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现代制造系统中的人才分类与培养问题

时间:2022-03-18 09:59:03  浏览次数:

摘要:根据现代制造系统中人的工作岗位、职责范围与权限大小,可将制造业的人才可分为技能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三类,不同类型的人才有不同的工作特性和素质结构,建立以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为主体,企业、行业协会及地方政府等部门协调参与的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培养现代制造系统所要求的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现代制造系统 先进制造技术 人才培养

一、现代制造系统的特点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制造业的自动化向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过渡,逐渐出现了现代制造系统,其技术构成往往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以及相关现代技术的综合,自动化替代体力劳动及部分脑力劳动,实现了生产过程自动化、经营管理自动化。其特征表现为:

(一) 制造技术的先进性、综合性更强。促进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有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管理科学、系统科学、生命科学、机械科学、以及经济学、物理学和数学等。另一方面,现代先进制造技术,特别是其中的超精密加工技术和数控加工技术,又已经成为一门使其它高新技术或尖端技术(如航空航天、办公自动化、电子、通讯、制药、科学仪器、精密电子机械等)得以出现和发展的“使能”(enabling)技术。

(二)制造系统的集成化程度更高。现代制造系统是技术、组织与管理的有机集成。如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商务智能(BI)、企业应用集成(EAI)、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等制造技术及管理模式,都是在重视制造过程组织和管理体制的简化及合理化的基础上,集市场、设计、制造、管理、销售等生产活动于一体,将企业生产全过程中有关“产、供、销”和“人、财、物”的信息流、物资流、资金流有机集成并优化运行,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以最少的消耗、最低成本、最高效率和最大灵活性来制造产品。

(三)工艺设计由“经验判断”走向“科学仿真”。工艺方案确定和工艺规程设计是产品制造和零件加工中十分重要的技术工作,其传统做法基本上是“经验判断”。当前,在工艺设计领域中也引进了计算机技术,应用计算机技术和仿真技术采确定工艺方案,设计工艺规程,并预测加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缺陷及防止措施,以控制和保证加工质量。

(四)制造系統更注重绿色环保。为了人类社会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人类对环境与资源的管理约束日趋严格,处于制造业前端的现代制造业更应成为绿色制造业。绿色制造意味着产品从构思开始,到设计、制造、销售、使用、维修、回收、再制造各阶段,必须认真考虑环境保护向题。环境保护的含义是广泛的,不仅要保护自然环境,还要保护社会环境、生产环境。作为绿色产品,还必须与用户的工作、生活环境相适应,给人以精神享受。

二、现代制造系统中的人才分类及工作特性

制造业发展需要对企业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组织结构、生产要素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控制。为此,需要一大批具有机电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应用、软件工程、工业工程、管理工程等专业背景的规划、设计、技术、控制、管理等高级专门人才。根据工作岗位、职责范围与权限大小看,可将制造业人才可分为技能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三类。与传统制造业相比,现代制造业中,这三类人才具有如下特性:

(一)工作空间表现不同。技能型人才一般在第一线生产岗位上从事单纯的物质性生产技术活动,技术型人才工作岗位与技能型人才的工作岗位既有区别又相互融合,他们的工作岗位必须与企业的生产技术密切相关,而且还要求他们的劳动对象必须面向企业资本物化过程中的各个技术环节和相应的各种物质生产资源。而管理型人才是在企业各部门从事生产、财会、营销、人事等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员。在现代制造系统中,由于产品研发、设计、制造、营销、采购等工作的一体化要求,每一工作环节的工作目标和内容都必须是在企业总体目标支配下的分解,因此,从本质上说,管理型人才的工作空间实质上表现为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工作内容、时间、地点上的协作与控制。

(二)人才资本的投入不同。技能型人才主要以体力、经验和操作技能完成工作,技术型人才依靠一定的脑力劳动或准脑力劳动从事现代制造业生产技术活动,如工程规划、产品研发、产品生产等技术性的工作。管理型人才凭借自己的智力劳动完成任务,主要面向企业的资本、利润和人力资源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规划、决策、协调、控制、指挥、沟通等工作。

(三) 知识结构的要求不同。技能型人才工作性质要求他们必须按照一定的生产指令和技术规范去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其知识结构主要体现为生产经验的积累和劳动技巧的展示,即使传统制造业中的高级技工,情况亦大致如此,只不过他们掌握的技巧较之经验更为突出而已。技术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含有科学的成分,不仅要懂得传统物质生产技术,更重要的是必须掌握数字化的工程科学知识以及数字化和信息化的高新制造技术方法。因此技能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属于工程科学和工程技术范畴。管理型人才工作性质属于工商、财经和行政等管理学科的范畴,现代制造系统运行和控制过程的抽象性、复杂性和灵活性,要求管理型人才不但要掌握一定的管理知识、管理艺术和技巧等综合知识,也要懂得一定的工程技术知识。

