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东北地区水稻二化螟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时间:2022-03-31 09:46:31  浏览次数:

摘 要: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是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耕作制度改变、超高产品种种植面积扩大及害虫抗药性等原因,致使稻螟年年发生,对水稻的高产优质造成严重威胁。文章简要分析了东北地区二化螟发生规律及危害上升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二化螟;水稻;发生规律;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5.1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4-74-02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是水稻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在我国分布很广,主要危害表现为在水稻分蘖期危害时造成枯鞘,在抽穗成熟期危害则造成白穗和虫伤株,对水稻产量影响极大。本文根据辽阳地区二化螟发生特点和发生原因,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

1 二化螟在东北地区的发生特点

1.1 二化螟在东北地区一年发生2代 二化螟第一代螟蛾在5月上中旬越冬代成虫开始羽化,5月下旬至6月中旬进人羽化盛期,l代螟幼虫大都在6月上旬初见,6月中旬出现枯鞘,7月上旬开始出现枯心苗,为害盛期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直到7月下旬l代幼虫为害结束;第二代螟蛾始见期在7月中旬,盛发期在8月上旬。2代卵始见于7月下旬,7月末到8月中旬为产卵盛期。2代螟幼虫8月上旬至秋收一直为害水稻,在水稻孕穗期危害出现枯孕穗,在抽穗扬花期出现白穗,8月末以后幼虫分散则出现虫伤株。

1.2 二化螟以幼虫在稻茬、稻草及其他寄主作物的根茬或茎秆中越冬 第二年春季化蛹、羽化,当气温达15℃左右即有成虫出现。成虫白天潜伏于稻株下部,晚间活动,有趋光性,喜在叶宽秆粗、茂密浓绿的稻株上产卵。卵孵化后,幼虫钻蛀为害.造成枯鞘、枯心、死孕穗和白穗。一头幼虫一生能为害8~10株水稻。幼虫老熟后在稻茎基部化蛹。

2 二化螟发生原因分析

2.1 高产品种种植面积扩大 近年来,超级稻品种已在东北地区普及,这些品种大都是秆粗大穗型,而螟虫喜趋于这样的稻田内产卵,因此这也是二化螟危害逐年增加的原因之一。

2.2 气候因素 影响二化螟发生的重要因子是气候因素。近年来,全球气侯变暖,造成各地方有效积温增加,这样就使稻螟的活动期延长,进而世代数增加,越冬成活率提高,利于种群增长,特别是出现暖冬少雨的气候,这样明显降低了越冬代螟虫的死亡率。

2.3 二化螟抗药性的增强 二化螟抗性发展迅速是因长期单一使用化学农药引起,致使化学防治效果差,进而对螟虫种群控制减弱。一些常用药剂如甲胺磷、杀虫单、杀虫双等由于长期连续施用,使害虫增加了抗药性,使得这些药剂的田间防效明显下降。

3 综合防治对策

多年来对二化螟的综合防治对策,主要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从二化螟的发生演变规律入手,协调运用农业、生物、物理和化学防治等技术。

3.1 消灭越冬虫源,降低虫源基数 在水稻收割后采取旋耕、烧田和灌溉等措施来增加越冬幼虫的死亡率,减轻1 代二化螟发生基数。还有就是清除田埂杂草,将其沤制或作燃料,这样也消灭越冬幼虫。

3.2 种植抗虫品种 二化螟喜趋于植株高大、茎秆较粗、叶子宽大、叶色浓绿的稻田内产卵,而东北地区种植的大部分水稻品种基本具备这些条件,给防治带来较大困难。目前,还未见抗虫水稻在东北地区种植的报导。 (下转78页)

(上接74页)3.3 合理施肥 推行控氮、配磷、增钾、补硅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前期应增施有机肥,重施基肥,中后期少施追肥,以增强水稻植株抗螟力,减少螟害损失。

3.4 药剂防治 根据苗情、虫情搞好两查两定,是掌握防治适期的关键。选用化学农药时,不能一味寻求“特效”,避免品种单一,加快稻螟的抗药性发展。目前防治二化螟较好的药剂有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杀螟丹、苏云金芽孢杆菌(Bt.)等。上述药剂应用后田间必须保持3~5cm水层4~5d,这样可充分发挥防治效果。

(责编:吴祚云)

推荐访问: 东北地区 水稻 对策 防治 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