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思想品德课实现自主性教学探索

时间:2022-04-05 08:32:31  浏览次数:

【摘 要】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贴近生活,使学生乐于学习;二是教给方法,使学生善于学习;三是关注情感道德,使学生学会做人。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自主性

杜威说:“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是自主的活动,包括脑的活动和手的活动,只要有可能,就让学生通过做而学。”自主性是指学生自身产生的一种对学习的需要,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就会对学习表现出主动积极的态度,表现出良好的注意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在参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时,具有创造的积极性。

一、贴近生活,使学生乐于学习

陶行知先生早在上世纪30年代即提出这样的口号:“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主张在做中学,学中做。用生活来解读课本,用“人本”来参悟、补充“文本”,让生活的知识库与学习的知识库交汇、交融,实现课本与生活的对话,从而使学习充满生活与生命的气息。这对当前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仍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不仅指导学生学好教材,还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籍,多了解社会生活实际,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要注重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把死的知识与生动具体的、鲜活的生活现实相结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课堂上不要有这样或那样的清规戒律,要有目的地拓宽学生自主活动的天地,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与学生商量后确定,如“同学们是否愿意把这部分知识用小品的形式表现出来?”“你能给大家朗诵一首爱国歌曲吗?”“你是否把你的看法和同桌进行交流?”“你愿意展示你的一技之长吗?”等。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的权利,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对话,从而给学生创造愉悦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由“学海无涯苦作舟”变为“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二、教给方法,使学生善于学习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对未来教师角色作了这样的描述: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了解、影响、激励、鼓舞。要适应这一转变,教师角色需要至少发生这样一些变化,由传递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在于教给其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再过渡到“会学”。

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方法的使用,要着眼于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学生对于不同教学内容的掌握往往需要调度不同的知识经验、学习策略:有时需要在探索中发现;有时需要在操作中内化;而有时又需要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中通过类比、迁移掌握等等。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认知特点,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学生学习的内在规律,促进学生对于教材有效的“意义建构”。一般性的问题,应多采用“自主”性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自己独立思考为主,充分实现个体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价值。重点问题,应多采用“合作”性学习,主要在课内进行,以小组为主体进行,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难点问题,应多采用“探究”性学习。学生自己提出疑难问题,通过与他人交流、查找相关的资料、开展某种实验等形式,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对话和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善于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愉悦的、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科学创新的思维方法。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教学气氛。要凸显学生主体,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实践活动,从而使自身的思想品德素养在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和发展。

三、关注情感道德,使学生学会做人

心理学家阿德勒有句至理名言:“我本自卑。”我想这句话用在中间层次学生身上是最恰当不过了,他们一方面感觉到自己有某些能力,另一方面又不确信自己是否真有这些能力,所以他们渴望有自身以外的力量来帮助他们确认这种能力。所以,对学生而言,积极的态度比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都重要。带着沉重的心理惶恐感,学生怎么能自主学习呢?如果沉甸甸的责任和渊博的知识伴着的是漠然的神情,那么,带给学生的只能是被动消极乃至失望、沉沦和彷徨。“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248页)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将一颗爱与尊严、理想与诗性的种子悄悄种植在孩子们阳光灿烂的心田。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教师培养出来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发展状况,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尊严、权利、灵感和积极性的尊重,感受到教师对自己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的肯定,让他们学会体验爱与尊严、体验善良与和平、体验诚实与虔敬、体验仁慈与怜悯,让每一个孩子都具有人的尊严和情感,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同时还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新风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自尊自信、热情真诚、有责任感,有爱心。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维果茨基也说:“凡是没有自我运动的地方,那里就没有发展。” 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心智能力几乎和他的肌体能力一样,用进废退。如果一个人总是听命于他人的安排,没有获得自主的权利,他就无法发展起自主的能力。学生是有着独特个性、鲜活生命的个体,有着自己的知识经验、自己的是非判断、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的成长背景。课堂,应成为伸展自我的生命灵性、张扬自我的精神世界的“舞台”,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和谐共舞,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自我实现的过程,“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P248.

[2]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作者简介】

张敏利(1962-)女 ,陕西西安人,西安市长安区引镇街办留村初级中学政治一级教师.

推荐访问: 思想品德 自主性 探索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