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研究

时间:2022-04-08 09:49:21  浏览次数:

摘 要:对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以及我国目前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原则、要求,进一步提出实现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措施,以期对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工作有所启迪。

关键词: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措施

所谓水利信息化,指的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对水利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从而全面提高水利建设和水务处理的效能及效益。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信息化、全球化已成为世界性的一种大趋势。《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明确的对信息化指出来其重要性“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趋势,也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和产业化升级的关键环节,我们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放在优先的位置”。新时期,随着水利事业的迅速发展,水利行业在水利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也要求水利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到水利信息化是实现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统一管理、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标志;认识到水利信息化是实现对水利工程现代化的基础工作和基本手段。这既是信息社会对水利工程建设所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面向新世纪水利工程发展的重大任务。因此水利工作者必须充分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实现水利信息化管理。

一、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水利部“十五规划”指出“利用水利信息化推动水利现代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水利信息化将成为水利现代化的基本标志和重要内容。信息系统可以实现水利工程各类数据和工作流程的电子化、信息化,帮助人们对各类数据实时跟踪并进行处理和分析,而且可根据既定的工程进度计划和阶段目标,最终动态调整和优化配置各种资源,实现各类信息资源的共享,为工程管理提供决策支持,达到全面控制水利工程施工进度、成本和质量,并最终实现科学化、现代化管理的目的。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能够实现资源共享

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各类实时数据的采集,大多处于比较恶劣的工作环境中,且在项目法人、设计单位、监理方、施工单位等之间往来的文件很多,需要传达的信息也很多。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实现信息的采集、传送、分析、汇总,各个单位之间通过信息间的共享,共同努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得到最优的方案

水利信息化能够将采集的数据进行适当的整合,方便查找利用,保证共享这些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一方面,计算机网络解决了人工繁琐、时效性差、易出错的工作效能,帮助水利工作者对各类数据进行复杂的运算、分析与汇总,实现了各个单位之间的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另一方面,水利工程建设信息管理系统,利用自建的无线电台通信网,或是利用Internet、CDMA、GSM、GPRS等方式来保证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分析、汇总等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信息传输的通畅、安全、可靠,实现了各个单位间的资源共享;再者,水利信息化的调度指挥系统能够实现对各单位的信息的进行采集汇总、并将其传输给需要他的单位,是整个水利信息化的核心和灵魂。

(二)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能够实现管理决策实时、高效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能够将各类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分析、汇总工作,实时、准确、快速、有效地进行,有利于管理者们做出科学的灾害决策方案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方案。这主要体现在:一是水利工程信息系统能够实时汇总、分析当前发生的各种信息,并能够将相关的信息进行自动计算并按设定好的格式输出报表,这实现了信息处理的快捷,高效;二是水利工程信息系统的通畅传输通道,便于完成统计数据上报和计划下达工作,帮助了水利工程管理人员能够根据这些及时有效的信息资源,快速进行决策,对资源、进度、质量安全措施等迅速作出反应,及时进行调整,这大大的提高了水利工程的决策效率,并最终有利于提高水利工程项目管理水平和效率;三是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能够实现管理决策科学性。科学的决策建立在有效的数据基础上,水利信息化通过对水利工程各方面信息资源的准确搜集、加工、整理,把握水利工程全局的动态,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计划和采取合理的措施,科学地作出决策确保建设目标的实现,实现水利工程由传统的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流程化管理过渡。

二、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一)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我国水利信息化工作发展较晚,于20世纪70年代起步,全国水利信息化全面展开的标志是2003年《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的正式出台。伴随着通信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防汛抗旱、水资源调度、电子政务、水土保持监测系统、水文系统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在水情信息的传输、采集、处理接收、监视到洪水预报等方面,全国水利系统也取得了重大进步,在历年的防汛抗旱工作中,水利部门开始逐步发挥作用。

1.水利信息网建设取得成效

通过利用低速公网,全国实时水情信息传输计算机网络初步建成,通过该网络水利部可以和各流域机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享实时水情,从而为实时数据传输水情、雨情信息创造了条件。另外,各省和流域机构的水文、防汛部门,根据辖区内的实际情况,一定规模的无线接入系统、数字微波干线通信网以及集群移动通信网得到建立,程控交换机联网得到实现。

