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在动物学课堂教学中培养本科生科研素质

时间:2022-03-03 09:58:13  浏览次数:

【摘 要】培养本科生的科研素质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的方法和途径体现在本科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堂是本科教学的主战场,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教研教改问题。基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反映科研活动与进展,教学方式培养科研兴趣与思维,课程考核渗透科研理念三个方面就如何在动物学课堂教学中培养本科生的科研素质进行了有益探讨。

【关键词】动物学;课堂教学;本科生;科研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32-0065-02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既要掌握全面系统的科学理论基础知识,又要养成一定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尤其在当今考研已成为大学人才培养工作重要“出口”的新形势下,本科教学既要让学生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为后续的研究生教育奠定基础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和目标。加强本科实验课程教学改革、重视野外实习及毕业论文指导、设立不同级别的大学生创新(业)项目、引导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等实验(践)活动的确是培养学生科研素质的有力举措和推手,但是相对于庞大的本科生群体而言,有限时数的实验(践)仍然只是配合课堂系统学习科学知识的手段,而并非本科教学的主要内容。课堂才是本科教学的主战场,课堂教学在今后相当长时期仍将是本科生系统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形式。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就成为一个重要而又值得深入研究的教改问题。本文结合作者多年动物学教学的实践及采取的有效措施,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加以探讨。

一、教学内容反映科研活动与进展

1. 恰如其分,适时介绍科学史话

对于本科生而言,尤其是刚刚从高中进入大学的一年级学生会觉得科研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既神秘又神圣的问题。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展示一些相关科学家的照片或画像并介绍其主要科研成就或相关科学史话,势必会达到科学大师“现身说法”的效果,拉近科学家与学生的距离,点燃学生心中的科学之火,甚至激发其立志成为科学家的愿望。例如,我们在讲昆虫的排泄器官——马氏管时,向学生展示意大利生理学家马尔皮基(Marcello Malpighi)的画像并介绍他于1669年在家蚕中首次发现马氏管的科研史事,从而使学生不但了解了马氏管的命名来源,牢固记住该器官,而且也明白了动物学中看似静态、枯燥的动物结构都是来源于科学家们生动鲜活的科研活动。另外,诺贝尔奖作为世界科学的最高奖自1900年创立以来,很多诺奖的诞生都与动物学密切相关。因此在课堂上适时穿插相关的诺贝尔奖项,展示相应的诺奖得主科学家,让学生了解他们的科研经历及科研背后的动人故事,从而领会诺贝尔精神及科研的魅力,激发其对科学世界的向往。如在讲到原生动物疟原虫及疟疾治疗时,适时向学生介绍华人科学家屠呦呦发现抗疟新药“青蒿素”这一重大科研成果。“青蒿素”作为目前疗效最好的抗疟药物,被很多非洲民众尊称为“东方神药”。

2. 与时俱进,适当补充科研进展

动物学既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又是一门年轻和迅速发展中的学科。由于学科发展和广泛的交叉渗透,使动物学研究向微观和宏观两极展开又相互结合,形成了从分子、细胞乃至到生态系统的多层次的研究。我们在课堂教学时既注重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传授,又注重与时俱进,适当补充当前新的科研进展。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跟进学科发展、追踪科研热点,获得最新、最前沿的知识,弥补教材滞后于学科发展的不足,又可以使学生了解科研动态、迸发科研思想。我们在讲授每一个动物门类时,对一些科研上常用的实验动物或模式动物都会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作为延伸知识及时补充相关的科研新进展。如讲扁形动物门的代表动物——日本三角涡虫(Dugesia japonica)时,适时介绍日本三角涡虫由于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及高度的化学敏感性已成为再生生物学、干细胞、神经疾病及毒理学研究的模式动物。涡虫呈现超强再生能力的细胞基础是其体内的成体未分化细胞(neoblast)。涡虫再生的分子机制是目前世界涡虫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原位杂交、RNA干扰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是研究再生相关基因功能的主要技术手段。这些新知识新技术的介绍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该代表动物的理解和认识,而且开阔了视野,培养了科研意识和科研思想。

