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对俄战略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

时间:2022-03-06 08:38:50  浏览次数:

为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按照《教育部关于推进试点学院改革的指导意见》(教高[2012]11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和《关于推进试点学院改革有关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2]203号)文件要求,黑龙江大学结合自身实际,在认真组织学习和深入研究探讨的基础上,全面总结试点学院前期改革建设的主要工作,并就2013年中俄学院落实《指导意见》的主要任务、改革举措以及预期工作成效等形成工作方案,现将相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中俄学院试点改革的实践和成果

黑龙江大学按照教育部要求,经黑龙江省教育厅批准,于2011年5月建立了中俄学院。这是我国高校中成立的第一个全面引进俄罗斯优质教育资源的学院,目标是联合培养既精通俄语、熟知俄罗斯国情,又具备专业知识、综合能力的对俄战略性拔尖创新人才。自2011年10月入选国家试点学院以来,中俄学院严格按照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要求,在全面实施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在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服务国家对俄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作出了应有贡献,主要做法和成果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以实行自主招生为契机,探索建立多元化学生选拔机制

中俄学院针对当前招考方式单一,特别是对俄优秀生源匮乏、选拔困难的问题,以获得国家自主招生权为契机,以现有高考制度为基础,在深入调研的前提下,在黑龙江省省内建立了特色突出的20余所高中生源基点校,这些学校负责按照中俄学院设置的专业推荐优质生源。我们在学生高考结束后不再安排笔试,而通过专业和外语学习能力面试,选拔具有较强语言能力和专业优长、有志从事对俄事业的优秀学生进入中俄学院学习。

(二)以“专业+俄语”为培养定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中俄学院针对我国对俄高级专门人才匮乏这一制约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深入发展的瓶颈问题,面向国家战略急需,设置了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和法学专业,与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签署了联合培养协议,采取中俄双方师资共享、课程共享、教材共享的合作模式,构建了“专业+俄语”的融合式课程体系,实施本硕博有机统一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制定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中俄学院设置的专业是面向国家对俄战略任务急需,在综合考量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最具实力的学科专业、结合黑龙江大学专业优势的结果,经过两校专家多次协商、对接,按照“专业+俄语”的模式,中俄学院制定了全新的各专业本科和硕士人才培养方案。此方案高度关注专业课程和俄语课程教学安排的均衡分配问题。采用分阶段教学方式实施计划(包括强化俄语阶段、专业基础课双语教学阶段、俄方教授专业课讲授阶段和全程俄语不断线结合阶段),中俄双方教师共同授课,其中俄方教师讲授的专业课占专业课总量的70%,确保学生在有限的学制内高效优质地完成俄语和专业课程学习。

2.加强中俄联合研究生学院建设

为构建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与俄方合作高校达成协议,中俄联合研究生学院采用一次入学考试获得中俄两方学籍、一个学生配备中俄双导师、一个培养方案由中俄共同制定、一方所修学分中俄互认、一次答辩获得中俄两国学位的联合培养方式。目前,中俄联合研究生学院化学、生物学专业研究生已完成导师选配过程,进入联合培养阶段。

3.强化多元化社会实践和实习

为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国际化视野,中俄学院已与中国最大的通信设备上市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俄罗斯办事处、国内最大的对俄购物商务平台赛格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等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企事业单位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为学生搭建社会实践平台,提供实习实训和获得奖学金资助等机会,为学生参与中外社会实践和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4.创新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

中俄学院大胆尝试,从建立之初即实行小班制教学,语言班班额为18~20人,专业班班额为30人左右;课堂上采取讨论式、参与式、体验式教学方法,在总学时中加入适量课堂讨论,注重培养及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行每周六天授课制和晚自习答疑制,保证“课内精、课外强”的完整培养过程;每个班级配备学业导师和专业课助教;教师实行集体备课制,每周按年级开展集体备课。实行多元化考核体系,低年级实行月考,月考成绩按比例计入期末总成绩,采取灵活递进式进行综合测评;制定并出台了《中俄学院转专业制度》,实施动态选拔和分流机制,目前2011级和2012级共有7名不适合中俄学院学习的学生按规定分别转入校内其他学院,同时有10名学生在学院内部进行了调转。

5.全面整合对俄人才培养资源

针对对俄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全面加强教材和教学条件建设。在引进俄罗斯联邦教育部规划教材的同时,中俄双方院校教师合作编写专业教材;为保障俄罗斯教师来华授课的实效性,建立中俄远程教育网站,提供教师授课录像、课后习题链接、师生互动平台等,帮助学生充分利用中外教育资源;将教学和科研合作有效结合,建立了中俄联合催化实验室、中俄联合光纤技术实验室。