2.各项应用系统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防汛抗旱方面,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建设开始启动。利用应急工程建设的水情信息采集与传输和试点项目、信息查询和汛情监视等系统,及时准确地提供了水文情报预报服务,为防汛抗旱、调度管理做出了贡献。这些系统为各级防汛部门防洪减灾决策提供重要参考,有利于安全快速转移群众、避免损失,取得了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在水土保持方面,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管理信息系统一期工程基本完成,建成长委、黄委监测中心站,国家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各省监测总站和各监测分站,实现了动态监测与预报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效果,从而,水土保持综合防治和国家生态建设的决策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水利行政资源管理方面也得到了加强,普及信息技术在各级水利行政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此外,城市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试点建设也在积极开展。

3.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取得较大进展

按照水利部的统一部署,建立了《国家水文基础数据库》等专业数据库。随着不断加强水土保持监测、水文基础设施、水资源实时监控设施建设,极大的改善了水利信息采集设施,提高自动化水平。此外,也明显的改善水利信息化的保障环境。

(二)水利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信息工作的认识工作不到位

近年来,虽然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在水利部门的大部分领导和员工中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仍有部分员工对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部分地区,水利信息化工作甚至简单化的理解为添置几台电脑、建立一个局域网。从而导致统一指挥的建设机制或者统一的规划和明确的发展目标无法形成。

2.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薄弱

受各种因素的限制,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仍不完备,基础设施仍然很薄弱。这主要表现为,完善的水利信息综合采集系统还没有建成,不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共享水利信息公共网;水利信息化建设严重不平衡,在某些地区,特别是中西部的一些农村地区,水利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受到水利信息网建设落后的严重制约。

3.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不高

水利信息化建设是一场技术革命,它与信息技术紧密相连。然而我国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中存在一些弊端,比如低水平建设、重复建设,技术开发应用水平不高,导致在实践中一些产品不能够成功应用,或者已建成的系统条块分割现象严重,兼容性差。具体表现为,由于低水平的信息化应用,大量新产品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而成了落后的产品,从而被淘汰,不能交付使用;又由于缺乏完善的水利信息系统整体规划,设经常出现重复建,这导致信息系统虽然得到建立,但是信息流不畅,兼容性差,大量投入建成的信息系统仅是一个又一个的“信息孤岛”,不能在大范围内共享信息。

4.信息化建设缺乏相关人才

参看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发展水平,可以看到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人才力量较为薄弱。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在庞大复杂、技术含量高的水利系统中,各个环节都不能缺少一批专业技术人员,他们掌握现代水利知识;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支持对水利信息化建设非常重要,由于水利技术复杂,这部分技术人员短时期内难以掌握这些技术,这就导致了一个难题的出现,缺乏既精通信息技术又懂得水利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就以上两点而言,在目前水利系统中,极为缺乏各类信息化人才,其中IT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尤其缺乏。

5.水利信息化建设经费不足

水利信息化建设工程庞大,大量的资金投入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对于国家投资,我国水利部、各流域机构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信息化建设非常依赖,省级以下水利部门的信息建设经费一般都不设有专门的资金渠道。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投融资渠道单一,专项经费是建设基金的主要来源,这成了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而经费不足也是导致水利信息化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薄弱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一)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水利信息化,指的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对水利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从而全面提高水利建设和水务处理的效能及效益。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信息的采集、传送、分析、汇总,实现各个单位之间通过信息间的共享,并能够制定最优的方案来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其具体目标包括:一是实现水情、工情、早情、灾情等基本信息基本信息采集规范化、自动化和数字化,对信息自动采集、传输、分析和汇总,为业务人员、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全、准、快的信息服务和科学依据;二是建成指挥决策预警系统,实现预警预报准确、及时和智能化;三是实现对闸、泵等水利设施的遥信、遥测、遥控和遥调,实现水环境保护等决策调度,指挥电子化和科学化,提高各类灾情的预见期;四是完成各级水利部门的计算机网络,实现办公自动化、网络化,实现防汛、水资源综合利用、实现网络内信息资源的共享。

(二)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原则

1.可靠性原则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可靠原则,就是要求水利工程在那些地理位置偏僻、自然环境恶劣以及各种突发事件的状况下,依然能够通信畅通,确保系统正常运行,实现实时数据的上传下达。