二、教学方式培养科研兴趣与思维

1. 多媒体教学再现科研过程

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和动画等多种传媒于一体,并将它们灵活组合,全方位、多途径向学生传递信息,给课堂教学注入了勃勃生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用PPT动画展示动物的重要生理过程,用多媒体视频再现科学家们对某一问题的研究过程,从而使学生了解科研过程,学习科研方法,培养科研思维。如在讲代表动物蝗虫时播放BBC科教片探索蝗灾根源,不仅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看到了蝗灾爆发时的震撼场景,了解了蝗灾竟源于摩擦的科学奥秘,而且也看到了研究者们的科研过程,同时,BBC英文原声讲解也有助于学生科技英语水平的提高。

2. 双语教学助力科研文献查阅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是科技成果的主要传播方式,英文论文是科技成果的主要载体,因此重视对本科生英文文献查阅能力的培养,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双语教学仍然是提高本科生专业英语水平的最有效方法之一。课堂教学中注意对一些关键词语和句子同步给出其对应英语,从而加强学生对动物学专业词汇及热点词汇的掌握;同时在补充科研新进展时,适时介绍国际顶尖期刊如Nature、Science、PNAS等以及动物学各分支领域的国际主流刊物。总之,在课堂教學中逐渐使用双语教学,加大英语元素的介入,让学生掌握本专业术语和词汇,熟悉英语语境,大大提高其查阅英文文献的能力。

3. PBL教学激发科研热情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首创,目前已成为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该方法将问题作为基本因素,使学生在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这种方法可极大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会适时穿插学生授课,即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设定的动物学相关主题自己查阅资料、设计并实施实验,最后做成PPT课件,上课时专门留出部分时间由一名代表进行课堂讲授,其他同学则进行提问和讨论。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的热情很高,课件内容做得很丰富,甚至还会进一步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学了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后学生知道了昆虫纲包括33个目,我们给学生设置问题:校园内都有哪些目的昆虫?让学生带着问题调查大学校园这个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特殊生态系统中的昆虫种类,最后制作PPT课件进行汇报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都热情满满,拍摄照片,录制视频,制作课件,人人参与,分组探讨。最后在分析比较、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不仅圆满解决了预设问题,而且又进一步发现和挖掘了新的兴趣点,如营瘿昆虫、昆虫行为等。通过这种以问题为核心和导向的研讨式教学不仅使学生由死学变为活学和乐学,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三、课程考核渗透科研理念

检验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方式是课程考核。我们对考核内容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即尽量避免死记硬背考单一的、死的知识点,而是注重渗透科研理念,加大对学生分析比较、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查,逐渐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我们考“简述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演化趋势”,而不单纯考某一类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特点,考“从节肢动物的特点说明在动物界中节肢动物种类多、分布广的原因”,而不简单地考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目前本科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都比较扎实,但是能否实现到研究生阶段的顺利过渡很大程度上则取决于其本科期间科研素质的培养。因此充分利用本科教学的主战场——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刻意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科研的元素,于细节和点滴中逐渐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从而为把学生引入科研殿堂架起桥梁,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蒋春容.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5,(19):106,157.

[2] 李宁,包晓红,张秀梅.依托“大创计划”在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26):21-23.

[3] 刘凌云,郑光美.普通动物学(第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莫勇波.关于大学双语教学有效性探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5):48-51.

[5] 邢万金,莫日根.在遗传学课堂教学中培养本科生科研素质[J].遗传,2016,(11):1030-1038.

[6] 杨芬,袁栎.生物化学教学中培养本科生科研素质的策略[J].基础医学教育,2016,(9):699-701.

[7] 宇文延青,司晓慧,陈广文.涡虫成体干细胞研究进展[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103-108.

[8] 袁红霞.在动物生物学课程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J].安徽農学通报,2013,(Z1):140-141,145.

(编辑:王春兰)

推荐访问: 动物学 本科生 课堂教学中 科研 素质
[在动物学课堂教学中培养本科生科研素质]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