加工提供安全、优质的加工原材料,为发展绿色食品生产提供有力保障,从而大大加强农产品加工产品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通过大力推行绿色食品生产标准,严把生产关、收购关、加工关[11],推动深加工企业的长效发展和品牌的忠诚度和可信度,真正把滁州地区特色优势农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王宇深,王钰明.南通市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7):82-85.

[2]袁仲,杨继远.河南省农产品深加工存在问题与发展建议[J].农产品加工,2012(27):112-115.

[3]李芳.滁州市农产品走向国际化的困境与对策——滁菊出口个案分析[J].滁州学院学报,2012(2):12-14.

[4]王素侠.农业产业化:现状、问题及对策——来自滁州市的调研报告[J].宿州学院学报,2012,27(4):19-22.

[5]滁州市农业产业化基本情况及下一步打算[EB/OL].[2012-02-24].http:///qmt/system/2010/09/03/003348028.shtml.

[9]乔博.开封杞县农产品深加工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06(6):15.

[10]贾征.试析农产品深加工对武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三农问题研究,2003(12):172-173.

[11]冯友孝,黎昌礼.重庆农产品深加工的现状及建议[J].南方农业,2007,1(3):79-81. (责编:张长青)

推荐访问: 滁州 深加工 农产品 路径 现状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