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关于农村工业化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5-09 10:30:08  浏览次数:

【摘要】文章论述了农村工业化的基本特征及其作用,提出了稳步推进农村工业化的建议。强调指出,要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必须转变观念,依靠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同时发挥现有乡镇企业的作用,并建立起完善的工业化社会服务体系。

【关键词】农业发展 工业化 发展对策

一、农村工业化的基本特征

农村工业化是现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是农村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并推动整个农村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与一般意义上的工业相比,事实上,农村工业化的主导力量不仅限于农村工业,还有农村的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等,也就是说农村工业化其实是由发育于农村的各种非农业共同推动的。其基本特征包括:

1、农业管理对象商品化。即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农业经济由自然经济发展到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农业产后各环节的发展,而且把农业生产直接推向市场,不但产品成为商品,而且各种生产要素也都来自市场,使农业经济成为现代市场经济。

2、经济主体企业化。即一方面生产经营主体以独立的生产者完全按市场需求经营;另一方面,生产经营主体实行企业化管理,运用现代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把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使农业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生产资料、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得到合理的组合,从而使农业生产稳步发展。

3、生产条件机械化、园林化、水利化。即运用先进的机械设备代替人的手工劳动,把大工业的成果与科学技术引入农业生产过程,提高资源利用转化率和农产品商品率,降低劳动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在农业生产中,兴修水利工程,调节和控制农业用水,使农业具有兴水利、除水害,创建高产稳产田旱涝保收的能力;对土地的利用进行全面的规划使山、水、田、林、路得到综合治理,彻底改变农村自然面貌和生活环境。

4、生产技术科学化即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包括:通过采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遗传工程和发酵工程等先进科学技术,为种养业培养出高产、优质、种类多、适应和利用自然能力强、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利用土壤肥料学的成就,改善土壤物理、化学性能,提高土壤的结构;利用医药学和农药学的成就,防止动植物病虫害和杂草的危害;利用耕作栽培学、畜牧学和水产学等科学成就,建立先进的耕作制度,采用科学的栽培方法和饲养管理方法。生产技术科学化是农业生产真正实现提高产品产量、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用安全的根本保证。

5、生产组织社会化。即在农村工业化过程中,一方面,农业生产链通过加工、储藏、销售等各环节不断延长,使农业生产逐渐成为市场化、规模化和深度开发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农业与相关产业部门相互结合,形成产供销或农工商经营的一体化,并且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这种彼此依赖程度不断加强,最终实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目标。

6、农产品加工化。即通过与企业的分工协作,实现对农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实现农产品加工化,便带活了整个农业经济:首先,解决了日益增长的农产品供给与市场对初级农产品有效需求之间的矛盾,既提高了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又促进了农产品的转化增值;其次,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条,不仅带动了产后运输储藏、销售等服务业的发展,而且促进了农业生产专业化、区域化分工的发展;再次,使分布广泛的资源要素在产业化体系下重新组合,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7、农村人口城镇化。即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量的农村人口转入城镇生活和发展。农村人口城镇化既是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标志,又是农业工业化的根本任务。因为农业工业化的实质是变农业人口为城镇人口的过程,这一过程带来的不仅是农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改变,而且会使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得以消除。

二、农村工业化的作用

1、农村工业化加快了经济发展。

(1)农村工业化改变了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以农村工业为主,包括建筑、交通运输、商业、饮食服务等在内的非农产业迅速兴起,从而打破了农村地区长期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非农产业在农村产业结构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农业的比重相对下降,在少数地区非农产业已逐渐取代农业而成为农村地区的主要产业部门。同时,非农产业的壮大从增加对农副产品资源的多样性需求和对农业生产的投入两个方面引发了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一是改变了单一种植业的状况,林业、畜牧业、渔业等部门得到快速地发展,二是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逐渐提高,形成了科技兴农的现代意识。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释放出来的大量剩余劳动力,有相当一部分被新兴的非农产业部门所吸纳。农村劳动力不断地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

