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互联网+”背景下对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向互联网金融专业转型发展的探索

时间:2022-04-03 09:53:10  浏览次数: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 随着近几年互联网金融迅速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人才面临较大缺口,互联网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严重的不足,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向互联网金融专业转型是必然之举。若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向互联网金融专业转型发展,应转变培养理念和教学目标;注重学科交叉、打造本校独特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深化校企合作,打造“双师型“的互联网金融师资队伍,拓展师资来源;设置创新创业与素质提升平台;加强学生守法意识和职业道德教育。

[关键词] 金融;互联网;发展

[中图分类号] F713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9)01-0176-04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finance in recent years,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talents in financ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nsufficie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necessity of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finance major to the Internet finance major in the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itputs forwardthe specific measures. The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hange the training concept and teaching objectives,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rdisciplinary and create the unique curriculum system of the university, reform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perfect the evaluation system,cooperate with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to build a "double-qualified" team of Internet finance teachers, expand the source of teachers, set up a platform for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strengthen students"awareness of law-abiding and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Key words: finance, Internet, development

近年来,金融创新在金融领域得到迅速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词出现在公众视野,金融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革,高校金融学人才的培养也面临着变革。

一、“互联网+”背景下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

(一)重理论教学,教学内容重复较多,实践教学存在不足

金融行业是创新性极强的行业,大多数学校开设的金融学专业课程存在类似之处,有些教材出版社和作者虽然不同,但为了让该书满足知识周延性,知识点涵盖比较全面,但容易形成某些知识点在多门课程中均有所体现,缺乏特色,知识的更新并未跟上当今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步伐。比如金融学课上介绍了股票、债券、基金、期权、期货等基本知识,证券投资学课上也会讲到这些知识点,金融市场学课上也会讲到这些知识点,同一个知识点在多门课上出现,学生虽不一定懂的特别深入,但一听感觉学过了就不想再听,结果不同老师讲的不同之处没有被发现,知识点也没有真的被掌握。现在很多理论教学讲授的内容与现实中金融的实际发展相脱节,学生一方面在课堂上不愿意听枯燥的内容,另一方面走到社会感觉接触的都是在课堂上没有学过的,而用人单位对此也很无奈。很多高校的金融实践教学存在着不足现象,多数也是通过在模拟软件上来操作的,由于模拟金融教学软件质量参差不齐,直接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即便有实践教学的金融企业,在进行实践教学时也仅仅是流于表面,学生对金融行业整体的知识体系并未在心中形成。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使得我们的实践教学出现了大大的落后性,落后于金融产业真正的实践。

(二)双师型教师缺乏

目前大多数高校金融学专业科班出身的教师数量存在不足现象,在专业技能方面亦存在一定欠缺,授课时存在照本宣科的现象。现有的教师虽然专业理论功底较强,但是学科融合度低、实践经验匮乏,与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师资要求相去甚远。由于互联网金融本身是时代发展的新生事物,目前不存在互联网金融专业毕业的老师。既懂金融又有互联网思维和技术的人才存在于社会,但比较缺乏,这类人才可以从事很多工作,到高校当老师的少之又少,互联网金融的双师型教师目前非常缺乏。

(三)校企合作流于表面,缺乏深度合作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金融学专业校企合作单位一般为证券公司、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行业发展比较好的城市,高校与这些单位合作的会深入些,有些三四线城市的金融行业发展具有局限性,使得高校与这些单位的合作经常流于表面。证券公司、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由于其工作的技能性较强,涉及面很广,需要一定的工作经验,一些专业核心工作实习生很难接手,合作单位也没办法让他们去实践操作,使得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在实习时总是感觉自己没有学到东西,对一些简单的实习工作或者一些推销工作又不喜欢去做,但实际上部分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并未真正领会实习的意义,以及做一些推销实际上对他们能力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加上学生定位不明确,使得目前校企合作缺乏深度和广度。

(四)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足

金融人才培养仍集中于银行、保险、证券三大传统方向,未顺应金融业发展潮流。传统金融学毕业生结构性过剩现象明显。新常态背景下,传统金融机构招聘门槛连年提高,金融学毕业生,特别是本三学生的“就业难”问题突出。以某高校为例,近年来,金融学专业学生对口就业率逐年下滑,对其2014级金融学专业3个班级150名同学的求职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结果发现,2017年11月底,仅有40名同学通过银行网申请并参加了笔试(其中金融1班3人、2班14人、3班23人),仅有1名同学签约保险公司。现实表明,随着金融发展与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人才需求特征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互联网金融人才比较缺乏,部分高校现有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不但缺乏创新,还跟不上时代步伐,急需改革。

