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机制与运动处方研究

时间:2022-03-16 10:07:01  浏览次数:

摘 要:运动与心理健康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科学的运动可以改善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降低心理疾病的发生。本文归纳总结了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机制的研究成果,综述了国内有关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运动处方研究,并提出了目前研究中的不足及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青少年学生 心理健康 运动处方

1 前言

心理健康[1]是人的心理对内的和谐稳定发展和对外的积极主动适应与改造,从而对各种有害因素进行自我调控与主动抵抗,使心理处于最佳的发展状态。青少年心理健康应具有如下特点:身体健康、智力正常;意识良好,意志健全,人格完整;乐于交流、善于结友,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情绪稳定、乐观开朗;有着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2]。

2 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并系统的查阅了1998~2009,10多年间国内公开发表在体育类期刊期和一些学报上的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机制和运动处方有关的科研论文,将这些论文进行分类、分析研究。

2.2数据统计法

对10多年来发表的以运动处方为主题,青少年一般人群为研究对象的文献进行常规统计学分类处理。

2.3分析与综合法

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归纳,综合分析,以发现其中的规律。

3 结果与分析

3.1 运动促进心理健康机制

3.1.1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的心理学机制

分散注意力假说的基本前提是身体活动和(或)身体锻炼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机会,使他们能够分散对自己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使人们从不愉快的刺激或痛苦的身体抱怨中解放出来。这种对注意力的有效集中和(或)转移,可以达到调节情绪的目的,从而有利于锻炼者的心理健康。

自我效能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种任务并达到预期效果所持有的信念,它包含许多元素,即可以是认知的、社会的和身体活动的。自我效能最初由Bandur提出,他认为,人们完成了一项自己认为较为困难的任务后,会感到自我效能提高[3]。

体育运动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一种特殊活动,是和造成人们心理障碍的活动不同的一种活动。这是因为表情或身体活动同言语一样具有传达意思的作用。通过对方的表情就可知道是喜还是怒,进一步根据对方的动作就可以理解对方的意图。

任务掌握假说[4]可能与胜任感理论(Perceived competence theory)相似,表明机体在对具有挑战性事物的掌握中,欲追求成功和成为强者。当机体成功地完成某项任务后,就会产生“我能行”的自信心、积极的情感和再次尝试的欲望;而不成功的结果导致消极的情绪体验和低自信心。

该理论认为[5]:体育锻炼可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这种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对抑郁、焦虑或困惑等消极心境状态具有抵抗作用(North et al.,1990;Simons,Epstein,McGowan,Kupfer£Robert $on,1985)。这一理论解释同班都拉的自定效能理论是一致的。班都拉认为(Bandura,1997),人们完成了一项他认为是较为困难的任务时,其自定效能水平就会提高。

还有理论认为:体育锻炼可作为一种“缓冲器”,它可以降低个体由于应激生活事件所带来的紧张水平[6]。

3.1.2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的生理学机制

运动时机体内单胺类物质的变化可能是运动改善心理健康的生理机制。研究表明,运动可以加强脑内单胺类神经突触的传递。脑内第一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血清基可以影响机体的觉醒和注意力,同时也与抑郁和睡眠失调有关。

内啡肽假说也是一个用来说明身体运动影响心理健康的流行假说。内啡肽引起的欣快感可降低抑郁、焦虑、困惑以及其他消极情绪的程度。人体在进行长时间运动时(60分钟以上),体内内啡肽能保持较高水平。

心血管功能假说认为心境状态的改善与心血管功能的提高相关。元分析研究发现,长期锻炼的初始心理效应产生于前几周,那时,锻炼者还没有体验到明显的心血管功能的提高[7]。另有人研究了不同的运动强度对246名临床抑郁病人抑郁情绪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于降低抑郁症状,运动活动本身比运动引起的心血管功能的提高改善抑郁症状更加重要[8]。

该理论认为体育锻炼引起体温升高,可使人处于短期安静的状态,脑干温度的变化可导致肌梭活动和大脑皮层电活动的减少,由此而引起放松状态[9]。

该理论认为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可引起肾上腺活动的加强,从而增加类脂醇可缓解应激反应,进一步增加个体对应激的适应能力[9]。

还有一种理论认为加强体育锻炼,可引起情绪改善。加快去甲肾上腺素、S-羟色胺和多巴胺的神经传递[9]。

3.2 运动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运动处方

运动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运动处方研究文献还很少,1998~2007十年间总共21篇,另外有7篇是对青少年身心综合干预的研究,而对青少年一般人群其它方面的运动处方研究主要是些基础理论和教学方面,1998~2007十年间对青少年一般人群的运动处方研究总共有文献69篇,单从研究数量上说明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如表1所示。

为便与研究,将所收集到的运动处方文献分为对身体方面、心理方面和身心综合三个方面的研究,三个方面的文献研究数量比较如图1所示。每制定一项运动处方,它必然对身体和心理同时产生影响,因此,随着研究的深入,身心综合方面的研究必然增多。

下面就国内关于运动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运动处方研究的内容展开详细综述分析。

3.2.1运动种类

许多研究证明,有氧锻炼有助于情绪状态改善。但直接考察是有氧锻炼而不是其它类型的锻炼引起情绪效益的研究目前还很少[10]。而高年级的儿童为参与球类、健身操类和武术类健身运动处方锻炼比参与跑类与游戏类健身运动处方锻炼好,另外低年级的儿童参与不同健身运动处方锻炼后在心理感觉上没有性别差异,高年级有性别差异,有氧锻炼健身处方能矫正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良好心理状态,促进他们身心健康[11]。

