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基于广义互融理念的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研究

时间:2022-05-15 18:00:09  浏览次数:

摘 要:对于地方院校,形成有特色的建筑学教学体系尤显重要。以武汉科技大学建筑学专业本科教学体系为基础,以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目的,该文提出了广义互融的理念,即既要教学体系涵盖面广,同时各类课程之间也要相互联系、成为整体。并基于此理念对建筑学教学体系包括体系模块、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改革。结合我校实际,建立多层广义教学模块、衔接连贯课程体系、融会贯通内容体系,以期形成地方院校教学特色模式,促进建筑学专业长远发展。

关键词:广义 互融 建筑学 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2(b)-0025-02

1 背景

我国的建筑学专业教育自20世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与国际接轨以及建筑学专业评估的开展,其专业教育和教学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时代在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竞争的加剧、各种新因素的出现,建筑学专业在新的世纪也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建筑老八校、部属院校等都有自身的优势,地方院校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我们只有积极思考,探讨适当的应对策略,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才能探索出适应新形势的建筑学专业教育模式,促进建筑学专业的长远发展。

武汉科技大学建筑学专业创建于1998年,经过这些年的建设和发展,传统体制的建筑学专业教育体系已基本完善。作为地方高校,尽管在教学体系、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尽量向重点建筑院校学习和看齐,但由于多种原因,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课程之间的衔接性不够紧密。目前建筑学专业主要包括六大课程系列:通识类课程系列、建筑设计基础类课程体系、建筑设计类课程系列、建筑历史与理论类课程系列、建筑技术类课程系列、建筑实践类课程系列。通识类课程系列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建筑设计基础类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建筑认知、建筑基本表达等能力;建筑设计类课程主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设计以及创新能力;建筑历史与理论类课程培养学生掌握建筑设计相关原理、建筑文化、建筑历史等专业理论知识;建筑技术类课程使学生掌握建筑构造、建筑物理、生态节能技术手段和建筑信息化等方法;建筑实践类课程着重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运用知识能力。理论上来讲,这六个方面应该是紧密相连、互为贯通的。但从实际运行情况看,表面上是这些课程贯穿在五年的教学体系中,但是课程的关联性较为欠缺。比如建筑技术类课程和建筑设计类课程之间就缺乏联系,学生很难以将技术类课程所学知识运用于建筑设计中去。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改革。

2 相关概念

广义建筑学是两院院士、中国著名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泰斗吴良镛先生提出并倡导的一种新建筑观,是整个建筑业界发展的方向,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与意义。多层次的技术构建以及技术与人文的结合是21世纪新建筑学的必然趋势,是广义建筑学的题中之义。这里,我们根据广义建筑学的思想,结合我校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实际,提出“广义互融”的概念。广义是指涵盖面广、完整健全的教学体系。“互融”是指将广博的内容合理的组织在一起。“广义互融”是指既要教学体系涵盖面广,同时各类课程之间也要相互联系、成为整体。对于传统教学体系的优化既可以为开展建筑学专业评估做准备,以评促建,推进教学改革,也可以通过优化原有教学体系,探讨有自身特色的教学体系,开创地方院校建筑学教学体系特色。对传承原有教学体系、开拓创新、培养适应新形势下的建筑学人才有积极的意义。

3 体系研究

3.1 建立有自身特色的广义教学模块体系

建立完整健全的建筑学专业教学模块体系,是整个建筑学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实现的保证,是一所学校建筑学专业办学思想和特色的体现。虽然许多老牌建筑院校都有着自己多年来形成的教学传统和特色,但是在新形势下,大多都在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和创新。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建筑学专业更是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我国实行的建筑师注册制度,也将促进建筑教育观念的转变,引发教育各个层面的改革;当今社会要求复合型人才,追求博学而面广,因此,在教学体系上,除应满足基本的职业需求条件外,应尽量拓展所能覆盖的知识范围。根据现有六大教学模块,拓宽每个模块的范围,涵盖面更广。形成以建筑设计类课程模块为核心,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为基础,实践教学平台为拓展、理论与技术两翼为补充的一核心、两翼、三平台的广义教学体系。并与城乡规划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等相关专业设立互开课程,推动学科交叉,培养广义的复合型人才。

