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在校企合作中激发企业参与动力

时间:2022-03-06 08:35:16  浏览次数:

zoޛ)j馟i<
tݴםvMӟi_m5m5ըky计划”“缺乏参与积极性”“把学生当作短期工或临时工”的达到36.6%。对企业负责人的调查表明,企业的态度令人堪忧,认为学生“不能直接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占25%,产学研在“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开发与创新”方面成效不明显的占68.2%,甚至有少数企业负责人表示“对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感兴趣”[2]。可见,即使有相关政策、条例出台,企业动力不足的现状依旧存在,规章制度可能会对企业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企业利益未得到保证

有人认为,目前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支出与收益不成正比,甚至支出远远大于其预期收益。企业认为参与教育是近期的投入和直接的损失,而获得的是间接和远期的收益。调查显示,有62%的企业认为“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付出得不到经济补偿”。可见,这种“投入—产出”“成本—收益”不对称的校企合作,企业参与的热情自然不高。另外,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不仅无法得到即时显性的实际利益,而且一些浅层次的合作往往还会给企业带来很多麻烦,干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甚至有可能使企业面临一定的风险[3]。在成本意识和风险意识的双重驱使下,企业缺乏合作动力是可想而知的。

(三)高校缺乏主动意识和合作能力

一种观点认为,有些高校在办学实践中等、靠、要的思想严重,总是期望政府在这方面能下大力气、有所作为,缺乏危机感和主动参与的意识,在与企业的合作中有畏难情绪,经常导致合作流于形式;一种观点认为,有些学校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缺乏深入的理解和研究,并没有将其上升到人才培养的高度,只是作为大学生实习的一个方面,重视程度明显不够;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高校参与校企合作的能力决定了校企合作的规模与深度,一些高校缺乏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无法满足企业的现实需求。

(四)校企合作停留于表层

我国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大都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主动向企业寻求教育合作伙伴,而较少有真正建立在优势互补基础上、体现“双赢”的合作形式。特别是从企业层面分析,多数企业由于对校企合作缺乏战略的思考和实践的经验,在校企合作中处于消极与被动状态,使校企合作最终成为企业对学校的“公益支持”或功利性的投资,使校企合作陷入有“合”无“作”的状态[4]。从形式上看,现有的校企合作大多停留在为学校提供顶岗实习、建立实训基地等方面,缺乏真正涉及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相关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培养方向、师资建设等深层次合作[5]。因此,校企“假合作”成为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一种常态而被广泛诟病。

以上仅从几个方面对企业动力不足的问题进行分析。在当前的形势下,高校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其抱怨外部条件有限和盲目等待政策支持,还不如从自身入手,苦练内功,在校企合作中坚持从实际出发,锐意改革,创新思路,才能打破僵局,探索出一条适合校企共同发展的新路。

二、企业动力源自何方

地处广东省江门市的五邑大学,是珠江三角洲西岸唯一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教学型地方大学。在近年来的人才培养实践中,学校以“企业需求与学校需求相统一、个性化培养和资源共享”等理念开展校企合作,创造性地构建了基于“综合实验班”的校企“双主体”协同培养模式。近五年的实践证明,该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效果获得合作企业和用人单位普遍好评;形成了校企资源共享联盟,越来越多企业主动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大力推进了教师实践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拓展了学校服务社会的渠道,并带动部分企业开始与学校拓展新的合作领域。通过对五邑大学的深入调查研究发现,企业之所以在参与校企合作中表现出活跃性和积极参与的意识,主要基于以下四方面的动力因素。

(一)学科专业布局对企业的支撑力

在2009年颁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中,赋予了江门“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区”的定位[6]。江门市的战略地位凸显,并正在努力打造珠三角新的经济增长极。抓住《纲要》实施的机遇,江门正在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和产业基地建设,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促进传统产业转型,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1.加快完成学科专业布局与区域支柱产业的对接

作为江门地区唯一一所本科院校,五邑大学积极应对广东省和江门地区产业发展需求,突出对接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学校开设的环境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工程及自动化等13个专业与战略新兴产业相对应,有会计、物流、工业设计等20个专业面向现代服务业。在“十一五”期间,学校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开设了应用物理学(光电子方向)、交通工程(轨道交通方向)、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安全)、法学等专业(专业方向),形成了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专业体系。

