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科学》与中国近代动物学之创立和发展

时间:2022-03-09 08:33:46  浏览次数:

zoޛ)j馟m5_x_x_u_xixy|}|=޹׭{5O<Oi=|ݴݵuo=tyݹM{|]vyݺn5v_5mu5]5O?}ם}6y]}ם}׮w]}M}Oiݴx{ݴUjب9׫Br׫ƢW_Bj+jڶ{k~&h'r'q䜉rvn5m}M}}}mt馝|}}A|}}}}]}ߟ5}{i4<ݺݼݼݴݺ_{_wۍ}ߣri)ޞȬ.(i4u5m5mݸ]}}M}M}㶡总结中国原生动物学研究之艰难历程,对我国当时已开展的6个研究领域做了扼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是中国原生动物学奠基人。早年积极开展生物科学考察,获得中国原生动物、淡水轮虫分类及生态学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发现原生动物新种近百种。论文《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原生动物》《中国轮虫志》等在国际动物研究领域有重要影响,为中国原生动物学的创建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委员。

伍献文(1900-1985年),浙江瑞安人。1918年考取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农业专修科。1920年冬秉志回国在南京高师执教,引起伍献文极大兴趣,使他立志从事动物学研究。1925年秉志到厦门大学,伍献文追随秉志钻研组织学和胚胎学。1932年伍献文取得巴黎大学科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与方炳文、常麟定等深入广西、贵州、云南等边远山区,采集了大量标本,发现了许多在科学上未曾记载过的新物种。抗战期间完成《漓江的鱼类》一文,其中描述了发现于漓江的11个新种。他除了在国内外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外,还积极为《科学》撰稿,尤其《三十年来之中国鱼类》一文可视为中国近代动物学中鱼类学方面最具权威性的总结。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

在该研究群体中,与《科学》关系最密切莫过于刘咸(秉志早期的学生和助手、人类学家、中国动物学会发起人之一、复旦大学生物系教授)和张孟闻(秉志早期的学生和助手、爬行动物学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两位。他们继杨铨之后,先后担任《科学》主编,其中刘咸是在1935-1942年,张孟闻是在1942-1950年。他们不负众望,使《科学》成为我国自然科学领域中“唯一一直坚持,几乎不曾间断的一项事业,直到1951年被合并到《自然科学》”。刘咸曾在一篇回忆中提到《科学》当时在上海的困境:1937年7月日寇发动侵华战争后不久,南京沦陷,位于成贤街文德里的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亦遭蹂躏。秉师于痛心之余只身来沪,席不暇暖即在总社亚尔培路(现陕西南路)明复图书馆重建研究室。当时刘成编辑的《科学》杂志照常进行,一直干了四五年。后来南京汪伪政权成立,汉奸充斥上海。《科学》停刊不久就有人对刘咸进行拉拢:“科学无国界,编辑为大众服务,现在物价飞涨,你们失业,如何是好,有人愿意支援《科学》恢复出版,你们都可加薪,不必自苦”云云,刘咸晓之以民族大义,严词拒绝。后来告诉秉师,他说保持《科学》纯洁,做得很好。

在敌后,秉志和《科学》编辑部的同仁们在1942年被迫停刊后,克服种种困难使《科学》迁往内地,并于1943年迅速复刊,改为季刊,但只出了两期。1944年后恢复出12期,但有两期合刊之做法。1942年,《科学》主编由张孟闻接手,此时诚如陈首所言:“张孟闻先生主编(其中卢于道编过两卷),有了反法西斯及‘科学的社会性’的自觉。”

《科学》是中国实验动物学悄然兴起的见证人

近代动物学按其研究的方法与途径,大体可分为“描述性”和“实验性”两种。朱洗在《三十年来中国的实验生物学》中有如下定义:“凡在自然环境中,用肉眼或用仪器观察和测计生物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牝牡交尾、顺序发育、荣衰死亡,以及世代交替种种现象,然后出有系统的记录,这统属于叙述的(注:即描述性)生物学。凡是根据工作者的意志,利用人为的设备或手术,控制自然的现象,分析生命现象的发展,研求一切变化的因果关联的工作,统属于实验生物学”。就发展的历史来说,叙述生物学较早,实验生物学较迟,中西都是如此。

自1920年代至1940年代后期,中国近代动物学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尤其在1930年代中期至1940年代后期,即在抗战时期极端困难条件下,实验生物学有逆势而上的趋向。从朱洗发表于《科学》31卷7期上《三十年来中国的实验生物学》一文所提供的文献,以我国当时实验动物学两位代表人物朱洗和童第周为例,做一粗略统计即可看到这个发展势头。在这一时期,朱洗发表实验动物学论文33篇,其中1920年代后期仅4篇,1930-1940年代有29篇[抗战前夕(1930-1936年)发表17篇,抗战时期(1937-1942年)发表6篇,抗战胜利后(1945年后)也发表6篇]。童第周共发表论文12篇,其中发表于抗战时期的多达8篇。其他有庄孝僡4篇,均发表于抗战时期的1938-1941年;经利彬2篇,均发表于抗战前的1930年代;蔡堡1篇,发表于抗战时期。在此历史时期,实验生物学除朱洗和童第周的研究外,还有生理学家林可胜、吴宪、吴襄、蔡翘、冯德培等涉及人体生理,郑集等涉及人体营养,以及贝时璋关于《丰年虫中间性生殖细胞的重建》等的研究,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此外,伍献文及其弟子和助手们在1920、1930年代一直从事属于“描述性生物学”的鱼类分类学研究,在抗战时期由于经费拮据,被迫开展一些室内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出色的成果。例如,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的刘建康、伍献文发表《鲤鲫的人工杂种》(《科学》刊登有关的摘要及消息);刘建康发表《斗鱼的渗透压调节与氯化物分泌细胞》,介绍通过硫酸钠诱导斗鱼类鳃叶中氯化物分泌细胞的实验,证明斗鱼对于水中盐度渐增之适应能力,以及鳃叶内氯化物分泌细胞与血液渗透压调节之关系,并进一步证明氯化物分泌细胞之功能不仅限于氯化物之分泌,还可以随外界溶液中溶质之性质而转变,否定了“二价盐类不能从鳃叶中排出”的理论。此项研究成果于1944年在英国《自然》周刊上发表。

总之在1920-1940年代,实验生物学悄然兴起并快速发展。朱洗对此曾有如下评价:“我国的实验生物学家数量虽然不多,乃是环境、经济和历史的关系,一时无可如何。但就个人工作的品质而论,亦有被西方学者所赞美的。”“至少可以说,在若干问题上我们已是站在前线的。”这表明近代动物学在中国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而《科学》如实传递了这一历史性变化之信息。

关键词:秉志《科学》 中国科学社 中国近代动物学 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

推荐访问: 动物学 创立 中国近代 科学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