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山东省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对策探讨

时间:2022-05-13 19:15:03  浏览次数:

摘要:针对当前山东省海洋渔业资源现状与人口、环境、技术之间的矛盾以及渔业经济发展现状,研究山东省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之路。重点分析加快近海渔业资源增殖和远洋渔业体系建设步伐;减少捕捞能力、促进渔区人力资源整合;改善海洋渔业环境;加快技术转化,立足于循环经济标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完善海域管理,加强渔业资源的保护;推进海洋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关键词: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F32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0-0098-02

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为山东省沿海渔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山东省濒临渤海、黄海。海岸线长3 100Km;沿海岛屿299个,岛屿岸线550Km;沿海海湾70多处。0m~20m等深线浅海面积2.9×10Km;潮间带滩涂面积3 200Km。北部黄河莱州湾海岸底质为细纱淤泥质,是多种北方群系鱼虾产卵、索饵场。

山东省近海海域的初级生产力较高,海洋生物资源丰富。近海海洋生物有1 000 多种,海洋底栖生物418种,潮间带生物510种。其中有较高经济价值的400 余种。浮游植物116 种,以硅藻占绝对优势,经济藻类为海带、石花菜、裙带菜、条斑紫菜、鹿角菜等。浮游动物77 种,其中鱼类155 种,头足类7 种,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鱼、虾、贝、蟹类有80多种。渔业资源年捕获量可达110万吨,近海海洋栖息洄游鱼虾类260多种。对虾、扇贝、鲍鱼、刺参、海胆等海珍品的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海珍品资源量7 000吨。

山东省作为全国海洋大省,从海洋经济结构中可以看出,仍是传统的渔业为主的低层次结构类型。同时响应海洋捕捞“零增长”政策,出台相关法规政策保护渔业资源,2000年以后海洋捕捞出现负增长,到2001年海水养殖量超过海洋捕捞量。近海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鱼群数量锐减,沿岸近海急剧下降。

1.过度开发海洋渔业资源,资源逐步衰退。随着海产品需求量的增加,捕捞能力持续增强,远远超过了渔业资源的承载力,渔业资源衰退速度加快。表现为渔获物营养水平下降,主要经济鱼虾类难以形成汛期产量,低龄化、小型化和低质化现象明显,损坏幼杂鱼过度。专属经济区的划定,使得部分外海渔船回撤至近海作业,加剧了资源不足与过度捕捞的矛盾。

(1)过剩的从业人员及价格的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海产品的需求量是越来越大,促使海产品价格上涨;价格越涨,捕捞越甚,资源愈匮乏。以黄渤海区渔船数为例,1986年为38 398艘,而2002年为73 447艘,增长率为92.28%。可是1998年调查表明渤海渔业资源生物量却下降到1992年的11%。(2)渔具渔法结构不合理。由于受捕捞成本的限制,有些捕捞渔船发动马力不够,渔具渔法比较落后,使用违规拖网,大量捕捞幼鱼小虾小蟹,破坏了鱼类产卵和幼鱼培育场的低层生态环境。尽管实行伏季休渔制度,但是禁期已过,由于监管部门的监察不力,违规作业的情况时有发生,致使大小通杀,严重破坏渔业资源的再生。

2.不断恶化的沿海生态环境。海洋作为陆源污染物和海上排污的主要收纳场所。沿海城市、地方工农业市生产废污水及生活污水排放。养殖自污染,海上作业时油污染,中小企业对污水处理不力,造成了近海水环境污染严重。2008年实施监测的渤海入海排污口中,约83.3%的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主要超标污染物为磷酸盐、悬浮物和氨氮等。山东超标排放的入海排污口数量占各自实施监测的入海排污口数量的比例居全国第一位[2]。

3.养殖管理不善,病害流行,种质退化。养殖品种单一粗放,以传统养殖品种为大宗,以贝类和藻类为主,鱼虾蟹类为辅。渔业水域污染,生态失衡,病毒病,细菌病,寄生虫病和营养病都与环境因子有密切联系。由于受生物工程技术资金等影响,有相当数量的育苗场设施,设备条件十分简陋落后;养殖苗种遗传力差;抗逆性弱,种质退化;育苗能力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制约了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的发展。

4.海产品加工的困惑。水产品加工过程中,由于技术限制,废弃物综合加工利用水平低,主要用于生产饲料、鱼粉等。水产品加工技术落后,企业设备陈旧;初级加工品多于精、深加工产品。加工保鲜多以冰、速冰的方式,渔业产品大多被消费者直接消费,产品附加值低。有害物质在生物体内富集,原料质量难以保证。产品出口类型单一。出口创汇竞争力不强。

