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论生物科学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时间:2022-04-09 09:34:30  浏览次数:

摘要:

大学期间,每一个学生都将面临一系列的人生重大课题,如思想道德修养、个性心理品质、智力潜力开发、专业知识储备、交友恋爱、择业就职等等。这些人生课题通常与大学生平时的学习、社交、友谊、爱情以及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交织在一起,使大学生活充满矛盾和冲突。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这些问题常常会给学生带来不适感、压抑感,甚至焦虑感,使神经经常处于紧张状态。用生物科学和心理学的方法,使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常化,从而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就显得更加重要。

关键词:生物科学;心理健康;积极作用

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困惑

研究和调查发现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社会对他们要求高、家长对他们的期望值大、个人成材欲望也很强烈。但由于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经验,心理比较脆弱,适应能力比较差,情绪不够稳定,大学生又是心理障碍高发易发的群体。[1]他们各项心理障碍易发的指标都比较高,而且差异显著。

有些高校的个别大学生因为学习压力等因素,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但又不愿意接受心理咨询的治疗,最后导致精神障碍并退学。现在的大学生普遍比较敏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上大学后,在激烈的学业竞争等压力下,他们在心理上可能会产生失衡现象,继而出现挫折感。

1.角色转换的适应障碍。大学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适应的过程,每年刚入学的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科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大学生心理失衡期”。[2]导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现实中的大学与他们心目中的大学不一致,由此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产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调;另外,新生作为大学中普通的一员,与其以前在中学里作为佼佼者的感觉大不一样,这也是导致心理问题的诱因之一。

2.人与人之间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目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对其教育不当造成了一些负面效果,如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由于从小缺乏集体环境而导致缺乏集体感和合作精神;家长的过分溺爱使独生子女上大学之后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大学生由于交际困难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同时因无倾诉对象,有问题的学生心理压力会加重,容易导致心理疾病。

3.学习与生活的压力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当一部分来自学非所爱,这使他们长期处于冲突与痛苦之中。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不当,精神长期过度紧张也会带来压力。另外还有参加各类证书考试及考研所带来的应试压力等等。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生活的压力主要是来自学生不善于独立生活、不善于为人处世,以及生活贫困。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20 %是贫困生,其中5%—7%是特困生。他们有些人虚荣心太强,经受不起贫困带来的精神压力。

4.内心情感困惑和危机。当前,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首先是性困惑问题,大学生在性意识与自我道德规范的冲突中产生心理压抑。其次是大学生因恋爱所产生的情感危机,这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恋爱失败往往导致大学生心理变异,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极端,甚至造成悲剧。

5.个体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也会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比如不当的家教方式、单亲家庭环境等。埃利克森指出,如果个体没有得到父母的细心关怀,而被忽视、抛弃,受到敌视,他们长大后就不信任别人,不信任周围环境,尤其是不信任自己的能力,感受到持续不断的焦虑并产生神经官能症的精神防御症状,他们将用这种方法去应付他们所看到的世界。再如学校环境的负面影响、消费上的消费攀比、对贫困生的歧视、学习节奏过于紧张等等也会诱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3]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承受力的结构与要素

压力和挫折是人生的伴侣。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应付压力和挫折的心理准备。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一般都比较顷利,挫折体验较少,心理比较脆弱,所以一些学生耐挫折力不强,一遇到刺激和打击,就很容易造成心理苦恼,感到无法接受。“压力”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936年由加拿大著名内分泌专家汉斯•薛利博士提出的,他因此被称为“压力之父”。汉斯认为,压力是表现出某种特殊症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由生理系统中因对刺激的反应所引发的非特定性变化所组成的。心理学家对压力感兴趣约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之间。当时美国少数大学专门设有压力课程。近年来关于压力的研究和压力处理在心理学界颇为流行。

生理学的角度说,人体受到内外环境因子的刺激都会产生反应,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一种适应性。但是如果反应是消极的,那这种反应就会变成所谓的压力,因此说压力是由刺激引起的。不仅有害的刺激会引起压力,就是受欢迎的,令人愉悦的刺激也会带来压力。人们面临压力时会产生一系列心理、生理的反应,这些反应在一定程度上是机体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它能唤起和发挥机体的潜能,增强抵御和抗病能力。大学生活中有压力是正常的,适度的压力有助于大学生适应环境,变压力为动力,提高能力。但是如果反应过于强烈或持久,超过了机体自身的控制能力,就可能引起心理、生理问题。[4]

挫折是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了在大脑功能范围内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在致使动机不能实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神经紧张状态或情绪反应。挫折既包含挫折情境,也包括挫折感受。挫折情境与挫折感受是有联系的,一般来说,挫折情境越严重,所引起的挫折感受也就越明显。但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不是简单的刺激引起反应的关系,而是通过中介变量起作用。中介变量的核心要素是人的认知方式和挫折承受力。真正引起适应困难的不是那些挫折、冲突本身,而是当事者的大脑对于它们的看法,以及用来应付的办法。这与个体固有的心理承受力有关。