三、现代制造系统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挑战

(一)学科交叉是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决定因素。先进制造技术不是指某项具体技术,而是一个综合的系统技术,是传统制造技术与基础科学、管理学、人文社会学和工程技术等领域的最新成果、理论、方法有机结合产生的适应未来制造的前沿技术的总称。它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先进性、创新性、敏捷性、可持续性等特征与丰富内涵,并将发展成为集机械、电子、信息、材料和管理等学科于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这对当前人才培养的内容、培养体系以及专业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制造概念的扩大对人才知识与能力结构的新要求。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使制造的概念不断扩大,形成了涵盖研究、开发、设计、制造、管理、营销、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制造概念或现代大工程概念。它要求适应现代制造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在掌握坚实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具有广泛的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综合协同能力、表达淘通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等,尤其是不断增强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化(实践)能力,而且还要有高尚的品德,锐意进取的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个人修养等。

(三)知识创新的不断加快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各种先进制造技术的不断出现,使产业结构调整的频率和产品更新的周期不断加快。传统的一次性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时代要求,以“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观念来构建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已成为世界性的新课题,这对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要求。

(四)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需要教育与社会各界的紧密合作与交流。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生产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出现了协同设计、敏捷制造、全球制造的发展趋势,需要多部门、多单位、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协同工作,因此,对教育与社会各界尤其是产业部门的交流与合作以及教育的国际化提出了新要求,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已成为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用人才的重要途径。

四、面向制造业发展的人才培养途径

制造业、制造技术从传统跨进现代,其内涵和外延均发生了深刻变革,如何培养和启用新型人才来适应这种变革是现代制造业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结合现代制造业发展趋势以及现代制造系统对各类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不断高移的要求,建立以高等学校、职业学校为主体,企业、行业协会及地方政府等部门协调参与的多层次、多渠道现代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是一项有效的途径。

(一)高等学校。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现代制造系统中管理科学与机械制造学科的知识交叉与融合,特别是对工科院校制造工程类专业进行改造,强化计算机集成和计算机辅助技术的教学内容,要对工科类学生进行非工程技术的教育,如开设经济分析、伦理学、社会学等课程。不管是什么专业的教育,都要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创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现代制造技术本身就是多种技术的综合体,如果缺乏信息集成和知识综合的能力,面对现代制造技术只能是见木不见林,不会有大的作为。创造性的思维是研究与开发的核心,新技术的发明或发现主要靠研究开发人员的创造性思维来实现。现代制造系统不仅同岗位的工作人员要紧密地协同工作,而且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人也需要在不同地点或不同时间协同工作,因此必须具备善于与人共事的能力。

(二)职业学校。职业教育主要是为现代制造系统提供现场操作工和维修工。国外职业教育主要为企业培养技术工人和技师,对于完善企业人才群体结构,提高產品质量起到了普通高等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还比较薄弱的特点,要大胆引进产业技术技能师资资源,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组织模式应尊重现代制造业特点和需求,形成学制多元与进程灵活的弹性模式,大力发展与现代制造业用工需求相适应的职业培训,逐步形成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办学自主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三)企业。随着企业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如果不参与人才培养势必削弱其人力资源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企业要以在职人员的知识更新和知识扩展为目的,充分利用企业自身的教育资源,以选聘本企业的兼职教师为主,采用技术培训、技能竞赛、岗位轮换等方式促进技能型工人的知识更新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企业也可以创办培训机构,或在大专院校共建培训基地,或企业投资参与建设职教集团,由学校进行市场开发,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

(四)行业协会。行业协会的主要职责是工人职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能力再开发训练等。培养训练的对象是毕业后将要成为工人、刚刚成为工人和尚未掌握技能者,通过培养训练,使他们学到与职业有关的必要的基础性技能,成为技能工人。行业协会要负责对培训单位和培训教师进行资格审查,还要负责制定职业教育标准并进行考试评估,同时也可以为企业员工出具权威性学历和专业资格鉴定等。

(五)地方政府。地方政府要加强与产业、学校的合作,优化办学体制与机制,整合各方教育资源,拓宽培训渠道,建设办学和培训基地。可以通过设立生产力发展中心或区域性的特色产业培训基地等方式,带动技术培训与交流,定向性地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技术员、技术专家和管理人才。

项目来源: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yb05076、yb06081)

参考文献:

[1]谭冰.世界制造业中心形成与我国人才问题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5).

[2]王明琴.中外制造业高级技工人才开发模式比较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6).

[3]阮雪榆等.产学研构建先进制造技术人才培养新体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1).

[4]杨若凡,夏建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与职业技术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05(2).

[5]魏晓彤.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管理的实证分析[J]. 科技与管理, 2006(4).

推荐访问: 培养 制造 人才 分类 系统
[现代制造系统中的人才分类与培养问题]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