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浅谈高层建筑施工技术控制重点和措施

时间:2022-03-20 08:32:21  浏览次数:

摘 要:本文对高层建筑施工控制要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建筑施工;控制要点;措施

1 高层建筑强度控制

强度主要是指混凝土强度。高层建筑由于混凝土用量大,施工周期长,气候及工作条件影响因素多,有时会发生混凝土强度离散性大,甚至不合格的情况。

1.1 配合比选定

(1)根据地区市场原材料情况进行不同配合比的试验,以确保在施工过程中配合比的及时调整,如5mm~40mm石子,M<213细砂做一组;5mm~40mm石子,M≥213中粗砂做一组等。(2)对实验室配合比结合原材料的含水量、含泥量进行施工配合比调整,以确保实验室配合比的实际通用性。在实际施工中要加强原材料把关工作,砂石级配不良时,采取相应措施调整,如适量掺入15%~10%砂石等。

1.2 严格养护制度

高层建筑多采用泵送混凝土。泵送混凝土不仅能缩短施工周期,而且能改善混凝土的施工性能。但在某些工程上的使用表明,在配合比、原材料、振捣控制严格情况下,仍出现混凝土强度不足现象。分析其原因,多为抢工期、养护时间严重不足造成。据有关专家测试结果,其强度比:全湿养护28d:全湿养护3d:空气中养护28d=2:1.15:l。由此可见养护的重要性。

(1)对大体积浇筑量大的混凝土应有养护方案,从养护开始至养护结束应有专人负责,从主观意识上要对养护有足够的认识。养护方案中应从人员、水源、昼夜、覆盖等多方面措施进行考虑,不遗漏关键细节。(2)加强养护期的督查。对养护采取的措施及现场养护情况进行跟踪记录,及时发现问题,确保养护的有效性。

1.3 加强混凝土强度评定

剔除试块制作的不规范现象。根据《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287规定,混凝土强度应分批进行检验评定。1个验收批应由强度等级相同、龄期相同以及生产工艺条件和配合比基本相同的混凝土组成。高层建筑由于施工周期、混凝土浇筑、养护气候条件等相差大,混凝土试验值的离散性也较大,即标准差过大,如果笼统地作为1批来评定,很可能不合格,因此应分批,按条件基本相同的划为1批进行评定,这样既符合国家规范要求,也符合现场实际。

2 高层建筑“三线”控制

轴线、标高、垂直度类似于建筑物的经络。对高层建筑来说,由于涉及面操作难度大,经常会發生位移或不准现象。“三线”控制是高层建筑的一大难点。

2.1 垂直度控制

(1)控制垂直度是保证高层建筑的质量基础,也是关键环节之一。为了控制建筑大楼的垂直度,首先应根据大楼柱网布置情况,先将大楼4个边角柱的位置确定。在安装4个边角柱的模板时,沿柱外层上弹出厚度线,立模、加支撑,采用吊线的方法测定立柱的垂直度,在保证垂直度100%后,对准模板外边线加固支撑、浇筑混凝土。待四角柱拆模后,其他各列柱以该4柱为基线,拉条钢线,控制正面的平整度和垂直度。(2)过程中的垂直度控制,应用激光仪加重锤进行双重校验,这样更能增添垂直度的准确性,同时加上内、外双控使高层建筑的竖向投测误差减小到最低限度。

2.2 轴线控制

(1)轴线传递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脚手架与施工层同步向上,导致从外围一些基准点无法引测。因此在±0100结构施工复核轴线无误后,以1层楼面为基准,在最长纵横向预埋多块200mm×200mm×8mm钢板,在钢板上标出控制轴线或主轴线控制点:2层及以施工时,以1层楼面为基准在每层楼面相应位置留设200mm×200mm方洞,采用大线锤引测下层楼面的控制点,再用经纬仪及钢卷尺进行轴线校正,放出各层轴线和细部尺寸线。

