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时间:2022-05-14 13:25:04  浏览次数:

摘 要: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重要的且不容忽视的教育组织形式。我国书院里较早、较为全面的学规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文章通过对《白鹿洞书院揭示》从教育目的、学习环节、修身要领、处事要领、接物要领五大方面来阐述,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以期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书院;教育;德育教育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机构,历經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在长达 1000 多年的时间里,书院的机构体系以及职能趋于完善,到清代达到了鼎盛时期。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重要的且不容忽视的教育组织形式。目前,对书院最早、最系统的研究始于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作为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特殊产物,它的确有很多可鉴之处。作为书院教育总方针的学规章程,相对于目前高校来说,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学校秩序,是师生必须遵守的基本章程,这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与高校管理规定相对应,对高校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我国书院里较早、较为全面的学规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亦称《白鹿洞书院教条》、《白鹿洞书院学规》),也是明清时期书院学规的蓝本。本文以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为例,通过朱熹先生制定的教育方针和生徒守则,与高校管理制度进行对比研究,希望从中受到启发,加强对高校工作的管理与监督,不断提高高校师德建设与学风建设。

一、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概述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公元940年),是中国首间完备的书院,是世界文化景观,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被评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

白鹿洞书院的学规,最初没有明文规定,直至朱熹订立《白鹿洞书院揭示》。《揭示》不仅是朱熹为了培养人才而制定的教育方针和学生守则,而且也可以说是朱熹理学教育思想的凝结。《揭示》作为中国书院发展史上第一部最完整、最具纲领性的学规。从朱熹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以来,便成为了我国古代的教育指导方针。教育史家们认为:这是一个典型的以理学为指导思想的封建高等教育的总纲领,南宋之后,元明清各代书院差不多都以白鹿洞书院为楷模,白鹿洞书院教规几乎成为各级学校的基本教育纲领。

《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正文如下: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者固已浅矣,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列如左,而揭之楣间。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谨而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矣。其有不然,而或出于此言之所弃,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固不得而略也。诸君其亦念之哉!

二、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管理工作的启示

《白鹿洞书院揭示》集儒家经典成语于一体,都是古代圣贤的经典言语,内容简短便于记忆。《白鹿洞书院揭示》从教育目的、学习环节、修身要领、处事要领、接物要领五大方面来阐述,成为白鹿洞书院学习的主要纲目以及基本原则。朱熹汇集成我国第一部完整的教育章程,朗朗上口。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主持白鹿洞书院办学事务之后,亲自参与修建院房,筹措院田,特别是蕴含儒家经典思想的《白鹿洞书院揭示》自问世以来,使得白鹿洞书院的教学和管理步入辉煌时期,白鹿洞书院声名鹊起。可以说,《揭示》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的继承,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强调人的内在的道德修养,重视人的素质培养,肯定了德育在教学内容中的首要地位及其至关重要性。朱熹的德育理论体系规定了生徒应该遵守的学习和生活纪律,对现代高校管理工作还是有很多的启示和借鉴的。

(一)《白鹿洞书院揭示》“五教之目”重在强调道德

自古以来,中国古人就把道德教育看得特别重要。在道德教育方面更是积累了五千年的文化与经验。纵观古今,道德教育就是要培养德行,不仅要从思想上解决认识的问题,而且要在实践中达到言行一致。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教育接受了儒家的观念,使得儒家道德教育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主体和实质,表现出“德育为主、德育为先”的倾向。朱熹提出的《揭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目的和精髓就是有关道德、人伦方面的五大道理,讲究父子、君臣、夫妻、兄弟、朋友之间遵循亲情、道义、服从、手足、诚信的“礼”、“仁”与“孝”,讲究人人之间各有其礼、各守其德。朱熹把道德教育明确地订在学规之中,可以说是空前的创举。

古往今来,道德教育一直都是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无数教育工作者被古代道德教育的历史佳话所感动和陶冶。在现代高校管理工作中,德育工作更是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伟大号召,全国教育工作者更是积极响应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在实践工作中,不仅注重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感恩教育、主题教育,而且要注重建立系统的道德评价,努力使道德品质和道德素养成为衡量人才培养成果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标。正如,白鹿洞书院始终把道德品质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要求。