挫折承受力又称耐受力、容忍力等,指个体对挫折可忍耐、接受程度的大小,即个体对挫折的抵抗能力。在生活中,挫折的出现难以避免,面对同样的挫折情境,有的人反应轻微,持续时间短;有的人反应强烈,持续时间长。这与个人的挫折有关,挫折是指引起挫折感的最小刺激量。挫折的高低与挫折承受力成正比,承受力强的人挫折必然高,常表现为挫折反应小,消极影响少,不气馁不动摇。承受力差的人挫折必然低,常表现为挫折反应大,情绪低落。心理饱和是指心理承受力已到不能再承受的程度。心理饱和多为负面效应。如学生开始做作业时,速度快,答案正确,但做到后来,速度慢了,还常出差错,同时出现厌烦情绪;上班族做同样工作,久而久之,可能出现“干腻了”的心理饱和现象。心理饱和负面能量很大,许多不良事件就是由它而起。对于心理饱和这种“不安定因素”,我们应有心理准备和预防措施,应采取各种有效方法让它远离生活。

虽然挫折承受力是个体对挫折经常性的、总体的表现特征,但并非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表现为相同的承受力,对于同样的挫折,不同的个体可能有不同的评价并进而产生不同的态度。把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视为正常的人,所产生的反应可能是平静的,而认为“不该”的人可能引起难受、焦虑、自责。因此,不同的个体对于同一质和量所引起的挫折反应的质和量可能会有不同。挫折承受力的大小与下列因素有关:1.思想基础;2.个性特征;3.生活经历;4.挫折准备;5.期望水平;6.挫折判断;7.防御机制;8.生理因素。

三、从生理学联系到心理学的角度增强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方法

从生物学联系到心理学,适应是指人在碰到压力和挫折情境时,对引起压力和挫折的种种因素采取有效策略,改变主观态度或客观条件,以达到心理平衡的行为反应。所有这些都是在大脑的支配下完成的。常见的方式有:

1.培养合理化意识。合理化意识是一般人运用最多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当目标无法达到或行为不合社会规范时,给自己杜撰一些有利的理由来接受。虽然这些理由往往不是主要的原因或者是不客观的、不正确的甚至是不合逻辑的,但本人却以这些理由来说服、安慰自己,以减轻心理痛苦。

2.培养补偿意识。补偿意识指个人所追求的目标、理想受到挫折,或由于本身的某种缺陷而达不到既定目标时,改变活动方式,以其他可能成功的活动来代替,从而弥补或减轻心理上的不适感。如某学生学习成绩平平,但体育成绩很好,于是拼命发展自己的特长。有些学生厌烦学习,因此,在课余时间里利用各种方式和机会参加各类活动,以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建立多方面的联系,以得到社团或群体的认同。

3.使情感得以升华。人原有的行为或欲望如果直接表现出来,可能会产生不良后果,或不为自己的理智和社会所接受。如果将这些不易直接表现出来的行为或欲望转化为建设性的活动,将低层次的需要和行为上升到高层次的需要和行为,这一过程便是升华。这是一种增强心理承受力的积极的形式,一方面转移、实现了原有的情感,达到了内心的平衡,另一方面又创造了价值。

4.要合理宣泄。当个体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如果不及时排解将使心理健康受到影响,这时就需要把心理压力释放一点。宣泄主要指将多余的激烈的情绪能量释放出来。大学生应把个人的忧愁、烦恼与不平随时倾诉出来。当苦恼时,找自己所信任的、谈得来的、同时头脑也较冷静的知心朋友倾心交谈,将心中的忧闷及时发泄出来,以免积压成疾,即使是大哭一场也未尝不可。

总而言之,一个人的心理承受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身体和心理健康质量的好坏。一般来说,一个人的心理承受力越大,生理机能越高,他的心理素质就越好,心理健康状况也就越佳。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大学生是21世纪的人才,所谓人才者,首先是适应竞争机制的,这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不但要掌握扎实的科学知识,同时要注重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把心理健康放在一个重要位置。从而为社会发展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身体和心理都健康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姚莉莉.“把脉”大学生心理健康[N].海南日报, 2004-04-07.

[2]赵亮.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和教育对策[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05).

[3]戴兴玉,汪洪梅,宫勋,白晓薇.谈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04,(05).

[4]廖桂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05).

[责任编辑:杜红艳]

收稿日期:2012-01-17

作者简介:方正玉(1989-),男,黑龙江巴彦人,大庆师范学院学生,研究方向:生物科学。

推荐访问: 心理健康 积极作用 高校学生 生物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