3.2 建立主次分明、配套完善、衔接连贯的课程体系

教学模块确定之后,还需要一套相对保持稳定的、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来与之相配合。各模块间应相互渗透、关联,以培养知识全面的、能够适应社会的建筑师。经过梳理整个建筑学专业课程群之后,确立了课程之间清晰的脉络关系。建筑设计类课程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其他几种类型都围绕它协调安排设置,形成核心突出,交叉互溶的整合课程体系。第一,根据广义相融理念,在传承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明确主干课程、包括课程名称、课程性质、课时等。第二,教学时间分配上的衔接与契合。配套课程除了满足建筑学专业评估关于课程设置的要求之外,还需考虑与主干课程的关联性,尤其是在开课学期的设置或者同一学期前后课程的设置上。比如《建筑设计二》做中小型公共建筑设计,像幼儿园等类型,学生的建筑空间组合等知识要具备,因此,像《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等课程就必须得提前一步涉及。第三,明确每个阶段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配置相关的课程。如设计类课程可以按照阶段分主题,解决某一类型的问题。根据培养计划,制订了“建筑认知与体验”、“建筑与环境”、“建筑与社会、文化”、“建筑与城市”、“建筑综合”等循序渐进的设计主题。根据年级的递进、知识结构的完善来一步步加深涉及的难度和深度。每一个阶段配置相应配套课程,比如结合四年级的建筑与社会、文化主题配备了《城市设计》《城市历史遗产保护》等课程。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样也使设计更有深度、更加饱满。

3.3 建立互融的教学内容体系

我国五年制的建筑学教学,一般都设置了建筑技术课程,如建筑结构、建筑构造、建筑物理、建筑设备、建筑材料等。但是这些课程与建筑设计很多缺乏相关的整合内容。建筑技术应与设计课程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制定新的建筑技术课教学大纲,使建筑设计这一主干课程的外围支撑课程的前后关系更加清晰。建筑技术课程应结合设计课内容进行贯通,如建筑物理课与建筑设计课程结合,进行建筑的声学等分析。《建筑设计四》要求做一个带大空间(如会议厅、报告厅、演播厅等)的综合建筑,并对大空间进行声学、视线等分析。生态建筑技术、信息建筑技术等课程都应和建筑设计类课程融合,这样既可以更好的领会技术知识,同时也可以将建筑设计做的更加深入、有内涵。除了建筑技术课程,建筑理论、建筑历史类课程、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同样需要与建筑设计类课程关联。如建筑历史课程结束后的建筑设计课主题可以设置为历史文化类建筑。另外,在建筑历史类课程中也加入了概念设计等内容,如中国建筑史课程,在教学中采用了概念设计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要学生运用所学中国建筑史的知识,进行小型建筑或者建筑小品的创造性设计。通过这种方式,能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经典传承和创新。同时,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居住建筑设计原理、城乡规划原理等理论课程分别于建筑设计课挂钩,将各种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网。

4 结语

建筑学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创新型强、应用性突出,随着建筑学学科的不断发展,建筑学学科开办院校的增加,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对于地方院校,要想在竞争中不落伍,形成有特色的建筑学教育体系显得尤其重要。不改革就会停滞不前,改革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从教学体系本身的完整性和课程系列的关联性基础上展开探讨与实践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基于广义互融理念的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优化是我校建筑学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的一个尝试,以期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更多复合型、创新型优秀建筑类人才。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广义建筑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33-149.

[2]刘彦君,卢峰,邓蜀阳.立体整合 融贯互补——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室内设计,2013(1):1-5.

[3]刘晖.谭刚毅.理性、创新与实验精神——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本科特色教学体系的探索实践[J].建筑学报,2013(2):106-109.

[4]常青.建筑学教育体系改革的尝试——以同济建筑系教改为例[J].建筑学报, 2010(10):4-9.

推荐访问: 建筑学 广义 理念 体系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