(二)《白鹿洞书院揭示》“为学之序”重在强调博学

朱熹提出“德”之重要后,遵循总方针的前提下,提出为学之序,原出自《礼记·中庸》,讲的是治学求进的道理。朱熹的《揭示》要求学习方法上应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朱熹面对北宋时期科举考试的现状,针对师生之间仅为科举而备考,学术交流匱乏的情况,强调学习方法。第一,提出生徒之间应该广泛学习,学习的知识面应该扩展;第二,有不明白的问题应该去问,对照学习的知识不断求索,认真研究,直到弄明白;第三,知识学明白,弄明白之后一定要进行慎重的思考,通过思考以期有更深层次的理解;第四,针对所学的知识,提升明确分辨的能力,把学到的知识进行梳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后,一定要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坚定的去研究、去思考、去探求,才能够做到知行合一,使得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经过这样一个过程,才能够培养出学习能力很强的学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里,谈到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山大学的校训就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朱熹的《揭示》提出的学习方法就是“学问思辨、学以致用”,作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在日常管理中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与学生情感最深,应该潜移默化地注重指导学生学习,提示学生注重知识积累、答疑解惑、理解吸收、分辨判别的学习方法和过程,通过师生座谈会、国学论坛、辩论赛等活动载体和学习平台,督促学生通过学习、思考、实践过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自觉主动地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三)《白鹿洞书院揭示》笃行上强调“修身、处事、接物”之道

朱熹在《揭示》中不仅指导生徒学习的方法,而且在笃行层面教育学生应该注重修身、处事、接物之道,就是在学规中要求生徒在学习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归纳出要点,让生徒遵照实行。

第一,提出“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修身之道。首先,说话一定要注重忠诚可信;其次,行动中应该注重敦实厚道;再次,学会控制自己过度的怒气和欲望;最后,懂得向善而善于及时改正过失和过错。朱熹的《揭示》希望学生能够养成儒雅的习惯,成为有教养的人。

第二,提出“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处事之教。该句出自《汉书·董仲舒传》,朱熹在教规中强调生徒在“处事”中应该做到端正正确的主张,做事不为个人利益;能够明确其中的道理,不要贪恋好处和功德。朱熹讲“阐明道义、不求功利”,如果不知“义”就学不成“道”。

第三,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接物之说。首先,自己不愿意做不想要的,不要那样对待别人;其次,做事如果遇到困难和挫折,一定要从自身寻找原因,要自我反省。朱熹强调生徒应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强调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白鹿洞书院的学规,体现了朱熹的思想,或者可以说是理学教育的具体实施。《揭示》强调人才需要修身养性,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强调教育在传授知识以外,更侧重教导生徒怎样做人,这样才能培养圣贤人。白鹿洞书院学规要求生徒在对诸多经典著作的研习过程中,必须在涵养上下功夫,这样才能够体会修身养性,强化对自我内心的审视,注重修身要领,完善人格之道。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在“培养什么样的人”问题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不仅重视学业,学会学习,更要学会做人,在待人处事方面应该更多为他人着想,应该不断思考办事方法和风格是否得当,以求达到更好的效果。

《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蕴涵着中华深刻的德育文明,其内涵非常丰富,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批判地吸收。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应该不断了解中国故事,感悟中国文化,重视学生人品、气节和人格教育,重视学生的品格和德行。学品人品一定是人品为佳,相信对于现代高校学生德育工作有很多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三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年,第186页.

[2] https://baike.baidu.com/item/白鹿洞书院学规/2927126?fr=aladdin

[3] 胡青.书院的社会功能及其文化特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4] 陈元晖,尹德新,王炳照.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

[5] 刘少雪.书院改制与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清代盛京地区书院研究》(批准号L17BZS00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杨芷郁(1978- ),女,辽宁锦州人,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副教授,大连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文化史、思想政治教育

推荐访问: 揭示 书院 试论 管理工作 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