2.先进性原则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先进原则,就是要求在水利工程在可靠、实用的基础上,还能够,尽量选用当前先进的软件、硬件及通信设施,采用起点较高的技术,以及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先进的决策支持方法。

3.统一性原则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统一性原则,就是要求各地级市的水利工程在实施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仅在规划阶段要实行规划领导小组分级负责制,在建设阶段也要遵循“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的原则。

4.经济性原则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经济原则,就是要求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在满足系统先进性、可靠性的基础上,还应该尽量选择国产设备,以降低工程造价,降低成本。

5.易维护性原则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易维护原则,就是要求信息化系统能够提供方便快捷的自动诊断和故障报警功能,方便运行管理人员的管理。当出现故障时,运行管理人员通过监控主机,就能够快速查明故障原因并加以修复。

6.开放性原则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开放性原则,就是要求信息化建设既有完整性,也有灵活性,要求其能够具有统一的开放的标准,不仅实现结构化、模块化和标准化,还应该具备调整和扩展的功能,做到界面清晰、接口标准,当需要扩展时能灵活的进行处理。

7.标准性原则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标准性原则,就是要求在建设各个分系统时,应该统一标准,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要求来执行,确保系统建设的连续性,规范化、标准化,减少重复投资。

8.安全性原则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安全性原则,就是要求系统要有一套完善的安全防范措施来保护信息化系统,防止非法用户登陆或侵入系统的事情发生,以免造成经济损失及系统瘫痪。

四、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应对措施

以水利信息化促进和带动水利现代化,是水利部的大政方针。对于水利行业来说,信息化建设既是机遇,又是对体制与机制的挑战。今后数年,水利信息化建设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是否可以满足水利现代化的需要,这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课题。一般而言,高科技项目的关键并不在于技术的运用,而在于思路和体制的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在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当中,要大力引进专业人才,实现管理思想与管理模式的再创造。

(一)水利信息化建设应加强专业化的队伍建设

水利工程信息化工作的主要特征就是他是一个在水利工程中应用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等IT技术的建设项目。按照“建设项目”的建设程序,水利信息化建设作为一个项目同样也应该遵照以下建设程序:规划设计、批准立项和实施建设等,然而有别于传统工程建设项目的是,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更为强调升级维护、技术培训、技术支持与技术服务。

水利信息化建设领域是一个范围宽泛、科技含量高、智力密集的领域,对人才的实践经验要求高,这就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水利部信息中心副主任蔡阳也指出:“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能够掌握先进信息技术、熟悉水利专业知识的多层次、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水利信息化发展的保障。”但是水利信息化的建设队伍,完全有别于承担“科研项目”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大众化的计算机公司也不同。因此,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1.对现有技术人员加强培训

现有的技术人员往往掌握了水利专业的知识而缺乏信息系统方面的知识,因此要重点加强信息化技术人员在信息系统方面的培训。根据现有人员特点,采用有效的培训方式,对信息系统的不同领域进行专门化的培训,促使技术人员在短时间内既掌握水利专业知识又精通某方面的信息技术。

2.加强人才的引进工作

行业信息化的要求远远高于企业信息化,水利部门要建立信息化网站,要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以及调度支护中心,更需要深刻理解行业特色的专业化IT人才担此重任。因此,水利部门转变用人机制,结合水利部门的自身条件,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投身水利信息化建设。

(二)水利信息化建设应创建新的管理思想与管理模式

1.加强各级工作人员对信息化的认识

水利部门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视是实现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水利信息化建设不仅是技术革命,也是一场管理革命。所以,一方面水利各部门应建立组织协调机构,做好管理协调工作,确保各部门协同奋进;另一方面,必须根据实际明确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做好统一的规划体系。要深入加强各级人员对水利信息化工作的认识,要在统一的规划系统下,抓好基础信息采集和数据库建设,为网络化和资源共享打基础,杜绝低水平开发和重复建设。