2.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打造区域重要智力源

学校在“十一五”期间制订了《五邑大学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纲要〉行动计划》和《五邑大学配合〈江门市自主创新总体规划实施方案〉的若干措施》,围绕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积极构建绿色光源(LED)、现代交通装备、纺织服装等产业公共服务体系,逐步改变从过去单一承担项目转向为产业、行业、区域服务提供创新体系支撑。

3.加快提升社会服务的综合能力和水平

学校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进一步提出“积极打造5大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6大学科群”的目标。内容是围绕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除重点打造上述5大产业公共服务体系之外,建设绿色光源(LED)研究院、现代交通装备研究院、纺织服装研究院、工业设计研究中心、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和经济管理研究院,基本具备产业规划、高级人才培养、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服务等能力,支撑地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从学校的整体发展思路上可以清晰地看出,学科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相对接、深化产学研的融合、构建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创新平台、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与水平成为学校全面融入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这为提升本地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人力、物力、智力等支撑,特别是能够快速而有效地补充符合产业整合和产业升级需要的人力资本,成为给企业注入活力的最重要方式和途径,使企业依托学校的内驱力显著增强。

(二)协同育人顶层设计对企业的吸引力

学校将校企协同育人作为全校人才培养工作当中的重要一环并上升为学校发展战略,实施齐抓共管。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充分体现出“三个面向”的特点:面向江门、广东以及辐射整个珠三角乃至港澳地区;面向地方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龙头企业;面向教育教学改革一线,突出实践,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求。基于此,学校在校企协同育人的顶层设计上打破了以往各院系、专业各自为战、寻求校企合作途径的散乱局面,加强校级层面的统筹协调,直接对接本区域内的龙头行业、企业,举全校之力,兴育人之实,形成良好效果。

1.依据企业的需求创新性组建“综合实验班”

如何开展校企协同育人和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是学校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始终无法回避的问题。基于此,学校在制度设计上,根据合作企业的岗位需求和实际情况,结合企业需求的多元性和同类人才有限性的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实现弹性化组合,而其中极具创新的是以“综合实验班”为基础的校企“双主体”协同培养模式。“综合实验班”就是依据学生分散性实践原理,以多专业学生组合为原则,由学校与多家合作企业分别组建。校企以“综合实验班”为载体,通过共同完成实验班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将学校需求与行业企业需求相统一,将学校利益与企业利益相契合,从而实现校企“双主体”协同培养目标的过程[7]。

2.“综合实验班”的主要特点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按照企业的实际岗位需要,选拔相关专业的学生组建实验班进行校企联合培养;双主体共同参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在学校教学活动中,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由专职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承担专业课程;在企业教学活动中,企业工程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讲授相关课程,并参与学生实践环节的指导,使人才培养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教师参与企业培养过程,并直接参与企业的技术难题或攻关项目,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3.顶层设计的创新点

顶层设计实现了三个转变,即对于同一企业在接纳学生实习实践的数量上实现了由多人向少人的转变,对于同一企业在接纳学生实习实践的专业上实现了由单个向多个专业的转变,对于同一班级的学生培养实现了由统一向多元的转变。这一思路突破了以往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传统做法和经验,是一次成功的转型。这一创新实践是学校在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为满足不同企业的多种需求而进行的有益尝试。一方面,有效完成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解决了企业由于每年接待大量实习生而带来的困扰;同时,有利于为企业有针对性地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使企业参与合作的意愿和积极性明显提升。

(三)灵活运行机制对企业的助推力

学校在校企协同育人的运行机制上,有几个关键要素充分考虑到企业的诉求。

1.采用“轮岗+定岗+准职场人”机制运行

学生第一个暑假进入企业进行认知式实践;第二个暑假开展轮岗式实践;从第三个暑假及至整个第四学年在企业进行准职场人实践,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全部在企业中进行,包括真实的岗位训练和毕业论文设计。实习期满后,学生不仅能够全面了解企业的规章制度、生产流程、管理运作、岗位职责、技术要领等各个方面,还能够胜任某个固定岗位的工作,选择留下就业的学生可以省去实习期直接作为正式员工使用,大大降低企业用于招聘、培养、培训方面所需付出的时间、人力、物力成本和可能存在人才跳槽的隐性成本,提高人才使用效益。

