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探讨鱼病发生与防治方法

时间:2022-05-18 09:15:03  浏览次数:

一、烂鳃病:是由黏球菌侵入鱼的鳃丝后,引发鳃部溃烂造成的鳃病。人们用肉眼看上去,病鱼的鳃丝失去鲜艳的血红色,而呈现出粉红,乃至失血的苍白色。随着病情加重,鳃组织被严重破坏,鳃部黏液增多后,鳃丝上沾有大量污物。最严重时,累及鳃盖骨,使其内表皮充血,中间部分的表皮亦被腐蚀。从外表看,病鱼的鳃盖上出现一个圆洞,俗称“开天窗”。由于鳃是鱼类和外界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所以烂鳃病,直接危及鱼儿的生死。

防治方法:1.漂白粉挂篓或全池遍洒,使池水浓度成lxl0-6(挂篓则是指局部浓度)。2.生石灰全池遍洒,使池水浓度成14x10-6-20x10-6。3.大黄氨水液(1kg大黄加20kg0.3%浓度的氨水浸泡12--24小时)全池遍洒,使池水浓度成25x10-7-37x10-7。4.呋喃唑酮全池遍洒,使池水浓度成1×10-7-2x10-7。或按每50kg鱼体重投喂5-10g,连续3天为一疗程。

二、痘疮病:病鱼早期体表有乳白色小斑点,病情加剧此斑点蔓延至全身。患部表皮存有乳白色的石蜡状增生物,当增生物长大后即自行脱落,不久又长出新增生物,轻则影响生长,重则死亡。病源:由疱疹病毒引起。流行病学:主要危害一龄以上鲤,秋尾多发,不易导致死鱼,主要影响生长。

防治方法:1.鱼池彻底消毒,鱼种人池前严格消毒;2.采用氰霉素水溶液浸洗,连用3天。

三、竖鳞病:病鱼体表粗糙,部分鳞片(多数在鱼体后部)向外张开像松球,故有松球病之称;鳞囊内积聚着半透明或含血的渗出液,以致鳞片竖起,故又称鳞立病。用手指在鳞片上稍加压力,渗出液就从鳞片下喷射出来,鳞片也随着脱落。脱鳞处形成红色溃疡,眼球突出,腹部膨胀等状。2-3天后死亡。病原水型点状极毛杆菌。流行病学:此病主要危害鲤鱼、鲫鱼、草鱼、白鲢。疾病有两个流行期:一为鲤鱼产卵期,二为鲤鱼越冬期;但一般以4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主要流行季节。死亡率达45%,最高的可达85%。

防治方法:1.鱼体受伤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在拉网等操作时一定要仔细,防止鱼受伤;2.鱼体、水质、池塘消毒;3.用50-80毫克/公斤饲料土霉素或金霉素制成药铒投喂。

四、疖疮病:背部皮肤与肌肉组织发炎,后溃烂成脓疮,手摸有浮肿之感。脓疮周围发炎、充血、充血,鳍条糜烂成刷状(渔民又叫扫帚鳍),严重者肠道出血发炎。病源:疖型气单孢菌。流行病学:多见于以花白鲢为主的混养鱼池。无典型发病季节。常年均可发生。

防治方法:1.鱼种、水体、池塘彻底消毒;2.操作小心,防止鱼体受伤;3.用环丙沙星80毫克,公斤饲料制成药饵内服,结合1ppm漂白粉水体消毒,连用3天。

五、肠炎病:病鱼腹部膨大,呈现红斑,肛门红肿突出似火山,严重时鳍条亦蛀蚀破烂。剖开鱼腹,可见腹腔积水,肠壁充血发炎,轻者仅前肠或后肠呈现红色,严重时则全肠呈紫红色;肠内一般无食物,含有许多淡黄色的粘液或血脓。病原:肠型点状产气单孢菌。流行病学:草、青、鲤鱼中非常普遍,死亡率很高,一般死亡率在50%左右;此病在一年中可表现出两个明显的流行季节,5-6月和8-9月多发。此病往往和细菌性烂鳃病同时并发。

防治方法:1.磺胺胍治疗:每10公斤吃食鱼第一天用药1克,第2-6天的用药量减半;2.治疗肠炎与烂鳃病并发时,全池遍洒2—3ppm五倍子,同时连续6天投喂呋喃唑酮药饵,药量为每天10公斤鱼用药100毫克;病情严重时,呋喃唑酮的首次用量加倍;3.按每10公斤鱼用大蒜50克拌料投喂,每天一次,连喂3天。

六、肤霉病:肤霉病又称“水霉病”,病鱼在感染初期,肉眼看不出什么症状,当肉眼能看到时,菌丝已向鱼体伤口侵入,并可深入至肌肉,蔓延扩展;向外生长的菌丝,似灰白色棉毛状,故又称“生毛”或“白毛病”。鱼体受刺激后分泌大量粘液,病鱼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绕粘附,使组织坏死,同时鱼体负担过重,游动迟缓,食欲减退,最后瘦弱而死。

防治方法:1.鱼池用生石灰清塘,可以减少此病发生。2.在捕捞、搬运和放养过程中要尽量仔细,勿使鱼体受伤,同时注意合理的放养密度,能预防此病发生。3.发病时,可采用0.15—0.2ppm的亚甲基蓝全池遍洒。4.对鱼卵水霉病的预防:首先,应设法提高受精率,控制在良好的天气条件下产卵;其次,对鱼巢上的卵进行淋水孵化,可以减少或中断水霉动孢子对鱼卵的感染机会,能获得较高的孵化率。5.对粘性鱼卵在池塘孵化时,可用法7ppm的孔雀石绿浸洗10-15分钟,连用2天,以后每天早晨和傍晚用70—100ppm的溶液10—15公斤在孵化架附近水面遍洒一次,直到鱼苗孵出时为止。6.采用流水孵化的鱼卵,每隔6-8小时加孔雀石绿溶液一次,直到鱼苗孵出时为止。

推荐访问: 防治 探讨 生与 方法 鱼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