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论教育信息系统视野下教育信息化和信息化教育的关系

时间:2022-03-22 09:31:13  浏览次数: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国内很少有专家学者认真探讨过教育信息化和信息化教育之间的关系,对二者未能真正做到实质性的区分,要么把二者等同混淆起来,要么作为截然分离的两个过程与阶段。二者之间实质性关系究竟如何?这是信息化进程中所必需正视而不能回避的问题。笔者最近在《中国远程教育》上撰文《论教育信息系统演进》(下称《演进》)指出从“教育系统”向“教育信息系统”的演进过程中,凸显出信息化、系统化、人本性与价值性和生态化等本质特征。而“教育信息化”和“信息化教育”作为教育系统向教育信息系统转变过程中同时出现的两个名词,不同角度地反映出教育系统的信息化过程的实质性内涵,并且与教育信息系统有着本质的联系。因此,本文尝试从教育信息系统的角度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从教育信息系统审视教育信息化和信息化教育

(一)教育信息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信息化逐渐成为衡量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但迄今为止尚无一个权威定义。国内众多学者从不同视角下了诸多定义,我们可以抽取如下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要素)、教育现代化、系统工程和教育系统等。其中,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出现最为频繁,而教育信息环境和信息政策、法规等基本上没有出现,体现出了技术中心主义的倾向:系统工程和教育系统也有所出现,并作为教育信息化的本质提出来。从教育信息系统角度来看,教育信息化就是要教育系统的信息化,即把教育系统建设成为动态平衡的教育信息系统而形成的系统“结构”要素的“形成、排列与布局”问题。由此,我们可以对“教育信息化”进行基本界定:

教育信息化是以系统科学为指导,应用信息思维,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广泛地渗透到教育的各个领域(信息化),并以人为中心,优化配置教育信息系统结构(优化),以促进信息化教育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

1.本质

教育信息化本质是一项“系统工程”。

2.指导思想

教育信息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主要是以“系统科学(包括系统工程学)”为指导,当然也包括教育科学。但“先进的教育理论”不是教育信息化指导的主要与直接理论,因为,先进教育理论是不能直接指导“系统工程”建设的。

3.内容范畴

教育信息化建设从系统科学来看,不是,至少不仅是“在教育与教学的各个方面”应用信息技术。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主要内容是对教育信息系统结构进行构建。力求达到经济性、教育性和适用性,为信息化教育奠定基础。“结构是由系统元素间相对稳定的关联所形成的整体构架。”因此,教育信息化重点在于研究:一是教育信息系统结构要素的种类、数量及其地位与作用,如核心要素、动力要素、基础要素,另外,还包括如边界要素、自复制要素、转换要素和传输要素等;二是教育信息系统结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性质、强度和相互作用机制。如教育信息基础设施、教育信息技术、资源、政策法规、标准规范、伦理道德方面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制约与促进关系,以及分别在什么状态下形成这种关系;三是教育信息系统结构要素之间的比例(某些方面的比例可以通过资金的投入来换算)与配置问题。

4.基本任务

保证建设并使整个教育信息系统结构平衡是教育信息化的基本任务。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信息化。就是要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广泛地渗透到教育的各个领域。不仅是物化设备设施的信息化,还包括政策法规、伦理道德,甚至是人的信息化,将传统教学系统结构中的基本要素全部信息化。二是优化。信息化不只是要素的信息化,而且,还要按比例和适当的进程来配置各要素,在各个环节上要同时进行,不能有所偏废。

信息化与优化都要应用信息系统思维,高度重视对传统教育系统以信息观点进行信息分析。其目的与关键是以人为中心,通过信息及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原有教育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用途拓展、效率提高、时空组合方式发生变革,从而能够在教育规模有限增加甚至不变的基础上,结构重组优化,极大提高教育产出数量与质量,减少对物质、能量等资源环境的依赖。信息化与优化,针对的对象都是教育信息系统结构。信息化涉及到的是要素的种类、数量等广度问题,而优化则涉及到的是要素之间关系的深度问题。二者相互关联,且优化是信息化的固有之意,没有优化的信息化不但不能发挥系统正常作用,而且还可能使得系统结构性失调、功能紊乱。这也是造成我国当前教育信息化面临的尴尬局面之一:结构性失衡。

