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大学校园雕塑的价值与设计探究

时间:2022-03-13 09:48:39  浏览次数:

摘 要:本文主要讨论大学校园雕塑,从价值和设计两方面进行分析,探究其应该被认知的存在意义和遵循的设计原则,倡导原创,鼓励雕塑家以人文精神和审美需求为出发点,结合校园特色文化进行设计,创作出独一无二、画龙点睛的大美雕塑。

关键词:大学校园;雕塑;设计;精神

一、大学校园雕塑的存在价值

所谓“校园雕塑”,顾名思义,就是为特定的院校设计制作的雕塑作品,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装饰、丰富和美化校园环境的同时,也体现出一所院校的文化状态。现代大学中,美丽的校园风光不可或缺地点缀着雕塑,可能是历史文化名人,可能是师生群雕,也可能是抽象雕塑,它们随着时间的流逝积淀着大学的精神与灵魂,彰显着大学的文脉与个性,从深层次上提升着大学的形象与品味,成为无言的、凝固的、潜移默化的校园艺术载体,甚至是大学的地标,春风细雨般地滋润着师生们的心田。

大学,最珍贵的是大学精神,但其如何被物化出來被人感同身受却是个难题,校园雕塑以其优美大方的外在和深刻低调的内涵成为最佳选择,使学生不仅掌握一定群体的环境知觉,同时还能从雕塑作品中领悟校园文化与众不同的人文思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许多时候,一件好的雕塑作品能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校园环境中形成视觉焦点,造就愉悦空间,树立大学形象。如北京大学校园里的蔡元培雕塑、清华园里的朱自清雕塑、华南师范大学的孔子雕塑等,都是成功而经典的例子,它们以潜移默化、反复渗透的方式地传播着美学信息,不断影响着师生们对于审美、情感和内心深处的思考,生发出满满的人文关怀和艺术内涵,实现“艺以载道”的宗旨。

因此,校园雕塑与建筑一样,沉淀着历史、传统、文化和审美的价值,在校园里绝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庸品,而是具有美化校园、提升品味、反映历史、传播文化、彰显特色等功能的必须品。

二、大学校园雕塑的设计原则与实例分析

目前,大学校园雕塑的艺术品位和技术意匠良莠不齐,出现主题雷同、缺乏创意、内涵浅显、文化缺失、主题与环境不符等问题,因而,并不是所有大学雕塑都是校园文化与精神的良好象征,它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选好雕塑主题,彰显大学精神与校园特色

大学校园雕塑重在彰显精神,传达思想,因而主题的选择至关重要。中国雕塑院院长、国际著名雕塑家吴为山曾说:“什么是雕塑?雕的过程是一个减的过程,是做减法,从外向里慢减,减去那些不应该存在的东西;塑的过程就是加法,不断从里面向外面加,是一种加法,加上属于精神本体的东西。所以雕塑是加法、减法的一个组合。加加减减、减减加加,到最后只留下精神与灵魂。”事实上,大学的精神,是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被一代代先贤们撑托起来的,它以一种内隐的方式,化作大学的办学理念、文化传统、人文精神、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渗透其中的校训、校风和学风等,是大学精神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倘若科技学院就用类似于原子结构的一个或几个球体、医学院就用医生护士的形象、师范院校就用孔子或师生雕像为雕塑,那实在是过于粗陋了的,容易雷同而缺乏内涵。因此,大学校园雕塑设计,务必要找到雕塑与大学精神的契合点,即雕塑主题,使其成为大学精神的代名词,切勿贪多求全,时尚跟风,盲目雕造。

例如北京大学,其校园精神是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的“精神自由,兼容并包”,在校园里为其塑像,显得理所应当且不可或缺;无独有偶,在广州中山大学,孙中山铜像屹立于大片草坪之上,其民主、开拓、革新的人格魅力,与他倡导的“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共同成为中山大学的精神,为中山大学人所继承与发扬。由此可见,为大学做出特殊贡献的历史文化名人,就是该校重要的雕塑主题之一。

此外,大学校园雕塑的主题选择,也离不开校园文化特色。如笔者所在的广东肇庆学院,因享誉千年的“四大名砚”之首“端砚”产于此,便以“纸墨笔砚”为校园文化主体元素,校园称为“砚园”,校内有翰墨池、文笔峰、砚园风采砚等人文景观,因此,笔者在做雕塑设计时,也特地考虑了“砚”特色,为它量身订造了一尊“东坡颂砚”雕塑,以历史人物结合校园文化特色来设计。

如上所述,一所大学即便历史再悠久,建筑再壮观,没有画龙点睛、恰到好处的校园雕塑也是不完整的,因为它无视了雕塑作为精神载体的有效表达和宣传作用,舍弃了可以反映大学审美志趣、文化意识和深厚历史的优良载体。而一所好的大学原本要给予学生的,就不仅仅是课堂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对于心智与美的启迪。试想,当莘莘学子置身校园,感念历史文化先贤,无形中受其精神感染,仿佛有人在用心语跟他们对话,激励他们前进,那定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二)合理设计雕塑形式,原创至上