2.探索新的管理模式

水利信息化中的各类建设项目,有较高的科技含量,技术更新换代很快,其中许多高新技术的应用本身就是研究课题,因此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又具有"科研项目"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属性,很容易被当成"科研项目"按照传统的项目攻关、鉴定、报奖的老套路去运作,项目完成评奖之后,其运行维护和升级换代过程中的技术支持与技术服务则无人问津,从而导致建设单位陷入困难境地。另一方面,按照传统方式运作的“科研项目”在攻关和实施过程中所获得的大量科研成果,常常被束之高束之高搁,不能快速地转化为生产力并有效地服务于市场的需要,这种尴尬局面我们大家都并不陌生。

众所周知,在IT业界、信息化建设、计算机应用这些高科技领域中,硬件、系统、软件等方面都有许多共性,具有较大范围的技术复用性。而类似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如果各地区各部门仍然各自为政各行其事,必然造成大量的重复科研和重复开发,规范化和网络信息的兼容性将更为突出,这对于水利信息化大系统来说,很难达到系统整体最优。也有专家认为,信息化不是一个“项目”而是一个“过程”。从行业系统来说,的确应该是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是由许多单个“项目”或子系统构成的,因此本文所讨论的仍然局限在“项目”的层次上,“过程”的概念太大,暂且回避。实际上,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既是“科研项目”,又是“建设项目”。我们如果按照后者去思考,就有可能走出“科研项目”的管理“误区”,实现“建设项目”的预期目标,完成汪恕诚部长“以水利信息化带动和促进水利现代化”的既定任务。为了不至于使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陷入传统“科研项目”的老套路,我们需要的是“科研项目”管理思想的再创造,管理模式的新探索。

(三)水利信息化建设应加大资金和基础设施投入

1.加大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

水利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其科技含量高,需要强大的资金保障。在过去的信息化建设方面投资渠道单一,只能争取专项经费,因此,现在要解决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问题,水利各级部门要积极研究制定加快水利信息化发展的投融资政策,开辟广泛的投融资渠道,全方位、多渠道地融资,即实行分项建设、分级负担的投资模式,加大对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同时,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费用要纳入水利基本建设计划,水利信息化所用资金应在水利投入中占一定比例,并逐年加大资金投入。

全国性的水利信息化建设设施可以由国家承担,各地的水利信息化建设资金来源应以各级财政投入为主。此外,水利信息化建设应纳入各级计划部门的水利基本建设计划,各级财政预算要有水利信息化项目,水利信息化资金在水利投入中应占一定比例,并逐年加大资金投入,分步建设,逐步完善。在水库、河道、灌区、水电等新建和改造项目中,要根据工程性质和规模,确定该项目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比例,吸收一些水利信息化受益单位、企业投资,以“工程带信息化”,要按照有关规定,加强资金管理,采取多种措施节约资金。同时,开展以工程带信息化项目的方式和争取专项建设经费的方式筹集资金,将建设项目和运输维修费用列入部门预算,争取财政支持等多元化筹资渠道,千方百计筹集建设资金,确保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资金需要以及已建信息化系统的正常运行。

2.加快加快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

水利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水利信息网络建设和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水利信息网络建设步伐,需要建立辐射全国的水利信息公共网络,可先在各地方水利系统建立各自的信息资料数据库及水利信息化专网,逐级验收达标后,再实现辐射全国的公网连接。各地水利系统在水利信息化专网组建过程中,要做到统一标准,规范接口,以便和公网连接,实现水利系统内部信息资源的全面共享。同时各级水利网站之间应具有数据、语音、视频的网上传输、非机密文件和资料的网上交换等功能。还应能够借助各级水利互联网站,推行政务公开,加强政府机关与社会各界的联系,通过互联网发布招标公告,公布水利政策法规及办事程序,便于社会监督。因此,全面完善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实现对各种水利信息资源快捷、有效、全面地开发利用和管理以及实现水利信息资源的共享。

(四)水利信息化建设应加大软件技术支持

1.强化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支撑

水利行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也是信息十分密集的行业。一方面,水利部门要向国家和相关行业提供大量的水利信息,如汛情旱情信息、水量水质信息、水环境信息和水工程信息等;另一方面,水利本身也离不开相关行业的信息支持,如,气象信息、地理地质信息、社会经济信息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水利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共享的方式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信息技术加速向水利行业渗透,水利行业面临着全面技术升级的大好机遇。水利政务、防汛抗旱减灾、水资源监控调度、水环境综合治理、大型水利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大中型灌区的综合管理等都迫切需要采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35(GIS、GPS、RS)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进行改造,其中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是实现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最主要技术支撑。GIS技术在水利行业应用的发展,不仅仅取决于GIS技术的发展,更取决于水利行业信息化,尤其是数字化的进程。在以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战略方针指导下,GIS在水利行业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而且迅速地占领管理和决策层面,并且势必作为基础技术支撑,进入数字流域或数字水利的框架。GIS在水利行业应用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网络Gls、组件式GIS、三维GIS和四维GIS、VR-GIS技术。

