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大学生发展性资助体系构建研究

时间:2022-05-06 12:20:03  浏览次数:

[摘 要] 贫困大学生是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如何把资助与优质育人有机结合贯穿到资助工作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是高校资助工作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暴露出很多问题,优质育人成果不能实现最优化。因而,旨在探索建立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求为导向,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人本化服务和信息化管理”为理念,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全方位立体式、发展性的资助体系,开创从单纯的“输血式”资助转化成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式”资助的新思路。

[关 键 词] 贫困大学生;发展性资助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1-0001-03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发展性资助体系概述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12组词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大学生发展性资助的内涵

目前,大学生发展性资助体系还处于探索阶段,其内涵也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发展性资助是指以学生成长成才为导向,由学生自主设定发展目标和行动计划,学校给予学生一定经费支持与指导并进行结果考核,促进学生发展目标实现的资助。”笔者认为,发展性资助不是简单的经费资助。经费资助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对大学生的资助应该将经济、心理、思想政治这三方面结合起来,实现“资助育人”,构建“经济资助—能力提升—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资助模式。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发展性资助体系的必要性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许多社会问题凸显出来,影响学生的意识形态。首先,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盛行,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其次,大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部分贫困生内心不够坚韧和成熟,容易被金钱和利益左右。这些消极的思想会影响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因此,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而大学生发展性资助从经济、心理、思想政治这三方面结合起来的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构建这一资助模式的同时,融入民主、文明、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把满足生存需求的资助转变为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资助,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

二、当前大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助过程统筹不足,缺乏资源整合

高校校园文化包含育人文化,但在操作中,高校各部门、各机构都在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却缺乏有效沟通和协调,没有形成整体的资助育人氛围和机制。这些丰富的活动覆盖面仅限于贫困学生,忽视了对全体学生的素质提升功能。

(二)资助育人方案缺乏调查,忽视个体差异

贫困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性,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许多高校在制定育人方案时,却没有从其身心发展的角度出发,没有意识到学生本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容易形成“一刀切”的局面,没有针对性,各种活动无法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导致资助育人效果低下。

(三)资助对象认定难度较大,缺乏深入调查

根据调查,普遍反映资助对象的认定存在问题,认定难度较大。高校要求开具的家庭经济情况认定表一般要求县乡镇相关部门盖章,或开具贫困证明即可。目前开具此种证明或者大学生找到相关部门盖章是相对较容易的,但仅凭这一条很难作为参考依据。另外,低保证等贫困证明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又使得真正贫困的家庭难以申请,导致无法申请到国家助学金。加之贫困学生这个群体较大,资助工作者往往没有过多的时间进行一对一了解。

(四)资助形式以结果为导向,忽视过程的重要性

高校对贫困学生的激励包括物质类和精神类。其中,力度较大的是发放助学金、奖学金等。助学金专门为贫困学生设定,但奖学金评定的主要条件是学业成绩,这更加倾向于对育人结果的奖励,对学生的成长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的培育更需要我们注重过程的引导,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多元、自由的发展。

(五)资助育人缺乏系统性,对能力素质的提升重视不够

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是感恩之心的培养,还是诚信品质的塑造,或自强自立品格的打造,都不仅仅是经济资助就能实现的,它需要长时间、系统的培育和引导才能实现。当前高校资助工作更多的是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忽视发展性资助的重要性,对持续性育人的机制探索不够。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发展性资助体系的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发展性资助体系,是为引导家庭贫困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使他们努力成长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方式方法,从实效性入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换成学生的行动自觉与道德张力。

(一)发展性资助育人的工作目标

发展性资助育人的工作目标可以用“三维”来概括。第一个维度是常规维度,也就是经济上的支持。解决贫困学生在生活、学习上的后顾之忧,让他们静心读书。第二个维度是能力提升,给予经济支持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各类活动,锻炼其综合素质和能力,增强自信。第三个维度是价值塑造,前面两个维度的目标都是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宽广的胸襟,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二)发展性资助育人的工作模式

传统的资助工作模式主要是经济支持,物质上的援助虽然能帮助学生解决经济上的困难,但如果没有进一步开展资助育人的工作,很容易影响资助效果。发展性资助育人除了给予学生在经济上的帮助以外,更应该注重精神层面的支持。在操作中,需要把精神方面的支持落到实处。坚持经济帮助与精神援助两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的工作模式。

(三)发展性资助的工作队伍

目前,负责资助工作的教师主要属于事务管理,即钱与人的管理。但现在各个高校对资助工作的要求提高了,发展性资助工作的队伍也必须更加专业化、职业化,从而保证资助工作的延续性。发展性资助工作的队伍建设,首先,要数量足、稳定性高,并且纳入学生工作队伍中,统一培养和管理。其次,发展性资助工作队伍的素养需要定期培训和教育引导,需要多元化的学科知识,如心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等。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发展性资助育人体系的实现路径

1.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能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获取一手信息。但面对如此多的信息、舆论,缺乏一定辨识能力,从而不能进行准确筛选,容易形成不良的价值观念,从而给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难度。因此,资助育人工作应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不仅是将传统的信任、感恩、诚信、法制教育等作为重点,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更应该将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为发展性资助育人工作的首要任务。只有生活在被净化的环境中,才会免受消极观念的影响,才能促使良好价值观的初步形成,并进一步成为核心价值观主流思想的主导力量。

2.构建发展性资助育人长效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发展性资助育人体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出成效的。除了在学生活动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应该在制度的设计中体现,形成“经济资助—能力提升—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全方位的资助体系,充分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需求,以贫困生的个体化为入口,使机制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从而实现“受助—自助—助人”的转变。

