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的瓶颈及对策

时间:2022-05-11 12:20:04  浏览次数:

〔摘 要〕现代戏发展百余年,涌现了一批优秀作品。但从创作总数来看,精品力作少之又少。尤其在当今火热的现实生活面前,戏曲现代戏已奏不出时代强音,也未能真正形成气候,这意味着它已在形式、内容、思想方面暴露出了创作的瓶颈征兆;因而解决这些问题是戏曲现代戏发展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戏曲现代戏;瓶颈问题;对策

当一种艺术门类已完全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时,它的突破性创新便应运而生。戏曲现代戏的发轫,正是中国历史发展自然弹压的结果。其立戏之本,是强烈的现代性与现实性。早在1904年9月10日,陈独秀用笔名三爱在《安徽俗话报》上发表《论戏曲》一文,大力主张戏剧人创作排演“时事新戏”。从此,戏曲现代戏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风风火火、又踉踉跄跄地成长起来。尤其是新时期以来,戏曲现代戏以生动的表达形式、鲜明的主题意蕴,记载着中国热土上人民的悲欢喜乐。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进,新生活扑面而来,新观念、新的生存方式不断促变,创作者们敏锐地捕捉着每个时期的生活内容。现代戏茁壮成长,涌现出一大批真正进入了艺术审美层面的优秀作品,如京剧《骆驼祥子》《华子良》,川剧《四姑娘》《死水微澜》《变脸》《金子》,花鼓戏《六斤县长》《八品官》,评剧《风流寡妇》,吕剧《苦菜花》,眉户戏《迟开的玫瑰》,秦腔《大树西迁》《西京故事》,沪剧《挑山女人》等。

我们以新时期以来的戏曲现代戏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已经成型的作品中,确有从生活、从人性、从人的尊严和人的全面发展出发,且进行艺术化打磨的精品力作。但一些作品仍未摆脱“活报剧”与“宣教剧”的模式,这也是戏曲现代戏屡遭观众诟病厌弃的主要原因。歌颂时代英模、平民好人好事的戏不是不能写,反而更需要创作者有极强的艺术创作功力,尊重艺术规律;描绘典型人物、把握时代脉搏。万不能“一笼蜂”居上,不能生搬硬套,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不遵循艺术规律;如此,难免跌入速朽的窠臼。戏剧人经历了一个世纪的苦苦摸索与实践后,保守困惑的仍是三大主題:形式、内容和思想。当下戏剧不缺乏单纯的编剧技术,缺的是对历史和现实的提炼概括能力,这种提炼与概括能力直接影响着戏剧的社会生存能力。

一、现代戏创作的瓶颈问题

(一)形式瓶颈

从形式上讲,戏曲现代戏仍处于摸索阶段,还没有完全形成其独特的审美品格。限制戏曲现代戏创作形式的瓶颈显得尤为突出,集中表现为:

1.表达形式大量向话剧、舞剧、影视、甚至时尚等借鉴,且一股脑儿地生搬硬套。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相互借鉴往往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可能是有益的融合,相互裨益;也有可能是危险的“靠色”,不加筛选,对现代技术尽数拿来是对现代性的误读,很有可能导致戏曲“晚照”。

2.戏曲现代戏,既是现代的,也是戏曲的。中国戏曲重在抒情,充满诗性品格,可有的现代戏唱词缺乏凝练、提升,不见匠心,不具“诗性”;更有甚者,全然大白话,文学美感丧失殆尽。

3.有的剧本立意虽然深刻,但生活情趣不足,一本正经,忽视了人性的复杂面,严重缺乏吸引当代观众的艺术机趣。李渔曾说:“机趣两字,填词家必不可少。机者,传奇之精神;趣者,传奇之风致。”没有机趣的艺术作品,即使做案头读物,也味同嚼蜡。当然,幽默和情趣不等于媚俗观众,想要“随心所欲不逾矩”,需要剧作家精准拿捏。

4.剧作家不认真研究地方剧种特性、不熟悉生活、不从地域文化的根脉上寻找保护因素,而为吸引眼球一味地迎合“时尚”,不具有由特定剧种演出的必要性。有的作品甚至企图以形式讨巧掩盖思想感情的苍白。获得第七届曹禺剧本奖的花鼓戏《桃花烟雨》,就很好地利用地域歌舞形式展现了湘西十八洞人民的生活本质与精神面貌。

(二)内容瓶颈

真正扼住戏曲现代戏发展咽喉的瓶颈,是其内容质地不能咬合当代观众的心灵诉求。现代题材戏曲剧本创作不能艺术地再现现实生活,不能对当下生活发出强有力的声音,其表现为:

1.选材单一,过于功利,缺乏对戏曲生命坚守与演进本质的把握与探究。戏曲现代戏首先是艺术创造,不是单纯地记录社会发展,所以在事件、人物筛选上,应进行有规律、有价值地艺术甄别。有的现代戏,人物塑造与生活把握的“扁平化”,造成了一些戏曲现代戏的虚假。在上海戏剧学院陆军教授举办的“百·千·万字戏剧剧本工作坊”研讨会上,近三分之二的年轻剧作家提出不会写、写不出主旋律作品的疑问,对主旋律避之不及。豫剧《焦裕禄》《村官李天成》、淮剧《送你过江》、河北梆子《人民英雄纪念碑》都是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主旋律作品,情节真实、人物饱满、故事感人、形式多变。可见,主旋律作品不是写不好,而更需要剧作家用心打磨。

2.有的作品只注重题材的新闻性、时效性、轰动性,而严重忽视戏剧性、历史性、恒常性。要知道,戏曲是草根艺术,是大众的艺术。民间喂养是其蓬勃发展最有力的推手,说简单些,写出来的戏,要考虑老百姓爱不爱看,接不接受,而不是为新闻时效服务。戏曲现代戏的内容,应当贴近现实生活;因此更应该关注民生、关注疾苦、关注卑微生命、关注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与精神、关注普罗大众的精神生态。

3.创作者对观察当下生活发现不足,致使提炼生活时捉襟见肘。对不同人物的描摹不准确,对时代更迭不敏感。有的创作者生活视域狭窄,拼命凸显一己情感跳荡,却把握不住时代脉动,对现实生活的描绘软弱无力。在这里以秦腔《大树西迁》为例,该剧以上海教师孟冰茜一家四口跟随交大西迁为视角,以小见大地描绘了一代西迁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伟大的生命格局,塑造了以新中国知识分子为代表的国家形象。作品真实有力、浪漫恢弘,这需要剧作家深厚的艺术创作功力。

4.有的创作者太想表达豪情壮志,却连故事都“编不圆”,不能掌握全局,也不能保证结构的完整性、更照顾不到人性复杂的多面性。剧本创作最基础的要求,就是把故事编得完整可信,将事件有机安置。有些作品为了刻意突出人物的某些情绪,便照顾不到剧情的完整度。要知道,感动不了剧作家本人的作品必然感动不了观众;可是,拼命凸显一己感动的作品同样不能感染观众。

5.主题开掘尚浅。表面上,戏剧冲突轰轰烈烈,剧情跌宕起伏,人物闹得你死我活,场面热闹非凡,你一言我一语,戏倒是不凉,却没有真正打开人物心灵,内容苍白缺血。

6.对一些经典与名著的改编、移植,只注重对表象的抽取,观念的翻新,甚或强加某些时尚的观念,而缺乏对精神内里的深度开掘与提升。尤其是对外国名著的改编,怎样让外国的经典故事、经典戏剧本土化,是创作者们需要潜心研究的问题。著名编剧徐棻曾将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经典话剧《榆树下的欲望》改编为川剧《欲海狂潮》,她重新诠释了人物的性格,因而改变了原著的结构和结局,改后节奏明快、语言精练。由于考虑到中国文化无法接受人性泯灭至此,她特意删减了男女主人公杀死自己儿子,反倒心满意足庆幸拥有了对方爱情这个结局,还将原著中的“欲望”人化登场,拷问观众灵魂,从而成功地将这个外国话剧中国化、戏曲化、川剧化,得到了中外观众的认可与喜爱。

(三)思想瓶颈

思想要与时俱进,即通过戏曲主动关照现代文明、现代审美与现代价值观,提升戏曲的传统与个性。所以,剧作一旦缺乏价值引领,既丢失了民族传统价值,也不具备走向世界的精神视域。很多剧作思想力量贫弱,价值引领乏力,集中表现为:

1.有的作品对精神价值的思考甚至落在当代观众之后,有强说教之嫌;有的又刻意植入某种流行新观念,与传统思想尖锐对立,这两种极端创作都导致观众不乐意接受;更有甚至把心思大量放在新旧观念的争辩上,远离了戏剧本质。

2.有的作品太迷信社会精英层对生活与现实的评价标准体系,严重脱离社会大众对现实生活的实际体征。戏曲现代戏应该具有巨大的人文关怀、生命悲悯和启蒙意识。剧作家应尊重生命、尊重弱者、承认人性的欲望、肯定被世俗社会反复遮蔽的人性价值,给生命的合理诉求赋予积极的价值意义。