5.渔业资源管理体制不够健全。海域管理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的状况还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海洋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综合管理的权威尚未形成,管理极限和范围出现一定的交叉和重复,渔业法规不够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3]。海域使用的无序、无度、无偿也是造成渔业资源不能持续、高效开发利用的重要原因。

(一)全面综合治理污染源

1.陆源污染源的治理:针对陆域排海的主要污染物来源于工农业废水与城镇生活污水,对此要从源头上坚决堵住污染排放。实现工业污染项目达标排放;全面推进沿海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落实资金专用,技术科研作基础。实行全过程污染控制。农业生产中大力推广有机复合肥、土杂肥使用。加大生物肥使用;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发展生态农业。

2.油污染处理:建立海域船舶溢油预防。处置和应急一体化管理机制;研究石油污染源漂流预报模式,各港口、码头、造船厂和修船厂建立含油废水处理设施,对往来船只的含油处理;减少或消除海上油气钻机钻出的钻屑或化学物质的含量,缓解对环境的污染[4]。

3.清洁养殖替代静养模式:清洁养殖是运用生态经济和环境保护观点来指导海水养殖业的生产。在技术革新基础上逐步淘汰落后的养殖技术和工艺,推进工厂化养殖、池塘生态养殖和贝藻混养[5]。

(二)调整渔业结构,协调其他行业的关系整合人力资源

1.海洋捕捞业。压缩近海,发展外海,拓展远洋是保持和振兴山东海洋渔业强省的战略需要。形成多家远洋渔业公司及龙头企业;拥有装备水平高,超大型远洋渔业船队,形成较为完善的国内外市场保障体系,逐步实现与国际市场的深度接轨;实现公司在国内外上市,拓展更广的资金渠道,把远洋渔业做大做强。实现远洋捕捞业的逐年增长。

2.海水养殖业。今后的海洋渔业发展的思路:因海制宜,合理布局,加强基础科学研究,转化高新生物工程技术,培育良种,调整养殖结构、规模。

(1)潮上带、陆地工厂化养殖。工厂化养殖就是通过运用现代化的养殖设施,采用封闭循环水养殖,采用技术手段,处理放养殖环境,有效提高饲料利用率,使良种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工厂化”养殖可以提高养殖单产和经济效益,控制养殖污染,增加生态效益[5]。(2)滩涂、浅海的生态养殖。要结合海域实际情况,开展大规模海水养殖区域的养殖容量和潜力的分析研究,实施生态养殖,探讨工程化养殖和生态养殖在这一区域的最佳结合。一定要本着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学原理,建立完整的池塘生态养殖系统,在继续对中国对虾、乌贼、海蜇、贝类、海珍品等的人工放流、底播、移植的基础上发展名优珍品的培育[6]。根据鱼种群特点,逐步扩大投放保护性人工鱼礁,在海岸带和海岛区大量繁殖海带、裙带菜等实现贝藻间养,建立立体养殖生态系统,改良生态环境,实施渔业资源的修复。(3)离岸深水区的生态养殖。实施离岸深水养殖可以拓展养殖空间,增加资源的利用量,是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但是一定借鉴别国的先进技术,立足实际,以质取胜。

3.海产品加工业。随着人们对海产品的需求的急剧增长,而近海渔业资源利用又接近了极致,海产品的加工技术、工艺对于资源的利用开发就显得更为重要。从循环经济的角度看,高层次的产品加工,有效降低了渔业资源开采,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减少废弃物[7]。

水产品加工业是本世纪实现渔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专业之一。必须依靠本省的技术优势,参与国内、国际科研项目合作,迅速转化科学技术为生产力,增加海产品的加工产量比,做到产品的精、细、高,提高海产品的附加值。运用生物加工新技术,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生产海洋药物、试剂保健品等,提高加工的精度,提升海产品的利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4.加强与其他行业的联系,整合人力资源。在实施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降低人口压力。当前的渔业发展生产力水平,已经超过了渔业生产最大的容纳力。

(三)完善海域管理,加强渔业资源的保护

依据《海域使用管理法》建立科学的海洋综合管理体制,理顺海域管理体制,遏制海洋资源的破坏,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渔业法及配套法规、规章是渔业实行依法治渔、依法兴渔的保障。要加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依法生产和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3]。坚决制止非法渔业生产,淘汰非法渔具,革新捕鱼方法,加大执法力度,强调执行过程中的“严”字。

(四)提高思想认识,倡导绿色消费

保护海洋,保护渔业,维护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单靠某些部门的力量远远不够,逐步加大海洋教育的投入,加强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宣传和科普活动,使公众自觉的保护海洋。倡导绿色消费,在保证人民生活质量的前提下达到渔业资源的减量化。

推荐访问: 山东省 渔业 可持续发展 对策 探讨
[山东省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对策探讨]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