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景区开发中若干资源、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5-09 10:35:02  浏览次数:

景区在开发过程中对资源环境的利用,既存在积极的一面,又存在消极的一面,因此我们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该积极寻求有效对策,以遏止旅游开发对资源、环境的消极影响,实现资源、环境以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杭州西溪湿地国家公园为例,探讨了该景区开发中的若干资源、环境问题,并对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实现该景区资源、环境及旅游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一、景区概况

(一)景区基本情况

西溪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城区西部, 120°02′~120°16′E,

30°15′~30°17′N,东起紫金港路西侧,西至绕城公路东侧,南起沿山河,北至文二路延伸段,总面积约为11.5平方公里,是杭州市仅存的城郊湿地。区内以鱼塘为主,其余部分为由河港、狭窄的塘基和面积较大的河渚相间组成,属于次生湿地。湿地内水面率高达50% 以上,是国内第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是具备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功能、兼有物种与栖息地保护作用的湿地风景区域。

西溪湿地有16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面积可达60平方公里,是杭城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西溪湿地已经被大量占用而变的面目全非。2003年起,杭州政府开始对西溪实施综合保护工程,把仅留的1/6湿地开发成“湿地公园”。工程分为三期,一期2003年8月开始启动,,面积为3.46平方公里,2005年5月1日正式开放;二期面积4.89平方公里,2006年5月启动,2007年底基本完成并实现有限开园,同时三期工程启动工程涉及五常范围内的3.353平方公里,2008年10基本完成,2009年5月开园。目前,区内已经开发开放的景点有烟水渔庄、深潭口、河渚街、秋雪庵、高庄等共15个。

二、景区资源概况

(一)地理资源

西溪湿地属于“自然——人工符合型湿地”,目前已没有原生湿地景观,由长期的江南渔桑农业逐步以渔业、农耕业为主;湿地区域内,70%是河港、湖漾、溪流、池塘等水域,而沼泽地、陆地仅占30%,且陆地绿化率达到85%以上。西溪的水资源丰富,有河道100余公里、水塘1万余个,星罗棋布,呈鱼鳞状分布。水陆交错,风光优美,形成“一曲溪流一曲烟”的质朴

景致。

(二)生物资源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造就了西溪湿地动物物种的多样性和丰富的植被类型。其中鸟类共有15目39科126种;已鉴定的昆虫共有133科417属477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种类有17种;鱼类14科35属45种,两栖类1目4科10种,爬行类3目8科15种,兽类5目7科14种。该区的自然植被类型也很丰富,可划分为6个制备型、20个群系组和20个群系,以水生植被型和沼泽植被型的草本沼泽植被亚型为主。

(三)文化资源

西溪湿地的历史可追溯至良渚文化时期,历经东晋发现、唐宋发展、清全盛、民国衰落、解放后废弃的过程。西溪自古就有隐逸之美名, 被文人墨客视为世外桃源, 苏东坡、唐伯虎、康有为、郁达夫、马一浮等一大批名人以及康熙、乾隆等帝王都曾游览过西溪,并留下不少诗文和书画作品,成为西溪文化的宝贵财富。与此同时,西溪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蒋村端午的“龙舟盛会”,还有河渠行舟、碧潭网鱼、竹林挖笋等民俗,极富江南水乡的田园气息。

三、景区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演化和人为干预,西溪湿地生态系统渐遭损坏,原始景致日渐衰微。同时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加剧了西溪湿地面积的萎缩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此基础上,西溪综合保护工程的实施,对于挽回湿地生态,维护杭城难得的景观资源,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对于这项造福后代的工程,由于缺乏前期的科学分析研究,也存在着严重的景观生态影响和资源保护问题。特别在近年来实施旅游开放以来,相关影片的宣传使得西溪湿地的名气骤增,西溪湿地屡次迎来旅游高峰期,仅2013年上半年,入园总人数就达到338.9万,数量巨大的旅游人群,无疑给西溪湿地的环境造成了新的压力,虽然相关部门已经实施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但保护性破坏正在成为西溪湿地面临的新问题。

(一)人口增多,水体污染加重

首先,自西景区开放以来,西溪湿地的接待量与日俱增,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1月-6月,西溪入园总人数已达到338.9万人,平均日接待量过万。为了接待庞大的旅游人群,西溪景区内及周围近年来建造了大量的餐饮、住宿设施,庞大的旅游人口所带来的食、住用水和排水对景区内的水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其次,打着“西溪”品牌的房地产业近年来发展的如火如荼,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和居住者前来置业和生活,这些人群所带来的生活用水的排放以不免被难入西溪的水循环之中。再者,西溪北临的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校区已于2011年5月开始动工,该校区是浙江大学本科教育的主体校区,将带来大学8万名师生将在这里进行日常生活、教学和科研,庞大人口所带来的环境影响必将辐射到西溪景区 ,西溪的水环境将面临又一威胁。此外,西溪周围还分布着建材、机械、服装加工等为主工业用地和一些养殖业、农业用地,这些用地和人群所带来的排水也很大程度的影响着西溪的水环境和水质量,很多地方已经出现和鱼塘受损和河道拥堵等情况。