(五)缺乏系统的“双创”教育,学生“双创”意识淡薄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1]。但有些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未及时跟上,有些高校并未专门开设双创教育方面的课程,双创教师比较缺乏。有些高校虽开设了双创课程,但上课教师的专业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现在很多高校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大学生不喜欢自己主动思考问题,而是在上课时喜欢听老师讲,自己记笔记,在考试前一周通过所记笔记进行突击死记硬背,考试一周后便忘记自己所背的知识,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的非常不扎实。现在各高校都有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学生参与积极性较低,需要老师不断动员。动员学生参加后,有的学生又会觉得去调研、去实践比较繁琐,不愿意继续该项目,把工作推给指导老师。高校也有互联网+项目,有的学生根本就做不出来项目书,有的学生做出来的项目书根本不符合项目书的标准,学生双创意识比较淡薄。有的学生毕业后即使没有工作,也不特别积极创业或者找工作,有时就在家里待着,这些不良现象急需采取措施来治理。

二、“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向互联网金融专业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一)互联网金融人才面临较大缺口

1995年,首家安全网络银行一直积极研究新型互联网金融产品,在提供传统银行业务的基础上,还推出了许多适应当下客户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其诞生代表着拉开了互联网金融的帷幕,从此互联网金融正式登上世界舞台,形成了一种新的金融发展模式。互联网金融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比较常用的一种说法就是认为它是把互联网技术运用到金融功能上,一个依靠计算机和互联网平台进行金融发展的服务和组织体系。[2]网络技术的引入,使金融业的信息特征得到增强,并且将金融业的实际运作进行了虚拟化运作。与传统的金融业比,互联网金融由于应用网络技术,从而使其在财务信息和业务处理的方式上显得快捷便利,系统化和自动化程度得到提高,空间局限性的突破也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伴随着大量互联网金融人才的紧缺。

与呈爆发式增长的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相比,互联网金融人才供给不足。求贤若渴的互联网金融机构遭遇严重的“用工荒”。根据2017年江苏省互联网金融协会在“中国互联网金融平台人才战略研讨会”公布的调研数据显示,互联网金融行业人才缺口高达近300万人,互联网金融行业专业人才与自有人才比例持续不足,目前85%的互联网金融人才是从其他行业转行发展过来的。市场反应的滞后性导致互联网金融高端复合型人才的匮乏,行业亟待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性,急需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中坚骨干人才队伍。“互联网+”背景下,金融学专业向互联网金融专业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二)我国高校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存在空缺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高职院校转型比较快,虽然开设互联网金融专业较多,但其培养的人才综合性有待提高。对于本科院校,目前只有25所开设了互联网金融专业,我们所需要的高素质的本科人才存在较大缺口。总体而言,国内高校在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上面临空缺,各高校应采取措施,积极向互联网金融专业进行转型。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向互联网金融专业转型发展的举措

现在部分高校的金融学专业要充分认识到金融学毕业生结构性过剩现象明显。新常态背景下,传统金融机构招聘门槛连年提高,金融学毕业生特别是民办高校学生的“就业难”问题突出,而互联网金融领域人才匮乏,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向互联网金融专业转型发展。

(一)转变培养理念和教学目标

大多数高校在开设金融学专业时,培养理念和教学目标比较接近,特色不够突出,不同类型的学校培养学生能力的侧重点应有所差异。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学生应更加突出应用型。学校的办学宗旨应面向市场同时服务地方,培养出的互联网金融人才应不仅有较深厚的理论基础,同时应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并具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创新思维。

(二)注重学科交叉、打造本校独特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互联网金融专业开设课程一定要有特色、有针对性。互联网金融专业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其内容融合了金融、管理、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等多门知识等专业,课程设置应体现创新、融合的特点,将金融、管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思维进行全面整合,构建由业务课程与技术课程组成的理论课程体系。表2给出了一些建议开设的课程,各高校可以探索切实可行的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并重,可切实提高学生应用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课程体系。