2.抛弃“重硬轻软”的思想

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应用,实践告诉我们,水利信息化的过程会涉及到许多具有行业和专业特色的软件系统或软件产品的应用。然而,一些单位却存在着"重硬轻软"的错误认识,只舍得在硬件上投入,不舍得在信息化建设中的软件上投入之间,在信息资源的开发设计上,认为软件可有可无,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巨资建设的硬件设施无法真正发挥他的作用。事实告诉我们,硬件是物质基础,好的硬件设施能够完成数据的采集、传输,固然重要;但是软件则提供发挥硬件功能的方法和手段,只有经过高水准的软件平台对那些通过硬件所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判断后才能为领导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发挥信息系统的效益。因此,硬件和软件二者密不可分,在水利业务系统建设上一定要重视软件平台的开发与设计,使水利信息化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确保水利信息化的各项目标任务才能实现。

3.实现水利信息资源全面共享

科学规划,加强管理,实现水利信息资源全面共享。水利信息化是一项覆盖全国的系统工程,标准化是全面推进水利信息化的技术支撑和重要基础,标准化的有效运用可使建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因此,应做到根据实际需要以实用为目的,确定目标,明确任务,不搞形象工程,采用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杜绝低水平的开发和重复建设,为网络化和资源共享打基础,全面推进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目前,由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的《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已出台,各省级水利部门应在此规划的宏观指引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水利信息化工作的统一管理,规范水利信息化建设程序,避免重复建设,保证信息系统高效运行。要明确水利信息化的主管部门和各相关部门的职责,特别是明确水利信息化项

(五)水利信息化建设应规范开展

1.加强水利信息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

近年国家虽然陆续制定了信息化方面的一些规范,也发布了《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但仅覆盖术语、编码及水利数据处理与交换等方面,其中正式发布的只有5项,占总数的22%;其他18项仍属在编或拟编,占总数的78%。这表明,我国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目前还很不完整,尚未形成国家的统一规范标准。水利信息化标准不仅包括信息技术的标准,还应包括应用支撑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管理标准等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利相关业务标准。水利信息化标准是水利信息化建设中巫待解决的全局性问题。只有统一标准,才能达到最终的资源共享,推动水利信息化建设健康有序发展。统一国家标准可以有效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开发建设,有效降低开发费用,为信息化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2.加强信息化安全建设

信息化安全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在信息化发展的不同阶段,网络与信息安全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要求。信息化发展越快、水平越高,信息安全面临的问题就越复杂,要求也越高。信息安全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系统、设备、网络的安全,更要注重信息的安全和涉密信息的保密。保障信息安全,既要防止计算机病毒和非法人侵,又要防止利用信息网络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既要保证信息内容安全,又要保障重要网络和应用系统运行安全。必须采取技术手段、加强管理和健全体制等措施,实现从过去的应对防护向整个网络信息系统的综合保障转变。在信息安全建设过程中要遵循国家制定的安全策略、安全法规、安全标准,执行国家制定的安全管理制度,满足国家信息安全保障技术体系,采用国家认证的安全技术和产品,加强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全服务。只有建立健全信息保障体系,才能促进信息化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武山.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构建方式探讨[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6,(4).

[2]王建武,陈永华.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0).

[3]杜强,王新友,卢新德.孔雀河第三分水枢纽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前斯建设介绍[J].水利水文自动化,2004,(3).

[4]王运洪,李宁生.水利信息化技术应用与发展[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5]寇继红.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及趋势[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

[6]孟祥军,王广会,魏文志.关于水利信息化发展的几点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5).

[7]宋文平.浅谈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23).

[8]岳华军,阎宝宏.浅议水利现代化的基础--信息化[J].中国科技财富,2009,(2).

推荐访问: 水利工程 信息化建设 研究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研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