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综述

时间:2022-04-15 08:18:21  浏览次数:

zoޛ)j馞u~?^}@uMN_tM=]?]57'-tntӭ8].+&qx?m櫊xjܵNOtvըky报告(2019)》的分析,2018年全年全球旅游总人次达121.0亿人次,全球旅游总收入达5.34万亿美元,预计2019年全球旅游总收入将达到5.54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6%,高于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从我国来看,2018年国内旅游为55.4亿人次,中国公民出境旅游1.48亿人次,入境游客1.42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5.99万亿元,预计2019年国内旅游人数60.6亿人次,将实现旅游总收入6.52万亿元①。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旅

游者出游率的提升,导致旅游旺季客流的大规模集中,当外界“刺激”(旅游环境需求量)超出旅游环境承载力时,旅游环境系统将逐渐呈现逆向变化嘲。世界旅游组织指出,把旅游活动限定在旅游环境承载力范围内,是保证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此背景下,国内外学者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相关问题进行着基础性和前沿性研究、从事着本土化适应性的尝试,以期对民众出行进行合理引导。

近年来,旅游环境承载力相关问题的研究逐步深入,文章从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指标体系、计量模型、应用研究与管理工具5个角度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提出今后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重点方向与研究内容,解决旅游发展中旅游者大量涌入导致旅游环境压力增大的系列现实问题,为实现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的研究

学者们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探讨围绕“人一地”关系展开,以“地”为中心的理念认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重点考虑人类开展旅游活动空间场所和地域背景下的基础要素;以“人”為中心的理念认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应关注以旅游者为代表的相关主体的感受。20世纪60-70年代,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的探讨侧重于“使用量”[3]“利用强度”[4]与“旅游者满意度”[5-6]等的定性分析;20世纪80-90年代以后,伴随着国内学者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起步,学者们在前期“使用量”“利用强度”[5,7-11]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热衷于目的地旅游者数量极限值或临界值的界定,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侧重点集中在旅游者的“最大承载数量”[12-17],旅游环境承载力成为目的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判据[15]。进入21世纪,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在强调其“增长极限——旅游者最大承载数量”[18-19]“使用水平与利用强度”[20-22]的同时,旅游环境相对承载力的研究有助于目的地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的横向比较[21];有学者提出在旅游发展中应注重多主体对旅游环境需求与目的地旅游吸引物承载力之间的匹配、考虑相关主体利益的协调[22-24],部分学者把旅游影响研究纳入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范畴[25-26],旅游环境可持续承载问题的研究体现了国内外学者对旅游社会责任的认同[27-29]。

综上,国内外学者对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的界定虽有所差异,但相关研究已达成4点共识:第一,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第二,以探究旅游目的地开发限度为直接目的;第三,旅游目的地自然、经济、社会等要素没有遭到破坏;第四,注重旅游者满意度的提升。可持续发展强调“惠众”“公平”“可持续”,现有概念多围绕旅游者这一主体展开,不利于和谐旅游环境的构建。缺乏对相关主体旅游环境需求的考虑,导致研究成果难以有效地应用到旅游目的地的管理实践,在特定背景下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对相关主体关注的缺位,将导致相关主体的利益被掠夺,导致目的地旅游开发的粗放性和旅游管理的短视性。

2 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研究

旅游环境承载力测评指标体系经历了从单指标向多指标的发展过程,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初始阶段多选取以自然环境为主的旅游目的地,此时指标体系的构建多以单指标为主,通过对相关文献[23,30-31]的追溯,单指标的研究未构成明确的发展阶段且很快进入指标多元化阶段。随着研究视角、旅游目的地类型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指标体系涵盖了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指标体系的多元化为其计量模型的丰富奠定了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在指标体系构建中,结合滨海旅游目的地[32-33]、国家公园[34-35]、岛屿型旅游目的地[36]、省域[37]、城市[25]、保护区[38]等特定地域背景,对指标体系进行了细化,如表1所示;相对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提出[21],为区域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比较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基于不同的旅游目的地构建差异化的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并结合具体的旅游目的地进行灵活调整,是今后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的重点。

推荐访问: 承载力 综述 环境 研究 旅游
[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综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