2.采用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

在教学过程中,学校与企业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和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设计相应的个性化培养方案。校企共同实施培养方案,并对培养过程、培养质量协同进行监控和评价。合作企业为实验班学生配备导师,对学生在企业的学习和实践过程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管理。采用这种方式,同一专业的学生进入不同企业实习后,人才培养的特点会呈现个性化差别;即使同一专业的学生进入同一企业实习后,由于岗位不同,也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异,这种灵活的机制使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显著增强,更能够满足企业的现实需求。

3.实行双向性选择

实验班从入口到出口均采用双向性选择,入口处由学生申报、企业把关,达成共同培养意向;出口处区别于以往的订单式培养,学校与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书”,明确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并约定学生毕业时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就业。这种培养方式解除了企业的后顾之忧,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和把握,有选择性地决定学生的去与留,极大地提高了就业和用人上的灵活性。企业通过长期培养和考察,可以选到自己满意的学生,而从另一个角度讲,选择留下就业的学生,往往对企业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在日后工作中稳定性强,可以有效减少企业人力资本的流失。

(四)互利共赢原则对企业的保障力

学校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是,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同时也推进企业生产和研究工作的进展,实现企业、学生和学校的共赢。这一原则将学校需求与行业企业需求相统一,将学校利益与企业利益相契合。

1.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结合紧密

在学校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几个满足企业需求的关键点:一是在理论学习阶段,设置与企业岗位相关的课程,使前期的培养工作有的放矢;二是在企业实践阶段,设计先轮岗再定岗的方式,使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增强,并可以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三是在毕业论文阶段,采用双导师制,并以企业的实际问题作为论文选题,有助于解决现实问题。

2.有效保障企业人力资源的可持续性

以校企深度、平等合作为基础,学校与多家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双主体”合作联盟,只要是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企业,只要对方有人力资源的需求,学校可以逐年滚动式组建“综合实验班”,并根据企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组合及学生数量,持续不断地为企业输送人才。

3.灵活组建教师团队解决企业难题

与“综合实验班”一起进入企业的还有来自不同专业的教师组建的教师团队,他们进入企业后不仅需要与技术人员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和管理工作,还要以科研工作为支撑,帮助企业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充分发挥高校科研力量的核心地位和核心价值作用,推进企业生产和研究工作的进展,使企业获得资源共享的利益。

互利共赢原则是在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企业所需,有效保证了校企合作的顺利运行,使企业对学校的信赖度和依赖度逐渐增强。

三、启示

五邑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虽然还需要一个长期完善的过程,但对于当前校“热”企“冷”的现象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变“被动”为“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学校的生存之道

学校始终坚持走出去战略,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了解各类企业的需求,在长期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出一条校企协同育人的新路。在“综合实验班”模式推进过程中,学校教务处将实验班运行情况设计成宣传册,寄到一些知名企业,同时主动进入企业,宣传这种新的培养模式。通过不断的努力,先后有30多家企业与学校协商合作事宜,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同这种模式,并主动与学校联系,寻求合作机会。

(二)以“多变”应“不变”,创新是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的动力

充分考虑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特点和需求,因地制宜、审时度势,敢于创新、勇于实践,采用多条腿走路的方式,实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转型式发展,是五邑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所在。“综合实验班”的理念、设计与实践,是对传统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一种突破和创新,不仅丰富了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本土化内涵,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三)用“有为”谋“有位”,制度设计和运行中充分考虑企业的利益

实现资源共享与整合的校企合作,先决条件是需要校企具有共同一致的合作理念和互惠互利的合作宗旨。而我国目前校企合作发展中关键性制约因素正是在于企业对于校企合作缺乏战略性的认识。因此,让企业了解校企合作,并能够在校企合作中真正有所收获和提高效益,才能保障这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五邑大学在制度设计和运行中,正是充分遵循了这项原则,将“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理念、新目标、新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四)化“有形”为“无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素质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的培育,通常会产生“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专业轻人文”等人才培养的弊端,五邑大学“综合实验班”模式不仅通过校企合作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同时还有一个潜在的较大优势是,由于实验班学生由多个专业组成,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其他专业知识的了解,而且有助于彼此之间的分工、交流与协作,对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

五邑大学的经验表明,充分把握自身的历史底蕴、区位优势、资源条件、生源特点和学科类型,明确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专业设置,加快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主动走出象牙塔,才能打破校企合作的僵局,才能充分发挥学校在区域内的引领作用,才能为社会输送真正能够满足各行各业发展需要的多规格人才,这才是学校生存与发展之道。

推荐访问: 激发 本科 院校 参与 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