3.搭建资助育人实践平台

要在教育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发展性资助育人的体系中,重点在于主体的自我意识。需要我们通过实践服务的平台让贫困学生感受到社会的变化,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西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学院从今年开始针对获得助学金的学生开展“小小歆苗科普课堂”公益活动,通过活动将社会责任感和公益精神传递给贫困生,更大限度地促进了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和理性认识。同时,引导学生服务他人、适应社会,开阔视野,提升能力,在此过程中,挖掘典型、树立榜样、评选优秀等,加强宣传力度。

为丰富资助育人平台,学校可实施项目制的自强自立教育方案,如“SAIP”梦拓计划,即以星级班级创建、三级建家等活动为依托,帮助学生实现个体或团体能力与素质拓展的梦想。在学生中开展“SAIP”项目立项申报,以班级、寝室、部门、社团或自由组队的形式进行申报,结合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需求,项目内容关乎大学生生活及学习习惯和能力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培训、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科技创新及创业能力的提升、择业观及价值观塑造、文化传承及礼仪素养的培养以及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等方面,项目形式包括思想引领类、学业发展类、生活服務类、主题活动类、线上线下文化工作室类。

注重“过程引导”和“成果引导”的双导合并,在立项过程中培养贫困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同时以立项成果引导和培育贫困大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激发贫困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增强贫困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贫困学生的科学精神,浓厚校园学术氛围,加强贫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研究性学习,培育贫困学生践行“文明、敬业”的核心价值观。

4.强化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主要是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自觉履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主人翁的态度,将个人与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部分贫困学生是比较缺乏责任意识的,不知道什么是责任,觉得学校或者教师帮助自己都是应该的,因为自己贫困。鉴于这种情况,加强对此类学的感恩和诚信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对于资助项目的宣传工作,学校应该大张旗鼓地在微信平台、官网、宣传栏等各种线上线下的媒介进行推广,让更多的学生知道奖助学金的评选条件和标准,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校和社会的关爱。机会就在眼前,需要的仅仅是更加努力地去争取。同时,可以鼓励贫困生向设奖单位或是个人表达自己的谢意,如一封发自内心的感谢信,足以体现其感恩之心。

高校可举办“情系心间,感恩有你”勤工助学特色活动,组织贫困大学生开展勤工助学活动,一是促进贫困学生以劳动换取生活保障的意识形成,而不是每天“坐等”学校助学金发放,产生惰性思想;二是培养贫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感恩回馈意识,坚持道德上正确的主张,坚持实践正义原则,愿为他人作出奉献和牺牲,从而培育贫困学生践行“爱国、友善”的核心价值观。

5.强化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贫困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建设,我们需要用主流的价值观引导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有效提升贫困生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良好品质,从而促进其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学校可组织相关的学生社团,有针对性地为他们开展提升素质能力的系列活动,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提升受助学生的自强自立、自我教育的管理和服务能力。同时,高校应结合贫困生的个体差异与实际情况,有目的性地开展相关活动,提供私人定制式的培训内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潜能,提升综合素质。

6.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贫困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贫困是可以预见的,因此,需要我们更加关注这样一批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且注重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停留在表面,或者是直接忽视其心理现状。为了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高校可以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室,结合线上线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将“民主、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比如,“自我管理训练营”,邀请专业教师对贫困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分成“压力管理”“和谐人际”“情绪管理”“时间管理”等几大板块,帮助贫困学生提升自我调整、自我管理能力。利用心理健康月,依托微信平台,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层层递进,逐渐深入,运用多种形式让贫困学生学会认识自我、接受自我,学会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专业渠道定期对贫困学生进行网络心理测试,做好贫困学生心理评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和监督常态化。

7.提升发展性资助育人的工作实效

高校可利用校内外资源,为学生争取更多的社会类奖助学金,尽量做到资助工作覆盖所有的贫困学生。同时,积极调查研究,主动申报有关贫困学生群体的相关课题研究,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贫困生。充分利用网络,开发并完善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促使发展性资助工作信息化、专业化、科学化。针对受资助的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或者测评,从而找到资助工作中的不足,不断完善制度,改进工作流程。可采用资助队伍绩效评价的形式,跟踪调查贫困学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无论是专业培训还是一对一的引导和教育,都可以纳入绩效评价,从而提升发展性资助育人的实效性。

高校发展性资助这一课题,需要更多的学者调查研究,参与实践。其实现路径也应该是多元化、多样化的。高校资助工作者应该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丰富自己的认识。首先,资助供工作者面对的是一群朝气蓬勃的鲜活个体,需要更加全面地去分析他们的内在需求和能力发展诉求。其次,深入地研究目前资助工作中的不足,扩大资助工作的内涵,建构发展性资助体系,这都是新时代的重大问题。最后,核心价值观融入发展性资助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突破我们的常规认识,创造性地开展资助工作,促使高校发展性资助工作成为高校育人的主阵地。

参考文献:

[1]王铭,王守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6).

[2]郝颖.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S1).

[3]季枫.对高校贫困生实施发展性资助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1).

[4]张立英.谈发展性资助在高等教育资助中的意义与实践[J].教育探索,2012(12).

[5]刘敏.高校贫困生资助过程管理理论框架与PDCA模式构建研究[J].社科纵横,2012(3).

[6]张延东.试论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科技与生活,2010(20).

编辑 武生智

推荐访问: 发展性 资助 构建 体系 大学生
[大学生发展性资助体系构建研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