(2)过程线的控制挂起两条线,浇好剪力墙,这是过程线控制的关键浇筑剪力墙,宜用18mm厚优质胶合夹板,外墙外围组合固定大模,内墙散装散拆进行组合模编号。这样墙体平整度得到了保证,但更要注意墙体的垂直度。为此:①模板支撑时严格控制好剪力墙的四角,确保4个角的垂直度偏差在最小范围内:②浇筑混凝土时,在剪力墙外平面的腰部和顶部挂双线,确保线和模板始终保持一致,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从而达到线形控制的目的。

2.3 标高线控制

(1)在每层预控轴线的至少4个洞口(一般高层至少要由3处向上引测)进行标高的定位,同时辅以多层标高总和的复核,然后辅以水准仪抄平,核此4点是否在同一水平面上,以确保标高的准确性。(2)对4个洞口标高自身的准确性要求提高,因施工过程中模板、浇筑、加载等原因,洞口标高可能失去基准作用。为此必须确保引测点的可靠性,加强洞口处模板支撑,同时辅以<12钢筋控制该部位楼面厚度,确保标高的准确。(3)在大楼四角、四周具备条件处设立层高、累计层高复核点,每层向上都辅以该位置进行复核,防止累计误差过大。层面标高复核过程中必须实现每层面的4个洞口控制点与外层高复核点在同一水平面上,方能确认标高的准确性,达到标高控制的目的。

3 建筑裂缝的控制

从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2002表313看出,在不同环境下,不同的混凝土结构,其裂缝宽度也有不同的控制标准,允许裂缝最大为012mm~014mm。但作为裂缝控制来说,应以预控为主。裂缝分为运动、不稳定、稳定、闭合、愈合等几大类型。虽说骨料内部凝固时产生的微观裂缝不可避免,但从质量角度考虑应尽可能减少。由于高层建筑混凝土强度普遍较高、混凝土量较大,且带有地下室,所以裂缝产生的可能性更大。下面主要叙述有关对裂缝的“放”、“抗”相关措施。“放”就是结构完全处于自由变形无约束状态下,有足够变形余地时所采取的措施;“抗”就是处于约束状态下的结构,在没有足够的变形余地时,为防止裂缝所采取的措施。

3.1 设计措施

(1)“放”的措施设置永久性伸缩缝;外墙面适当位置留分隔缝等。(2)“抗”的措施避免结构断面突变带来的应力集中;重视对构造钢筋的配置;对采用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等轻质墙体,增设间距≤3m的构造柱,每层墙高的中部增设厚度120mm与墙等宽的混凝土腰梁;砌体无约束端增设构造柱;预留的门窗洞口采用钢筋混凝土框加强;两种不同基体交接处,用钢丝网(每边搭接≥150mm)进行处理;屋面保温层与隔气层的合理设置等。(3)“放”、“抗”相结合的措施合理设置后浇带,采取相应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混凝土中多掺纤维素类物质等。

3.2 施工措施

(1)“放”的措施砌筑填充墙至接近粱底,留一定高度,砌筑完后间隔至少1周,宜15d后补砌挤紧;合理分缝分块施工;在柱、梁、墙、板等变截面处宜分层浇捣。(2)“放”、“抗”相结合的措施在混凝士裂缝预防中,对新浇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尤为重要。为使早期混凝土尽可能减少收缩,需主要控制好构件的湿润养护,避免表面水分蒸发过快,产生较大收缩的同时,受到内部约束而易开裂。对于大体积混凝土而言,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埋设散热孔、通水排热),避免水化热高峰的集中出现;同时在养护过程中对表面、中间、底部温度进行跟踪监测(尤其在前3d)。对混凝土浇筑后的内部最高温度与气温差宜控制在25℃以内,避免因温差过大产生混凝土裂缝。

4 结语

要从建筑物的安全、质量、功能和进度等各方面加以考虑,并科学合理的进行协调,最终保证高层建筑工的顺利进行。

推荐访问: 浅谈 施工技术 高层建筑 措施 重点
[浅谈高层建筑施工技术控制重点和措施]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