(三)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

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尝试情景式教學、典型案例讨论、角色互换模拟讲课等方法。多年的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理论知识可能学的比较好,但其动手操作能力却不一定强。有的学生平时不愿意学理论知识,但实践时可以做的非常好,有的课程比较适合某类学生深入学习,这样我们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以及发展的能力进行分级授课,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大多数高校的必修课开的都比较好,但选修课比重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选修课的开设要配合学生的职业规划。同时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期考考试占比达70%或者80%的考核方式,各老师可以确定自己独特的多种多样的考核方式,把学生平时的学习时间利用好,鼓励学生多提升创新创业综合素质。

(四)深化校企合作,打造“双师型“互联网金融师资队伍,拓展师资来源

现在很多高校都与京东合作,这些学校可以以共建“京东商学院”为契机,实现校企深度融合。与京东金融等互联网金融机构联合办学,以真实的商业运营业务驱动教学改革,激发教师队伍向双师型转变。改革传统的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分割的状况,基于商业的综合性,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倒逼教师向应用型转变,逐步打造一支精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同时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增加行业课程,聘请互联网行业的高管、业务精英和骨干、技能人才到课堂上给学生和老师讲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最新热点,把他们平时的实战操作经验、从业经验分享给学生,帮助学生认知自己所学的专业,了解行业最新发展的情况。有的高校由于受地理位置的影响不方便将互联网行业相关人才聘请到学校进行行业授课,可以采用网络授课的方式进行解决。

(五)设置创新创业与素质提升平台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综合素质提升模块,让学生在这个模块选修一定的学分,可以設置4-6学分。学生在下面的a到k之间选择合适的模块,获得相应学分,这样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得到非常大的提升。比如a.行业讲座:参加学校组织的8个学术讲座可计1学分;b.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获得校级以上立项并顺利结题,主持人和参与人均可计1学分,累计不超过1学分;c.学科竞赛:参加校级以上学科竞赛并获奖计1学分,学科竞赛得分累计不超过2学分;d.专业技能证书:获取与本专业相关的技能证书或通过互联网金融相关科目考试可计1学分,累计不超过2学分,专业技能证书主要有证券、银行、保险、期货、基金等从业资格证书、理财规划师助理证书等。互联网金融方面相关考试科目主要包括《互联网金融概论》、《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与监管》、《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理论与实务》、《互联网金融营销与运营实务》、《互联网金融产品设计与运营实务》、《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升级与资本运营》等;e.跨专业课程:选修非金融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并获得相应学分可获得1学分,累计不超过1学分;f.跨校辅修课程:选修其他学校本金融专业未开设的课程并获得相应学分可获得1学分,累计不超过1学分(需提供该校教务处盖章的成绩证明);g.网络开放课程:现在各高校开设的网络课程较多,而且质量较高,学生可以参与网络课程学习,可获得相应的1学分,但累计不超过1学分;h.文体比赛:参加校级以上文体比赛并获奖计1学分,学科比赛得分累计不超过1学分;i.学术论文:学术论文须公开发表在中国知网上可查的省级及以上期刊上,仅独立作者或第一作者可计1学分,累计不超过1学分;j.教科研项目:只要参与教师的教科研项目均可计1学分,累计不超过1学分;k.社会实践: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并提供实践证明可获得1学分,累计不超过1学分。

(六)加强学生守法意识和职业道德教育

互联网金融从业风险较大,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较大,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首先要守法,学生的法制理念必须树立,这是红线,不可逾越。高学历的人才更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清楚自己所处的行业互联网金融需要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可以通过开设《金融法》、《银行业法律法规与综合能力》、《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与监管》等课程,加强学生法律法规意识教育。为更好地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礼仪修养,提高沟通协调能力,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除了开设基本的思想道德修养课外,还可以开设《金融职业操守》、《心理健康与个体成长》、《文学与艺术审美》、《卫生健康与安全教育》、《应用写作》、《社交礼仪》、《演讲与口才》、《服务态度与服务意识提升》、《有效沟通与团队合作》、《商务谈判与礼仪》等课程。

[参考文献]

[1]付琼,李致春.高校新建创业学院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7(3):9-14.

[2]李建军,吕勇斌.互联网金融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8(5):64-68.

[3]罗明雄,刘勇,唐颖.互联网金融[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4]熊建宇.基于“互联网+”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思考—以互联网金融专业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4):91-96.

[责任编辑:赵磊]

推荐访问: 互联网 专业 转型 金融学 本科
[“互联网+”背景下对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向互联网金融专业转型发展的探索]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