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做大做强淮安食品产业集群的调查与思考①

时间:2022-05-04 12:40:10  浏览次数:

摘 要:食品产业与淮安民生关系密切,也是淮安市特色产业体系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本文通过调研,分析了淮安市食品产业集群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做大做强淮安市食品产业集群健康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食品产业 产业集群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3(b)-001-03

食品产业联结工业、农业和服务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生命产业”,其发展速度和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淮安市食品产业产值力争达到1500亿元,建成长三角食品产业重要基地和苏北区域健康食品精深加工高地,食品检测认证高地。所以,对淮安市食品产业进行深入的分析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产业集群概念及主要理论

1.1 产业集群概念

产业集群的概念有两个比较权威:一是J.A.Theo,Roelandt 和Pinden Hertog(1995年)等阐述,他们从产业集群形成的动机和功能出发,将其定义为由企业、知识生产机构、中介机构等相互联系形成的网络,彼此克服市场壁垒或构筑市场壁垒、相互依赖、分散风险、降低交易成本,从互补资产和联盟中获得收益。二是波特的阐述,他从地理聚集特征出发,将其定义为在同一区域,特定领域内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

1.2 产业集群的主要理论

1.2.1 外部规模经济理论

外部规模经济理论由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提出,在工业化时代以前,人们认为是因为自然条件(宫廷)的作用,导致某一区域的产业集聚。到了工业化时代,是因为要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才导致产业聚集。

1.2.2 工业区位经济理论

工业区位经济理论是由阿尔弗雷德?韦伯提出,主要是从企业选择区位的角度出发,认为是因为企业聚集能为彼此带来好处,可以降低成本的支出,从而导致某一区域产业聚集。

1.2.3 科斯交易费用理论

该理论是由科斯提出,主要从企业的交易费用出发,认为企业聚集在一起,彼此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交易成本,还能创造需求。正是这些好处,才导致了产业集聚。

1.2.4 熊彼特创新理论

该理论由熊彼特提出,主要从经济创新的角度出发,认为企业家具有挑战风险的精神,他们是创新的主体,他们善于从技术层面和制度层面进行创新。正是企业家的创新导致了产业聚集。

1.2.5 波特的钻石理论模型

该理論由波特提出,主要从国家竞争优势的角度出发,认为产业聚集能够带来交易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信息的创造,激励的改进等好处,这些好处促使产业聚集。他更强调地理以及非经济要素,如制度、文化等因素对产业集群的影响。

2 淮安食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2.1 食品产业规模已达“千亿元”级

近年来,淮安市立足于自身农副产品资源优势,着力发展食品产业。其产品结构不断优化、骨干企业较快成长,烟草、酿酒、饲料、肉制品、粮油加工等行业具备了一定的经济规模。淮安市食品工业体系已经覆盖烟、酒、面、肉、油、糖等产业。2015年底,全市食品产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282户,实现产值876.33亿元,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产值656.90亿元,食品制造业实现产值54.99亿元,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实现产值44.90亿元,烟草制品业实现产值119.54亿元,具体内容详见《2015年淮安食品产业结构情况表》。加上未列入统计的其他中小食品企业产值,淮安食品产业的产值已经达到“千亿元级产值的规模。

2.2 食品产业呈现一定的产业集聚优势

淮安烟草、酿酒、饲料、肉制品和粮油加工等产业已经具备一定的经济规模,呈现出一定的产业集聚优势。淮安各县区食品企业聚集发展态势良好,各县区食品产业聚集特色鲜明。淮阴区聚集了全市主要的饲料加工和油脂生产企业;涟水县形成了“酿酒(白酒)+传统产业(捆蹄、鸡糕)”的食品产业格局;盱眙县形成了龙虾养殖、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淮安市已经成为国家和江苏省食品生产基地,一是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饲料生产基地;二是成为江苏省重要的烟、酒、肉制品、熟食休闲食品、粮油食品及水产品生产基地。

2.3 食品行业运行质态较好

表现在产业的整体情况和重点企业发展两方面。食品产业整体质态较好,2015年,282户规模以上食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61.92亿元,同比增长17.47%;利润67.56亿元,同比增长9.58%。2016年第一季度,316户规模以上食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07.38亿元,同比增长17.59%;利润52.66亿元,同比增长5.23%。重点企业规模逐步壮大,2016年第一季度,新增规模以上食品企业34户,由282户上升到316户,其中,产值超2000万元的有184户,较2015年第一季度增加86户,产值超亿元的有49户。