西溪景区内外及其周边聚集的越来越多的人口,使得各项排水增加,其中以生活污水排放为主,这些排水中还有大量的氮和磷,进入西溪的水体环境中,对西溪的水质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对此,杭州市环境检测中心的余海霞、何平等对此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他们根据河道分布状况、功能区划选取6个代表性样点在2008-2013年度对西溪湿地水体水质连续进行采样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利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西溪湿地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近三年来,西溪湿地水体总体都处于富营养化状态。

(二)湿地减少,野生动物栖息地遭破坏

杭州是宜居住的旅游城市,随着“旅游西进” 脚步加快, 再加上西溪湿地保护区生态效益的催化,城西已成为继西湖之后住宅开发的又一热点,这些楼盘最大的卖点是“紧邻西湖风景区,景观生态条件优越”,很多楼盘甚至伸入西溪湿地的中央区域,(如大华——西溪风情、华立——江南水乡两大楼盘、通策——在河之洲等楼盘)。这些楼盘在实现居住功能的同时带入一些诸如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开发建设,不仅占用了大量仅存的宝贵湿地资源,还改变了西溪湿地的生态景观特色,对风景资源、生态环境以及历史保护造成严重影响,破坏了众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其带来的损失是不可弥补的。如紫金港以东的由原属蒋村乡骆家庄村、五联村改建的文新街道,以及古荡街道,已形成约10 平方公里的新的商住区,环境风貌已完全失去湿地性质[12]闲林,五常一带随着房地产开发的热潮其湿地功能已经退化,大片的芦苇、水网遭受到破坏,使得鸟类的原始栖息环境受到严重影响,许多鸟儿不得不离开这片原本属于自己的美丽家园。目前,房地产业已经成为西溪湿地生态环境的一大威胁,加之养殖业、工业用地和教育用地( 浙大紫金港校区)不断的向西扩张,西溪湿地面临的环境压力正在日渐增大。

(三)旅游密度不断增大,景区生态承受能力受到严峻考验

杭州西溪湿地作为国内唯一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必然受到游客的青睐。加之近年来的不断宣传推广,西溪湿地的名气骤增,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旅游高峰。有关资料显示,2005年5月-2007年4月西溪湿地已累计接待游客145万人次,而到2010年西溪湿地全年累计入园人数到360 余万人,而到了2013年,仅上半年(1月—6月)入园总人数已达到338.9万人,平均日接待量过1.89万人。这对于湿地内的生态承受力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事实上,旅游客流量的增长直接导致了西溪湿地内游客密度和旅游空间密度的增加以及人均旅游生态足迹的减少,而且旅游客流量季节性特征明显,旺季客流量往往超过了景区的环境承载力。与此同时,旅游者素质参差不齐,一些旅游者的不良旅游行为如采摘、踩踏、乱扔垃圾等直接的破坏了景区的自然环境,并且,随着大量旅游这的到来,西溪湿地内清幽静谧的氛围被破坏,动物的栖息和繁殖也会受到人类活动的打扰,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受到威胁。

(四)生态建设存在误区,景观生态美遭到破坏

景观生态学认为: 景观功能和结构密切相关。景观结构是指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景观功能是指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 主要体现在能量、物质和生物有机体在景观镶嵌体中的运动过程中。景观结构控制着景观的功能与变化。景观的各类自然要素是形成景观结构及其生态功能的基础。自然要素连续性的日渐破损和丢失会导致功能的故障, 因而, 也会影响地理环境, 迫使其做出调整。生物性和地理性应该是一个景观首先要被保护的自然价值。

自21世纪初始,西溪湿地的生态保护和开发便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但一开始的思路主要出于经济开发方面的考虑,加之对如何进行湿地生态建设缺乏基本的科学研究与论证,规划和建设的基本思路存在较大误差。在西溪旅游开发中, 不仅拆除了大量地域民居, 而且还填埋了许多河湾与小池塘, 重新开拓了大面积水景, 并造就了连片的新土地以利于建造旅游设施与人工景点, 使河塘堤岸的水陆边缘形态以及原有小尺度蜂窝状池塘结构等景观空间格局均发生了改变。许多原生态的湿地要素被加以全面的人工化改造与“翻新”,整个景观风貌逐步向西湖靠近,特有的野趣不复存在,原有的生物链结构也可能被彻底打乱,湿地原始的生态景观美遭到破坏。

(五)人工改造过多,传统文脉遭到破坏

千年西溪, 河港纵横, 苇花飘荡, 清溪绵延,由于它邻近西湖山水, 与杭城有着千丝万缕的文脉联系, 是杭州“江、湖、河、溪、泉、井”等水域景观系列中的一部分, 强烈体现了杭州的景观特色。在那些池塘、小河旁与农居大树下, 处处都有农妇洗衣与船只停靠的场面。这种展现湿地环境人们的生活场景是最生动美丽的, 充满了景观文化的魅力与地域活力。可见湿地居民的生活劳作也是一种独具个性的文化旅游资源。然而, 大规模旅游开发迫使湿地农民大量外迁。许多原本与湿地空间紧密联系、唇齿相依的传统村落、民居消失, 一大批远离现实环境、毫无历史沉淀与时代气息的假古董与“标本化”人造景点代替了湿地的人文景观; 毁灭了西溪湿地的景观历史, 切断了与杭城、周边大背景的整体联系, 割断了历史文脉的可持续性, 改变了历史形成的空间结构, 破坏了西溪湿地原本自然与人文融合的景观特色。没有了西溪独特的景观品质也就失去了旅游观赏的吸引力, 景观资源的文化美学价值就基本丧失了。