5.直接目的

促进信息化教育和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的目的不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而是通过构建完善的教育信息系统结构来促进信息化教育,其目的与任务是统一的。教育信息化可以看作是信息化教育的基础与手段,而“培养创新人才”则是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的。如果我们把最终目的当成了直接目的,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培养创新人才,那么势必会造成实践的混乱。无视直接目的,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势必会手足无措,也不知道如何下手。

我们认为: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化”的过程,与“教育信息系统建设”意义相同,折射了教育信息系统结构的构建过程性与延展性。诚然,由于结构的基础性,决定了其在某段时间内是相对静止和稳定的,但二者之间并不冲突。如果不把握教育信息化究竟该建设什么的问题,就信息化建设过程而空谈教育信息化,不能抓住实质问题之所在,必将继续处于困境与挫折之中。

(二)信息化教育

从教育信息系统的角度来审视信息化教育,也别有一番启发。我们可以把“信息化教育”界定为:

信息化教育是在现代教育思想与理论指导下,以教育信息化为基础,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以人为本,优化教育信息系统中教育主体、信息资源和信息环境等各要素的相互动态作用,以培荞适应信息社会环境下的创新人才,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全新教学形式与教育形态。

信息化教育一词的核心落在“教育”上,因“教育”有动词性和名词性两种理解,因而,信息化教育作为动词性理解,强调其过程上的“动态”活动;而作为名词性理解,强调结果上的“静态”形式。信息化教育作为信息化的教与学的过程与形式,其实是在教育信息系统结构优化配置基础上,展开的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与形式。通过将信息要素与传统教育系统中的各要素充分结合,并借助于信息技术,使得教与学的过程更加高效和优化。

1.本质

信息化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或教育形态。笔者认为:传统教育、电化教育和信息化教育是一脉相承的教学形式或形态,分别对应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时期的三种社会形态及其基础:农业社会的“物质”基础、工业社会的“能量”基础和信息社会的“信息”基

础。在这些教学形式的背后,其实隐藏和对应着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基础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所以被称为“形态”。信息化教育不仅在传统教育和电化教育的基础上引入了“信息”,而且最关键的是引入了信息思维和方法,使人们摆脱基于物质和能量为基础的认知世界的方法。同时,也能借助于信息提高对教育效益增长的贡献,彻底提升传统教学中的教学目的——创新教育。因此,它是对前面两者的一个跨越式的演进。

2.指导思想

信息化教育是一种教学形式或教育形态,主要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与理论”为指导。

3.内容范畴

信息化教育主要是探讨教育信息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过程,是指系统状态的变化,要素的动态展开形式。”从教育信息系统的角度来看,教育信息化重点研究:教学信息活动在时间上的展开阶段,即特定的要素、种类以及要素之间展开的目的、方向、形式、策略、方法、进程、阶段以及展开后的效果等。例如:基于信息化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教育主体如何在教育政策法规的约束下,借助于信息伦理道德调控自己利用教育信息基础设施、技术、资源等实现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表现为教师的教和学习者的学。如果说教育信息化主要是将教育系统中的环境、物化设备、教学管理等人员的“信息化”的话,那么,信息化教育活动则着重关注的是“学习者”的“信息化”及其效率问题。

4,基本任务

信息化教育基本任务也是两个:信息化和优化。信息化保证教育信息系统过程中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方法和资源等的作用;优化是在信息技术、方法和资源利用的基础上,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习。

5.直接目的

教育信息化,作为一种信息化的教学形式或教育形态,其直接目的和最终目标则是“培养创新人才”,这也体现了教育信息系统的终极价值。如果我们把信息化教育的形式当成了目的,则会舍本逐末,这也就造成了当前信息化的实际困惑之二:技术中心主义。

三、教育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化教育活动之间的关系

(一)二者的区别

二者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从以上表述中可以简单归结(如表1)。

(二)二者的联系

祝智庭教授指出:教育信息化的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二者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系统科学及复杂性思维方式提醒我们,既要认识部分,也要把握整体。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必须上升到“系统”的层面,在系统与部分之间寻找答案。

1.二者要素与最终目的相同

2.二者是教育信息系统的一体两面

时空是我们思考问题的框架,任何事物的运动都离不开时间与空间的范畴。马克思的哲学时空观认为,社会时空观可分为社会时间和社会空间两个部分。系统科学揭示系统是由要素构成的,要素在空间取向上形成结构,在时间取向上形成过程,空间结构和时间过程构成系统整体,呈现:要素→结构与过程→系统。在教育信息系统中,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是系统空间结构;而信息化教育重在构建要素间相互作用的时间过程。教育信息化和信息化教育构成教育信息系统的一体两面,教育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教育“活动”则是同时进行的两个进程,不可分割。