目前,淮安各县区食品企业聚集发展态势良好,各县区食品产业聚集特色鲜明。其中,淮阴区形成了“饲料加工+油脂产业”的聚集;涟水县形成了“白酒+传统产业”的分布;盱眙县形成了“龙虾产业+宠物食品”的格局。

3 做大做强淮安食品产业集群面临的突出问题

3.1 企业整体规模普遍偏小

虽然近几年淮安市食品产业整体发展较快,覆盖了烟、酒、肉制品、休闲等多个方面,但整体规模还普遍偏小,大型企业比例偏低。截至2015年底,全市获证食品加工企业中,大型企业31家,如江苏中烟、今世缘、双汇食品、旺旺食品等。仅占获证食品企业总数的4.5%;中型企业占食品企业总数的6.7%;其余近90%的企业为小型食品企业。数量众多的食品企业为小型企业和手工作坊,这种现状一方面降低了淮安市食品产业聚集的质量和门槛,另一方面对未来的产业转型升级也带来不便。

3.2 食品精深加工能力不足

淮安市食品深加工能力不足的直接原因在于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科研能力不足。从微观层面而言,食品精深加工能力的不足,不仅导致附加值较低的食品原料产量和质量受到影响,而且附加值较高的高端食品产量和质量受到影响。从宏观层面而言,能够满足广大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能力不强,导致淮安食品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3.3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淮安食品产业中,众多小型企业由于缺乏技术、人才、资金,导致生产设备落后,经营模式较为粗放,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低和产学研结合不够。淮安市现有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仅5家,工程技术中心数量不多,制约了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因为在市场竞争中难以占据有利地位,只能生产低档产品,其结局是企业利润薄弱,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研发,导致在下一轮竞争中处于劣势。

3.4 缺乏产业集群氛围

与产业集聚发展较好的沿海地区相比,淮安市食品产业企业间合作规模不大。还存在大量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导致各县区集群内产业结构部分趋同。食品加工与农业生产之间尚未形成一体化发展模式,规模化的原料供应较少,从而导致没能有效地带动本地区农业的发展,没有形成食品产业聚集应该产生的生产要素互补的局面,最终影响产业集聚所带来的规模经济。

3.5 产业集群的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产业聚集要求企业要彼此共享公共资源,要求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一定的政策服务支持。这些方面,还需要一定程度的加强。另外,部分食品企业还仅仅停留在拼数量拼价格的低档营销策略上,没有要把注意力转到拼质量、拼水平的高层次竞争策略上来。另外淮安皮肚生产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板闸附近,由于没有国家标准的支撑,其产品质量和生产水平难以提高,体现出地方食品标准建设的缺失。

4 做大做強食品产业集群的对策措施

4.1 建立全市统一、高效的协调机构,打造发展环境

淮安食品产业集群萌芽动力来自于比较优势。淮安位于江苏省中北部,江淮平原东部,土地肥沃,有着丰富的粮食、果蔬等原料资源,有着相对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及巨大的市场资源,为发展富有淮安特色的食品产业集群提供了现实保障。为了保证每一个项目招得来、留得住,要求各部门党政领导对优化发展环境负总责,要其提供有效服务,创造宽松环境,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因此,建议市政府成立专门小组,负责淮安食品产业聚集的发展和引导,指导政策落实,项目实施,以及规划、协调和监督。另外,要制定品牌建设、地方食品标准、产品科技创新等相关鼓励政策,积极引导和协助企业开展品牌建设和地方食品标准建设,提高淮安食品行业的产品质量,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4.2 培育淮安食品产业骨干企业

基于“二八原则”的考虑,淮安市食品产业集聚发展情况取决于骨干企业经营状况。依靠食品产业发展的内生机制遵循扶强扶优的原则培育淮安市食品产业骨干企业。可以综合考虑农副产品优势、人力资源优势、物流优势、区位优势、进一步培育传统食品深加工、休闲食品深加工、饮料食品深加工等优势产业的龙头企业。比如对今世缘酒业、双汇集团、旺旺食品等企业进行培育,这些企业基础条件好、潜力大、成长迅速,并且具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有成为骨干企业的潜质。继续在开发新产品上、创新技术上、市场开拓上等给予这些企业一定资金、土地,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倾斜。以期引领和扩大淮安食品产品聚集的强度和美誉度。