(2)农村工业化推动了农村地区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农村工业化从根本上打破了农村封闭的自然经济状态,非农产业的发展引导广大农民从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循环走向专业化分工的市场经济,培育了农民的市场经济观念。更重要的是,农村非农产业绝大多数都是以非国有形式产生和发展的,集体、民营和私有经济在农村经济中逐渐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共存的局面,有利于把分散在农村及城市地区的各种组织、个人手中的资源吸纳到农村进行有效的配置。随着非农产业的发展,各种工厂、企业、公司等经济组织应运而生,它们把现代经济的组织方式、制度、技术和管理植入农村经济之中,提高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能力。而且,非农产业与农业之间出于把外部性市场风险转化为内部协调、增强市场竞争力的相互需要,非农产业往往主动与农业结成“贸-工-农”、“公司+农户”等一体化经济组织。这样,就推动了农业的产业化。

(3)农村工业化不仅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培植了非农产业这一新的增长点,而且,还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非农产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在部分地区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农民从事非农产业,经济收入有了显著地增长,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随之提高,农村市场因而趋旺。可见,农村工业化从生产供给和消费需求两个方面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

2、农村工业化推动了农村的社会进步。农村工业化对农村地区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显著的推动作用。非农产业的发展,为农村中的相关经济组织(包括集体和民营企业)及农民个人积累了财富,因而,他们在继续发展经济的同时,有经济能力投入到社会事业特别是教育、医疗、文化娱乐上,而且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他们在这些方面的消费需求与能力也在不断增加,于是就促进和刺激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

3、农村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农村地区现代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发展关系考察,农村的城市化是以工业化为先决条件的。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非农产业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主要是行政管辖对非农产业在布局上的限制),一般都会趋向在区位条件相对好的地方发展,因此,农村地区中的小城镇就成为非农产业集中布局的场所。非农产业在小城镇的集聚,就吸引了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相应地,小城镇也成为农村地区财富的聚集地。这样,小城镇因为有新的发展力量的加入而得以快速的发展。小城镇的发展,使其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质量大大改善,进而就会吸引更多的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聚。于是,就产生了农村工业化推动农村小城镇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稳步推进农村工业化的建议

1、树立城乡统筹的观念,跳出传统的“城市抓工业,农村抓农业”的思维定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平等、和谐、优势互补的城乡关系,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其中,统筹城乡工业发展、推进农村新型工业化是一项重要内容。一是统筹城乡规划。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安排工业布局时,应城乡通盘考虑,把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重要位置。二是加速城乡经济一体化。按照城乡经济相融的思路,鼓励城市利用其工业、科技、人才等优势,按照工业的理念来改造、提升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走贸工农一体化的路子,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应为工业提供更多的优质农产品原材料以及具有较高素质、能够适应工业发展要求的劳动力大军。

2、依靠信息化推进农村工业化。要与时俱进,搞好信息服务、资金和物资服务、技术服务、运销服务、气象与灾害预报服务等工作。特别是信息服务,它既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战略举措,也是今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消费热点,更是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核心所在。农业信息化能够通过信息和知识及时、准确、有效的获取、处理、传播和应用,把农业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到农民手中,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信息化,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和升级,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尤其对于农业这样的传统产业,大量的知识和技术高度渗透并运用于农业生产,不仅改造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而且创新了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手段。

3、农村工业化应当充分发挥现有乡镇企业的优势。

(1)农村城镇化要科学规划、全理布局。在城镇数量的布局、城镇规模的把握上,需要很好的规划,不能遍地开花,盲目铺摊子,搞低水平重复建设。(2)引导乡镇企业聚集连片发展。民族地区乡镇企业遍布在各乡村,布局分散,难以形成积聚效应。(3)加大对乡镇企业的保护措施,切实减轻负担。(4)必须建立完善的农村工业金融信用机构体系,制定相关的农村工业贷款优惠政策,拓宽贷款及筹资渠道。

4、建立完善的农村工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科技兴农”、“科技兴国”及发展现代农业、农村工业的组织保证与前提。农村工业的发展,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多功能、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高新技术推广与改造体系、现代化的市场信息网络体系、畅通的金融渠道体系、产品标准质量体系等,以此来推进农村工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组织与制度研究室:《中国村庄的工业化模式》,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 张毅、张颂颂:《中国农村工业化与国家工业化》,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版

[3] 吕玲丽、许 宁:《和谐社会中的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选择》,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第4期

[4] 马涛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中国农村工业化》,中国食物与营养,2006年第5期

推荐访问: 工业化 几点思考 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