大学校园雕塑选定主题之后,就要考虑合理的呈现形式了,既要体量合适,又要具有高度的形式美,以达到美观、深刻、怡情的雕塑效果。英国艺术理论家克莱夫·贝尔在美学上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即认为艺术作品的基本性质就在于它是“有意味的形式”,雕塑也不例外。因此,如何让作品显得“有意味”,形式美是关键,值得考究。

例如华南师范大学的孔子群雕,为什么不是孔子一个人的立像,而是孔子与颜回、子路两位弟子的群像呢?这本身就是一种独到而贴切的设计。因为活跃在大学校园里的主要是老师和学生,尽管雕塑的本意不是为了让师生们每天去顶礼膜拜孔子,而是借助他给弟子“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景,来传达师生共同切磋学术的友好关系,表现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严谨治学不耻下问、因材施教的教学精神,从而提炼出华南师范大学尊师重教、“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师范内涵。这样解读之后,我们便会发现:雕塑是凝固的艺术,虽为默然,却对我们的思想、行为、举止有着举足重轻的意义。

当然,大学校园雕塑的设计,在形式上除了确定大小尺寸、单体或组合、材质以外,还需特别注重原创。因为大学原本就是知识创新之地,假若“天下雕塑一般抄”,那么雕塑也就失去了其独特性和存在价值。因而,每个大学都应扎根自身精神,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校园文化,从零开始,创作独一无二的原创雕塑,这才是雕塑设计与创作的正道。当然这非常考验雕塑家的设计能力,造型生动而富有美感的作品,饱含了雕塑家对美的深刻认识和理解,也是雕塑家审美情感和品位的体现,需要经过反复推敲与琢磨才能完成。

概而言之,大学校园雕塑以人为本,因地制宜,以不同于绘画艺术的风雨无阻,成为校园环境里可观、可赏、可触的艺术品,与师生们保持着亲近的距离,谁不愿意在精心设计而充满文化气息的大学雕塑群中徜徉,感受那无言又无尽的立体之美呢?

(三)优化雕塑摆放位置,匹配周边环境

大学校园雕塑是物化了的大学精神,其摆放位置非常关键,不可随意。校园之大,一件雕塑的摆放位置,代表大学对作品所代表的文化精神内涵的重视程度,甚至是因为某个位置的环境需要,才特别创作某个雕塑。也就是说,很多雕塑在创作之前就已经考虑好摆放位置,以便确定雕塑的形式、体量、色彩和材质。

二十世纪英国著名雕塑家亨利·摩尔,就对作品与环境的关系极为看重:“这种人物与风景的融合,就是我在雕塑中竭力要做的东西。这是隐喻人与大地、山以及风景的联系。就像在诗歌里,你可以说,群山好像公羊似地跳跃。雕塑本身就是像诗一样的隐喻。”事实上,亨利·摩尔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为特定的环境而量身订造的,作品与环境极其和谐,他为自己的庄园而设计的雕塑与为博物馆或某一大楼而准备的雕塑截然不同,如:《王与后》(1953年),青铜雕像,高161.3厘米,放置于苏格兰旷野的高地上;而代表作《斜倚的人》 (1956年),为白色大理石雕塑,长512厘米,宽240厘米,则陈列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前的广阔草坪上,设计时充分考虑了楼宇的结构和周边建筑环境,成为“斜倚的人”系列中最成功的一件,也是受众口碑极佳的一件。

大学校园雕塑亦是如此,其摆放位置与周边环境匹配与否,直接影响创作本身。它们有时屹立于校道正中,有时隐蔽于树荫之下,有时高高地立于底座,有时低低地平铺于地,或者数量多时干脆形成雕塑园,如清华美院雕塑园,但无论如何,都不能违背“雕塑与环境相匹配”的原则,两者务必相得益彰。

三、结语

随着全国美育工作的积极推进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倡导,大学校园雕塑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人们对它的关注度也日益提高,其价值就在于大学精神的沉淀与传承,不仅体现在学术的纵深发展上,更在于大学精神的延伸与发扬,而大学校园雕塑以其纪念性、象征性、激励性、装饰性等特点,物化思想与文化,展现人类智慧与对真善美的追求,帮助大学生们提高审美能力,塑造高尚人格。

参考文献:

[1]谢维和.水木清华国际校园雕塑大展作品集[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3.

[2]学院派-装饰雕塑全国八大美术学院设计专业教学系列[M].北京:中华文艺音像联合出版社,2005.

[3]屠美如,尚莲霞,尹航.雕塑与建筑欣赏[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徐江,邓河.环艺雕塑设计与制作[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5]樊哲.巴黎的雕塑艺术[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

[6]许正龙.时空铭——雕塑艺文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7][美]罗莎琳·克劳斯(Rosalind E. Krauss)現代雕塑的变迁[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

曾光,2010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雕塑方向),现为肇庆学院美术学院讲师。

推荐访问: 探究 大学校园 雕塑 价值 设计
[大学校园雕塑的价值与设计探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