4.3 壮大食品产业集群规模

淮安食品产业集聚可以从三个方面开展,一是专门化,二是规模化,三是协作化。首先,要遵循地域特色。根据自身水资源丰富和产业品牌基础,重点发展水产品加工业,比如盱眙、洪泽等可以做大做强龙虾产业,围绕龙虾产业链进行产业布局。还可以借助淮安是淮扬菜发源地优势,推动中式菜肴产业的发展,形成淮安特色食品产业集群品牌。其次,借助于规模化经济,实现企业彼此之间的生产要素互补配置,通过食品产业链的聚集,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同时实现辐射力的提高和聚集度的增强。最后,要注重校、政、行、企协作化联系。上述四方要么在研发上、要么在政策上、要么在宏观层面、要么在市场运作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四方联动、紧密配合能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企业可以邀请淮安高校食品领域专家为企业提供科研服务,弥补自身科研能力以及实验条件不足。同时企业也为高校提供了食品企业经营运作的现实案例,实现了校企双方的共赢。

4.4 注重实施品牌战略

对于淮安食品企业而言,品牌是提高其市场占有率、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法宝,也是企业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的保障,属于企业无形资产。这就需要淮安食品企业重视品牌的建设和维护。具体包括两方面工作,一是品牌设计和产品档次定位,二是科技创新和产品升级。在具体实施上,一方面鼓励和支持本地区内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今世缘、双汇食品等大型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另一方面加强大型龙头企业与中小型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大型企业带动和引导中小型企业,加强中小企业的品牌战略管理。最后,鼓励中小型企业之间抱团合作,共同实施品牌战略,如江苏汉耕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淮安市建新米业有限公司等几家大米企业通力合作共同制定淮安大米标准等。

4.5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是增强产品增加附加值的重要法宝,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淮安市食品产业集群优化、获得竞争优势必须进行科技体系建设。一方面,对于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比如,今世缘、双汇食品,鼓励自身或者与高校共同设立研发中心,主要进行新技术的吸收、消化和引进。通过技术研发,加快企业自身技术更新,保持自身技术引领性和权威性,借助于新技术,实现企业品牌效应的提升和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另一方面,增强行业协会、风险投资机构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形成食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沃土。

4.6 健全食品安全体系,保障食品安全

与其他行业相比,食品行业具有很强的特殊性,首当其中的就是要保持食品的安全,无论何时何地,都应把食品安全当作重中之重。培育一个知名食品企业品牌,需要十年,甚至上百年,而一旦出现重大食品安全问题,昼夜之间企业形象轰然倒塌,就会走向倒闭的末路。健全食品安全体系,除了食品企业要自律,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危机感之外,政府更要加强食品检测技术的改进和检测体系的构建,不断加大从源头的检测力度,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最后,借助于行业协会,对食品企业进行自律规范,构建集群内部企业诚信体系。实行绿、黄、红三级诚信管理,从经济和精神上,加大黄、红级别企业的诚信管理。

参考文献

[1] 刘春月.淮安培育食品千亿元产业的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经济师,2015(1).

[2] 李艳.基于产业集群的河南省食品产业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08.

[3] 王聪聪.浅析淮安市食品产业发展[J].现代商业,2016(4).

[4] 段莎.龙头企业对郑州食品产业集群升级的影响研究——以三全食品为例[J].中国商论,2015(9).

[5] 唐筱葳.淮安市食品产业发展态势良好[EB/OL].中国江苏网,2016-10-25.

①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苏北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教育发展的关联度研究—以淮安市为例》(2013JSJG008)。

作者简介:赵炳起(1961-),男,汉族,江苏泗洪人,教育管理研究员,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管理方面的研究;丁勇(1963-),男,汉族,江苏泗洪人,教授,本科,主要从事高教教育管理及市场营销专业教科研方面的研究;邵运川(1978-),汉族,男,河南汝州人,副教授,研究生,主要从事市场营销专业教科研方面的研究。

推荐访问: 淮安 做大做强 产业集群 思考 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