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面向应用型人才的智能交通软件方向课程群研究

时间:2022-05-05 15:35:03  浏览次数:

摘要:智能交通软件开发能力是交通控制类专业学生的重要能力,构建以程序设计、算法分析、数据存储、交通GIS、交通信息系统及智能交通软件方向综合实验为基础的课程群,对课程群的教学内容进行整体优化整合,在修订课程教学和实验大纲基础上更新教学内容,并通过改进课堂教学和作业设计环节等途径加以实施。

关键词:智能交通方向;课程群;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228-02

智能交通软件开发能力是交通控制类专业学生的重要能力,与通用软件开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的共同点是软件开发,它们的区别在于交通软件需要开发者掌握交通领域的专业知识。这决定交通控制专业的本科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比计算机专业多很多,受学分和学时限制,这对该专业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就智能交通的多交叉学科的特殊性来说,必须以系统的观点充分考虑智能交通软件方向的各课程所包含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共性和特性,但目前我国的该方向课程体系缺少融合,一门课程独立进行方案设计和建设容易造成教学内容重复、授课学时紧张和浪费以及相关知识点的前后衔接混乱等,该现象使学生对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如何应用于实际企业项目的执行过程不熟悉,从而造成用人单位在招聘学生时最先看重的学生实践能力缺少锻炼的缺憾。因此,亟待对相互衔接的智能交通软件方向教学实验内容进行融合,构建一个面向应用型人才的课程群建设。

一、培养学生智能交通软件开发能力的课程设置

根据智能交通软件企业对相关岗位的技能要求,构建以熟悉企业生产加工流程为核心的旨在建设专业内多课程大流程管理的项目并付诸实施,即:利用实际项目所需知识点将课程链中的相关或相近的课程串接起来,以通用软件开发能力和交通系统分析两条主线为教学重点,围绕智能交通系统的需求分析、软件总体设计、程序编写和测试维护,按基础理论类(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和算法设计、数据库)、技术类(交通地理信息系统、车辆定位与导航、交通信息网络与通信)、实现类(交通信息系统)、应用类(公共交通方向等)为序,分别构建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相互配合、相互渗透、课程间相互连接的递进式的课程群体系。实践环节是该课程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计算机语言算法课程实践、数据库课程设计、交通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智能交通软件方向实习、毕业设计等。

二、基础理论、技术类、实现和应用四类理论课程的具体内容

基础理论类课程包括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和算法和数据库三门课程,是通用软件开发的最核心知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是软件开发的最基本工具,培养学生以计算机思维解决工程问题。数据结构和算法分为两部分,一是分析程序逻辑复杂性,二是优化程序结构,为开发好软件的灵魂。数据库是解决如何安全高效数据存取的问题。

技术类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掌握智能交通的数据采集、传输和信息发布关键技术,开设交通地理信息系统、车辆定位与导航、交通信息网络与通信等相关课程。交通地理信息研究如何利用点、线和面描述交通系统拓扑结构,结合车辆定位与导航技术,据此统计分析交通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征。车辆定位与导航主要研究如何定点采集各个道路的交通事件。交通信息网络与通信实现了交通检测点和数据中心之间的数据传输和通信。

实现类和应用类课程是一个有机整体,仅设一门交通信息系统,它是基础理论和技术类多门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以一个某交通领域的实际应用为研究对象,如:交通控制、公共交通系统和物流等,围绕交通软件的需求分析、软件设计、实现和测试、文档编写,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如何开发一个软件的全过程及其可能遭遇的问题。

三、基础理论、技术类、实现和应用四类课程之间关系

基础理论类的三门课程(高级编程语言、数据结构和算法和数据库等课程)让学生掌握通用软件开发的最基本知识,通过实现类课程(交通信息系统)告诉学生如何利用基础理论类课程所学知识开发一个简单通用软件,而技术类的三门课程是交通软件中常用的技术和方法。应用类课程相当于案例教学,是软件开发技术在某交通领域中的具体应用,穿插在交通信息系统或其他交通类课程教学中。因此,四个课程模块是一个层次清晰、递进式的课程群体系。

在基础理论类课程中,各门课之间相互连接、相互渗透,高级编程语言是学好数据结构和数据库这门课的基础。数据结构与数据库相对独立,前者决定学生能不能可以编写高质量的程序,为学生入门软件开发行业面试的必备知识;而后者是系统软件开发的数据存储基本工具,常见的SQL Server、Oracle等。

技术类课程模块的三门课是智能交通软件开发的常见关键技术,相对独立、相互配合,在基础理论类课程基础上,交通地理信息系统解决车辆定位与导航的数据可视化显示问题,而交通信息网络与通信是GPS用户终端和数据中心通信交互的技术保障。

实现和应用类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融合了交通专业课程知识,如:交通控制、公共交通系统和物流等,以基础理论和技术类为基础,围绕交通软件的全过程,补充部分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知识,是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一门课程。

四、落实“课程群”的教学实践

1.修订培养计划。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调研相关智能交通企业,采取专家学者、企业工程师和专任教师、研讨会、座谈会的方式,根据智能交通软件企业对相关岗位的技能要求,围绕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所需的知识,构建教学体系及其教学内容,确立基础课程、支撑课程和选修课程。

2.课程整合与优化,整理教学资料。对智能交通软件方向课程群进行整体规划,分析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以及它们的教学内容的相互关系,突出每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强调课程的关联性,避免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并补充不足的知识点。例如:交通GIS的数据存储与数据库部分知识重复,补充软件工程、软件测试等部分知识。结合教育部对我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全面修订了这些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撰写实验指导书。

3.改进理论知识教学。结合真实企业软件开发项目教学,注重知识点的运用,后续知识点则反复利用和提升前面的知识。先行课程为后续课程做铺垫,将专业中多门相关课程以一个涵盖大流程地串接起来。例如:交通GIS的数据存储要用到数据库的知识;交通信息系统教学需将系统设计、数据库访问、界面设计、编码和测试等各个方面联系起来讲解。

4.依托项目的综合实践教学。将一个实际交通软件项目划分为大、中和小的众多软件项目,小软件项目适于单个课程知识点的实践教学,大和中软件项目通常是多个知识点综合实验。在这个阶段,将智能交通软件方向课程群多门课程融为一体,系统完成项目设计,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基金项目: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教育科学研究课题(交教研1202-191,交教研1202-171);中国物流教改教研课题(JZW2014055,JZW2014056,JZW2014057);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2013-R-25411);南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2013GJ016);南通大学教学改革课题(2012B086,2013B033)。

作者简介:魏明(1984-),男,安徽芜湖人,讲师,工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公交调度。

推荐访问: 面向 方向 智能交通 课程 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