国外资料显示[12],个体的重复性与有节律的有氧练习身体活动,运动参加者通常将注意力集中在孤芳自赏和脑力的恢复上,而这种注意力的集中对心境的调节具有积极的意义,有利于锻炼者情绪的健康,还有研究进一步显示,有氧运动中有规律的腹式呼吸才是造成主观幸福的真正原因。但Rejeski对这一模式在锻炼的心理效益领域的应用提出了质疑[13]。焦虑症应该选择那些自己喜爱的,熟悉的,有能力完成并可改善人际关系的运动项目,如篮球、排球、游戏、爬山、旅游、坚持练习太极拳,运动后要做充足的放松活动,让身体得到充分的放松,脑力劳动者可多选用有氧运动进行锻炼[14]。滑梯爬上及滑下平衡木站立与走动木马旋转、跳蹦蹦床、袋鼠跳、单杠技巧,和球类运动处方对感觉统合失调器愈合有着积极的影响[15]。

在研究运动和智力潜能的开发上[16],通过对儿童左侧肢体运动技能的强化训练,对儿童运动技能和智力开发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对中考前学生,运动处方中运动项目以有氧运动为主,辅以少量力量类练习,这样可使学生积极性应对水平提高,消极性应对水平降低;并且女生比男生明显。

3.2.2运动强度

虽然锻炼的强度仍然存在争议,但研究者似乎一致认为中等强度的锻炼有助于增进心理健康[12]。国内对中小学心理方面研究的运动强度一般控制在心率120~150的范围内(基本部分)然而另一些研究者发现,大强度(如80%最大吸氧量)锻炼可以降低焦虑[10]。关于小强度锻炼与情绪状态的改善的研究很少。有研究者提出[10],对不同锻炼强度的偏爱也会影响锻炼强度与心境变化的关系。当锻炼者回答锻炼后的感觉如何时,可能会出现偏爱的锻炼强度与实际锻炼强度的交互作用。

3.2.3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

目前换不清楚是否存在一个最佳持续时间范围,超出这个时间范围不会出现心理效应,李桂华在对焦虑症的运动处方研究时提出[16],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每次运动的时间至少要20~30min,小强度的体育锻炼则至少要60~90min。也有人采用每次锻炼为50分钟,每周8次,每天上、下午各一次游泳来研究运动处方对小学生体质与健康影响[18],结果对心理健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在某一强度下如果时间活动时间过长,就有可能造成疲劳、厌倦,不仅不利于增加情绪效益,而且可能对情绪造成损害,有研究表明,持续运动的时间过长则不会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12]。为了获得良好的心理效应,在制定运动处方时应考虑到这一点,每周安排3~5次锻炼,要想获得心理效益,一个似乎更稳妥的办法是:至少锻炼20 min[10]。关于运动频率目前差异较大。有人研究认为,锻炼者每月锻炼1次就可以产生一定的心理效应,但也有人要求被试者每周锻炼3~5次。然而大多数研究认为,每周锻炼2~4次可以降低抑郁水平,这也基本符合生理学运动处方的要求[14]。

4 小结

目前关于运动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生理与心理相互影响的机制仍不清楚,虽然大量研究从运动项目特点、人群等方面作出了尝试性分析和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但到底哪种因素真正发挥了作用,是学界一直争论的问题;运动对心理形成良好心理效应的适宜强度和最适运动时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由上我们可以看出,关于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运动处方研究还较少,有许多的问题都亟待我们研究工作者去解决。

参考文献:

1.刘镇江,陈娟.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机制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9:28-29

2.倪刚.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与理解.科教文汇.2008.08.46-46

3. Petruzzello S J. Am eta-analysis on the anxiety reducing effects of acute and chronic exercise: Outcomes and mechanisms[ J]. Sports Medicine,1991, (14):8-10.

4.LaFontaine,T.P.,DiLorenzo,T.M.,French,P.A.,Stucky-Ropp,R.C.,Bargman,E.p.,&McDonald,D.G.Aerobic exercise and mood A brief review,1985-1990. Sports Medicine,1992, 13(3): 160-170.

5.张力为,毛志雄.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综述)[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5,15(4):45-470

6.Fawcett, J., Mass., J.W., & Dekirmejiar, H. Depressjon and MHPG excretion.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1972,26:246-251.

7.Thoren P F, loras J S, Hoffmann P, etal Endorphins and exercise: 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and clinicalim plications [J].Med SciSportsExerc,1990,22(4):417-428

8.钱晓林.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J].体育科研, 2001, 22(3):56.

9.Petruqqello , S.J., Landers, D.M., Hat field, B.D., Rubitz, R.A.,& Salazar, W. A meta-analysis on the anxiety reducing effects of acute and chronic exercise. SportsMedicine,1991,11(3):143-182.

10.晏宁,毛荣建等.身体活动与身体锻炼的情绪效应[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1):30-32

11.吕晓昌.健身运动处方锻炼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5):56-59

12.邓荣华,颜军等.运动增进心理健康的机制及运动处方[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0(3):107-110

13.付舒,毛志雄.身体锻炼与生活满意感关系研究进展[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7,26(5):615-619

14.李桂华.焦虑症的运动处方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5):68-69

15.张胜彪.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及运动疗法[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7(2):87-89

16.吴秋林.儿童运动和智力潜能的开发[J].体育学刊.2005,12(6):109-111

17.李继刚.负面身心压力及疏解压力的运动处方[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11):692-693

推荐访问: 处方 心理健康 青少年学生 机制 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