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显微外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时间:2022-05-02 15:25:03  浏览次数:

自我国在世界上完成首例断肢再植手术,时光已流逝了近半个世纪,多少医学专家付出毕生精力,使我国在显微外科领域保持领先水平。

这期间来,本刊一直密切关注这一领域的进展。多次邀请陈中伟院士、顾玉东院士撰写文童。下面就通过他们的文章精选,一同领略——

昨天: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

1963年,我国医务人员发挥集体智慧,为工人王存柏接活了完全断离的右手,在世界医学史上首先报道了断肢再植成功的临床经验。由于断肢能否接活的技术关键之一在于血管能否接通,使断了的肢体重新获得血液供应,为此,借助光学放大镜或手术显微镜进行技术操作,高质量地接好口径较小的血管,就很快为许多创伤外科和整形外科医生所重视。

手术显微镜的应用,使医生眼力成倍增加,从宏观进入微观世界,手术医生能清楚地看到原来肉眼所看不清楚的组织,及时矫正原来不易发现的手术操作中的缺点,大大减少了对组织的创伤,提高手术的精确度。

(原文《在显微镜下做手术》发表于1978年1月)

技术进步引人注目

1、断肢及断指再植

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各大医院,都相继开展了离断指(肢)再植手术,患者获得了及时救治。20世纪后叶,由于手术器械改进和操作技术提高,血管缝接技术从厘米水平的粗血管肉眼缝接,发展到0.15~0.2毫米的微细血管缝接,以往认为不能再接的断指,现在也能接活。目前可成功接活手指末节离断、手指多段离断、双手甚至十指全断。撕脱性断指等一些高难度断指。在年龄上,断指再植成功的患者最小年龄仅为5个月。

2、组织的移植

●拇指再造 拇指缺失使手的功能大约失去一半,重新造一个拇指可大大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我国首创将患者的第2个足趾“搬”到拇指的部位,通过缝接血管、神经、肌腱,骨骼等组织,使其完全替代原来的拇指,安装电子假手后,甚至可以写字。为了改善再造拇指的外形,采用大拇指甲皮瓣加第二足趾骨、关节、肌腱多种组织一起移植再造,更加美观、逼真。

●(肌)皮瓣移植 皮瓣移植好比是“割肉补疮”,一些由于车祸外伤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大面积皮肤缺失创面,通过皮瓣移植,可以被覆盖和修补。现在人体上可切取待用的大大小小的(肌)皮瓣达70多块。通过缝接技术,可用一块功能良好的肌肉替代坏死的,纤维化的、失去功能的肌肉,

(原文《显微外科的今天和明天》发表于2002年9月)

明天:发展前景广阔 任务依然艰巨

●人工移植组织:让病人“活得更好” 人类对医学的要求已不单单是生存,而是要“活得好”“活得潇洒”,即生存质量要高。如四肢严重受伤时,往往会发生大块骨缺损或长段神经缺损,目前治疗只能从自己身上取髂骨或小腿的皮神经进行修补,这实际上是“拆东墙、补西墙”的方法。在新世纪里,医生将努力保留或重建组织和器官,采用可吸收、无毒性的生物材料作为支架,置入大量经过培养的自体细胞,组成有功能的、人工制造的移植组织(如人工骨),进行替代治疗。

●娘肚里“开刀”:不留痕迹现代工业为我们创造了大量财富,也造成环境污染,使先天性畸形患儿增加。以往,人们只有在胎儿出生后发现畸形再进行修复,往往为时已晚。如先天性巨指症,目前的显微外科也无能为力,只能采取“截指”的方法。随着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在妊娠早期发现畸形并及时中止妊娠。巨大胎儿无法中止妊娠时,医生对子宫内的胎儿进行畸形修复术,术后不留“瘢痕”。

●与内镜技术“结亲”:功能更神奇 目前,内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使病人在最小的痛苦和创伤下,得到最完善的治疗。将来,内镜与显微外科结合,使医生的诊断更明确,手术更精细。如在内镜下进行血管、神经、淋巴及小管道等缝合;监测移植组织的血液循环状态及功能变化;处理组织与器官的血液循环障碍及神经传导障碍等。

●与生物技术联手:催神经快快生长 当前,手受伤后造成神经损坏,如果6个月内离断的神经未能与肌肉“相会”,手的内部肌肉将发生不可逆萎缩。在未来,显微外科将更紧密地与生物技术结合,如果能让神经的再生速度加快到5毫米/天,则可能在6个月之内,让再生神经重新支配手的内部肌肉。

●纳米技术:细胞内“动刀子”如果说20世纪前的外科是厘米水平(肉眼下)操作,20世纪的外科是微米水平(在显微镜下)操作,那么,未来的外科将进入到纳米水平。以手内部肌肉萎缩为例,采用纳米技术,可在肌肉细胞内装入药物(如肌肉营养因子)缓释器,不断地按一定水平调控释放,不受外界干扰,最终使萎缩肌肉恢复功能。

(原文《21世纪的显微外科》发表于2001年8月)

把梦想变成现实,路仍漫漫

科技的日新月异,医学的长足进步,使人们对21世纪的显微外科充满了梦想。人们期盼着奇迹出现,梦想实现,这种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如今进入21世纪才短短数年,梦想和现实之间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脚踏实地走下去。

我们不妨回顾神经生长因子的历史。从20世纪70年代发现并获得诺贝尔奖,至今已30余年,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关于神经生长因子的实验报告,证实它“有效”。可临床上,目前没有一篇报告可以客观、科学地证明其确切疗效。

就在神经生长因子本身效果尚未定论之际,大量的基因研究又渗透到这个雾里看花的领域。组织工程又是一个诱人的目标,应用各种“种子细胞”、“基质”、“细胞因子”组成数以百计的人工组织,频传捷报,不是“首创”就是“最佳”。人们不禁要问这些研究是百花齐放,还是昙花一现?

近年来,纳米技术又登上科技舞台。我深信,不远的将来,“纳米神经”、“纳米导管”、“纳米肌肉”……又会吸引众人的眼球,让人们眼花缭乱。

没有梦想,就没有奋斗的目标与动力,但人们应该冷静下来,不能把梦想或梦想的起步阶段当作现实。如果模糊了梦想与现实的界线,是浮躁,是吹捧,是虚伪,更是欺骗。

推荐访问: 显微 外科 昨天 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