3.有的作品美其名曰“追求世界性”,其实是自轻自贱,唯西方文化马首是瞻;有的作品美其名曰“继承传统”,其实是在为封建招魂,名为现代戏,其实毫无“现代性”可言。

这些瓶颈问题严重困扰着戏曲现代戏创作的进程,使作品思想和精神矮化,甚至跌入粗鄙化的深渊。想要抵达戏曲艺术最高评价标准“圆熟”与“至美”,戏剧创作者们急需寻求突破瓶颈问题的对策。

二、突破瓶颈问题的对策

戏曲现代戏创作想要突破以上的瓶颈问题,突破概念化的窠臼,关注当下、表现时代、保质保量地出精品力作,让剧作家形成梯队,让作品经典传世;不仅需要创作者进行自我突破,也需要国家与政府大力支持。

(一)创作者自我突破

1.创作者应当关注大众生活,努力开掘常态题材,注重对普通人群生存状态的提取与发掘,从普通人的故事中寻找人性光辉,点亮他们生活前进的灯塔,这也是由戏曲这种草根艺术生存本质决定的。关注小人物命运的秦腔《西京故事》、塑造为家庭无私奉献的大姐乔雪梅的眉户戏《迟开的玫瑰》、反映留守女人生活的花鼓戏《十二月等郎》、塑造小人物回归以呼唤美好人性的姚剧《浪漫村庄》等作品都提供了极好的范本。

2.现实题材创作更需持守恒常价值,自觉承继历史,不扮鬼脸,不搔首弄姿,远离时尚喧嚣,不做墙角怪叫、不以猎奇吸引观众、要有创作的庄严性与尊严感。剧作家需要大量汲取人类共同的精神价值成果,豐富和壮大民族戏曲现代戏的生存营养根须,从而让戏曲现代戏具有更广阔的生命空间。如果硬要为戏曲现代戏寻找一个套路,那就是持守恒常价值,创作者会如钻探深井,固守着作品涌动不竭的生命力。人类文明经过几千年累积,早凝聚了数不胜数的恒常价值范式。戏曲现代戏的创作者们尤其需要把当下社会最有价值、却不断被光怪陆离遮蔽、甚至湮没了的思想意识打捞上来萃取净化,让它在新的生活现场重放光芒。

3.现代戏更应注重人性开掘深度,保护生命的真实内心,从而让人们在表现当下生活的戏剧中,全面、深刻、准确地省察生活与认识自己。

4.创作者应当遵循艺术创作规律,精雕细刻,努力让现代戏创作成为戏曲改革发展历程中重要的文化积累。

(二)国家、社会规划、扶持以及演出推广力度

1.政府应当充分利用资源配置,加强现代戏题材规划的科学性、规律性和可操作性,专家坐诊把脉。加大前期投入力度,对现实题材创作给予资金的充分保证。在尊重文艺创作规律的前提下,可适当采用弹性的经济手段,刺激文艺团体创作,并对剧作的形式、内容和思想进行规范和导向。

2.政府应加大对优秀现代戏剧目的宣传推广力度、传播力度和研究力度,尤其是已经成熟成功的戏曲现代戏,在形式、内容、思想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应开展广泛的展演交流,从而真正产出一批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好戏。

戏曲现代戏创作应当以一种成熟自信的心态进行创作。讲好中国故事、接通中华文脉,持守恒常价值,时刻保有文化自信、文化坚守和思想价值的前瞻性。创作者当力戒浮躁肤浅,真正深入到火热的生活与人民大众中、深刻探讨社会核心问题、关注大众精神实质,把心思用到关护大众的真实内心上去,用到打捞生活本质的真实原浆上去。艺术家将以上种种符合艺术规律的粉碎、磨砺、筛选、省察,再精心打磨成艺术之器,方能实现新世纪文艺创作“从高原到高峰”“用文艺培根铸魂”的最高目标,从而让戏曲现代戏立足更稳,取得一份更有价值的收获。因为构建起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中国精神和民族气魄以及思想精神的守正创新与不断启蒙,是文艺工作者们永恒的任务。

参考文献:

[1]何玉人.改革开放四十年现实题材戏曲创作[J].戏剧文学.2018(12.

[2]徐棻.改编就要再创造 [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9.

[3]沈勇.对当下戏曲现代戏创作的担忧[J].上海戏剧.2015(4).

[4]陈彦.现代戏创作的几点思考[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5]陆军.导向与平衡——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选活动的实施及其对剧目创作的影响[J].戏曲研究,第八十辑.

本文为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戏曲剧本创作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编号16ZD03)和上海戏剧学院紫藤科研计划项目(编号Bky2018-10)阶段性成果。

推荐访问: 现代戏 戏曲 瓶颈 剧本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