3.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相互交织

教育信息系统结构和教育信息系统过程共同组成教育信息系统,形成整体功能与目的。结构的地位是基础性的,结构孕育着过程,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或改变过程;过程包含和体现着结构。因此,有良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空间结构)才能有有序的信息化教育活动(动态过程),从而形成整体优化的教育功能。结构通常与功能相对应,而过程通常与目的相对应。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整个教育功能实现的基础,体现出工具性,而信息化教育活动则是教学目的(培养人)的必要过程,孕育着价值性,教育的整体功能即是由一个个教育目的聚合而成。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功能能否实现,依靠教育信息化建设基本结构的基础和信息化教育活动的动态展开,二者是相互交织与促进的。而当前我国信息化具体实践中困惑之三:是将二者截然分开,无视二者之间的必然关系。如何进一步挖掘二者之间的联系,并将二者结合起来,是今后我们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4.二者是解决教育信息系统矛盾的必要手段和形式

在《演进》等文中笔者论述了教育信息系统通过两大基本要素——人与教育信息环境之间的矛盾来推动系统演化。系统既然在不断演进,那么矛盾必然在不断解决。然而,这个矛盾究竟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解决的?显然,教育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化教育活动正是用来解决这对矛盾及其表现形式的基本手段,从而推动系统动态演进:平衡——不平衡——平衡。因此,教育信息系统的矛盾在实践上就“应该”表现为教育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教育过程的任务与要解决的问题,对此的忽视乃是当前实践困惑之四。这里又引申出两个问题必须注意:一是教育信息化和信息化教育任务与所要解决问题的本源,是由教育信息系统的主要矛盾所规定的。随着系统的演进及其矛盾的转化,教育信息化和信息化教育所面临的任务与问题也是要随之而变迁。其解决的方法与手段与教育信息系统演进过程中矛盾的解决是完全一致的。二是教育信息化和信息化教育当前所面临的困境与挫折的根源,是没有正确的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和信息化教育的任务与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认知的浅表化和理论研究上的空白。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忽视了教育信息化和信息化教育背后隐藏的教育信息系统及其矛盾,从而也就认识不到二者所面临的任务与问题及其本源所在:其一,造成教育信息化建设至今不知道该建设什么,信息化教育活动至今不知该如何下手,浩大的实践领域长期找不到自己的任务与实践对象,也找不到自己的理论基础与指导思想,往往就事论事、想当然,在“黑暗”中摸索,从而到处“碰壁”;其二,造成教育信息化和信息化教育两者分别把自身的实践领域中的所谓的任务与问题看成是“本源的”、“第一性”的,切断了二者在教育信息系统层面的整体联系,忽视了协同研究与实践,从而打不开局面,造成实践领域的混沌与停滞。

解决这两个基本问题,都必须要上升到系统本质的“整体”高度来看。那么,我们可以进一步追问:教育信息化和信息化教育解决人与教育信息环境之间的这个矛盾的本质机制是什么?答案是“生态互动”与“动态平衡”。这就必须要从生态学的角度,在“整体”的高度和“要素’的深度上来加以分析,以教育信息生态的视角来考察教育信息生态系统。

5.二者都突出强调“人”的地位与作用

有一个问题我们在上面的讨论中一直没有涉及到,那就是主体“人”的地位与作用问题。当前,教育信息化和信息化教育技术中心主义盛行,见物不见人的现象随处可见。究其原因,除了上面提到的“没有从系统高度充分认识到教育信息系统,以及人与教育信息环境的这对主要矛盾”外,纵使有人认识到这些问题,没有把握住矛盾的主要方面,错误的认为推动系统发展的这个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教育信息环境,包括其中的教育信息技术与资源等,而不是人。诚然。国庆也不乏专家学者注意到了人的地位与作用的问题,但却始终找不到恰当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使得人本主义的理念只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随着当代研究范式从“系统科学”向“生态学”方向的转变,生态思想与方法在跨出了自然科学,逐渐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渗透。作为一门研究生命体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从生态学视角透视教育信息化和信息化教育,必将能找回教育长久缺失的东西:关注人的生命。

推荐访问: 教育 信息系统 教育信息化 视野 信息化
[论教育信息系统视野下教育信息化和信息化教育的关系]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