四、应对策略

面对西溪湿地公园在开发中的以上问题,我们应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保护和修复西溪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景观美,使其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同时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严格控制各种污染物进入水体,采取方法改善湿地

水质

西溪之胜,独在于水,水是西溪的灵魂,因此,保护西溪的水体资源显得尤为重要,而目前治理西溪水体污染也显得特别迫切。首先,应消除水体污染的来源,将西溪湿地附近的污染企业迁出,其它生产生活污水应通过专用通道排放到污水处理厂,尤其是控制湿地周边的生活污水,切断西溪湿地的主要污染源,避免湿地内水体进一步恶化,使其尽快回复水网系统;其次,景区内部还要严格控制旅游人数,使用先进技术降解污染物,能够较好的对西溪湿地进行保护;此外,还应该提高周围居民的保护环境意识,宣传相关的环境保护知识,尤其是对湿地的保护知识,使居民和旅游者能够合理的利用湿地内的水资源。

(二)对城市土地利用进行科学规划,调整西溪周边土地利用情况

城市在进行规划时,应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对土地进行相应的应用,应适当减少和控制房地产的用地。西溪湿地作为杭州“旅游西进”的重要方向,其开发应该建立在“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的基础上。同时,西溪湿地作为城市重要生态斑块,考虑到整个杭州市的绿地规划系统,应将其西溪湿地通过道路和水路生态廊道与其他生态斑块进行连接,实现城市生态化。在对西溪湿地的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和协调湿地与其周边的区域的关系,应调整区域土地利用状况,设置相应的缓冲带,减少周边人为活动对湿地公园的干扰;同时修补和增加各种生态廊道,使湿地内与周边区域的物种和能量进行交流,增加湿地公园与外部生态景观的连接度。

(三)以湿地生态容量为准,严格控制游客人数

西溪湿地的游客人数,以湿地环境承载力为指标,实现游客容量控制。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确保西溪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设施的配备对湿地景观的影响。同时,针对淡旺季人数不均现象,也可以采用季节差票价、建立健全旅游信息系统实现旅游预定、丰富旅游产品等方法,有效缓减旺季时的客流压力、提高淡季湿地内容量利用强度。此外,针对景区内局部景点超载现象也应要采取相应措施,如可采用内部分流措施和轮休制度,即有利于景区内热点生态系统的恢复,又可以充分利用区内旅游设施,达到各个景点的均衡发展,达到理想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加强环境保护规划,恢复湿地自身系统

西溪湿地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必须立足长远,立足整个杭州城市的发展,立足于大环境生态改良。根据湿地内生态安全状态,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及时掌握生态安全动态,建立生态安全警报系统,如针对水环境问题、大气环境问题等,制定长远的生态安全保护规划,加大生态建设投资力度,从源头控制污染,提高污染物处理处置力度,设法实现旅游区资源循环利用。对于西溪内部的规划上,要注意对于西溪湿地是一个人工——自然湿地,池塘分布广泛,但相同率较高,而且斑块碎化程度较高,不同斑块之间缺少廊道连接,不利于湿地内的生态恢复和物种保护。因此,规划时应该增加各种生态廊道:在池塘和河道内通过植物进行连接,如恢复湿地、林地、草地等生态廊道,同时应该设计不同的景观,增加湿地内池塘的异质性。保护好柿基鱼塘、桑基鱼塘这些次生湿地的标志,并采用自然式的生态驳坎,对湿地的入口、道路、建筑进行合理布局,对西溪湿地的水体、地貌、动植物资源、民俗风物、历史文化等进行科学的保护和恢复。

(五)保护历史文化遗存,促进传统文脉的延续

在保护和恢复西溪湿地自然生态的同时,上千年来西溪湿地形成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以及独特的民俗文化也值得保护、应予保护。西溪湿地范围内有50 年以上历史的老建筑一般不拆,“应保尽保”,修旧如旧,再现历史文化风貌。西溪湿地留下的众多历史文化遗存,也将得到挖掘和展示。[28]水乡渔火、龙舟竞渡等西溪民俗风情画,也要重现于世,在现代都市保留一曲“田园牧歌”。此外,有必要将陆续选部分世代居住在此的农户,迁回西溪湿地内,并组织农民耕种、养鱼,既要保留“活着”的农耕湿地文化,也可以承担旅游展示和服务功能。此外,河渠行舟、碧潭网鱼、竹林挖笋等民俗也应予以保留,恢复西溪江南水乡的田园气息,使这些民俗活动也成为为游客参与度很高的旅游特色项目。

(作者单位: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推荐访问: 景区 环境问题 若干 对策研究 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