(三)以德育为先为根本任务,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模式

中俄学院针对当前“重教书、轻育人”的问题,按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要求,大力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模式,培养具有国际化意识和竞争力、具有爱国情怀、自强不息、立志服务于国家对俄战略的德才兼备人才。

1.构建学业导师新模式

在加强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实行辅导员和学业导师的“双轨制”教育和管理模式,坚持学业导师定期班会、随机谈心制度。建立学业导师工作领导小组和学业导师工作考评制度,邀请校内外思政教育专家为辅导员和学业导师作专题培训,注重发挥教师对学生思想的重要影响作用,着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理想信念,胸怀天下、放眼世界的宽广视野和无私奉献、献身使命的品德情操。

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中俄学院率先与全国闻名的英雄连队苏宁团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带领学生走进苏宁团,采用进驻地、住营房、受锻炼、长才干的创新实践式军训,有力增强了军训的国防教育、品德教育、意志教育的效果;邀请了我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前大使李凤林和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俄罗斯代表处总裁丁灏敏担任学院名誉院长,邀请校内外专家、模范为学生做报告,开讲座,不断提高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建立学生自治委员会

为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在学院内建立学生自治委员会和各类社团,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全面发展,营造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氛围。学院志愿者服务队在“温馨家园”建立了“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地”,定期开展公益活动;在全校组织的“爱心包裹”捐赠活动中,全院300余名学生的捐赠数额居全校之首,充分体现了中俄学子的奉献精神和爱心关怀;学院积极举办各种侧重于外语、专业学习和素质培养相结合的课外活动,先后组织开展了“我的学院我宣传”征文比赛、趣味运动会、俄语书法比赛和朗读比赛等活动,学院还指导学生参加校级和省级数学建模比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4.建立健全综合考评体系

中俄学院制定了《中俄学院奖学金制度》,设立了入学奖学金、综合奖学金、学习进步奖学金和科技奖学金等。在对学生专业学习进行评定的同时,建立综合测评机制,在出国选拔和保送研究生等环节中结合综合测评确定选拔标准。

5.建立学业预警机制和心理健康咨询机制

学院通过学风、考风建设,建立四级学业预警机制,学院辅导员、学业导师与家长和学生之间建立畅通无阻的沟通机制,并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心理与行为训练、在线咨询、开办相关讲座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解决在学业压力较大情况下的身心问题,保证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6.加强学院文化建设

中俄学院围绕自身发展定位设计制作了院徽、院旗,学生自主设计制作了院服,引导每个班级自主设计班级环境和文化标识,充分体现班级和专业的个性化,创造了试点学院发展的良好文化氛围。

(四)以实行聘任制为重点,形成灵活多样的聘用机制

中俄学院以打破大学教师“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重科研轻教学”的管理困境为重点,以提升对俄拔尖创新人才师资水平为核心,以引进俄罗斯优质师资为特色,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改革学院用人制度和薪酬制度,完善教师培养、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教书育人,为提升学院办学质量提供强力支撑。

1.全员聘任,以岗定薪,引导教师潜心教学

根据教学需求、未来发展规划等科学设置各级各类岗位,按岗聘任。学院制定了《中方教师聘任办法》和《俄方教师聘任办法》,采取专职兼职聘任、长期短期结合的灵活聘任方式,以岗位薪金为基础,实行课程包干制、课时费制等多种分配方式,引导中外教师潜心教学科研。

2.面向世界,公开招聘,选用国际化高水平人才

学院坚持严格的选拔程序,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了各专业首席教授、专业负责人、主讲教授等高层次人才,聘请了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及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多名教授和研究员为中俄学院讲座教授或研究生联合指导教师;先后通过教授委员会推荐聘任了院长、副院长,通过学院直属支部选举产生了书记、副书记。

3.明确责任,绩效考核,发挥教师与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根据岗位类别、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及工作要求等因素,确定各级各类岗位职责,按岗位职责进行绩效考核。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重要内容。管理人员实行职员制。

4.强化培训,加强交流,打造一支过硬的本土教师队伍

采用青年教师进修培训制、助教助研助管制,每学期对青年教师进行3~5次集中培训和讲座,举办教学观摩和公开课;研究生培养阶段的双导师制使青年教师在配合俄方教师授课、合作科研以及学生管理过程中有意识地向俄罗斯专家学习,取长补短,提高专业能力和科研水平。

(五)以完善学院内部治理结构为目标,建立全新管理体制

中俄学院以扩大学院的办学自主权为重点,遵循教育规律,突破体制束缚,建立教学、科研、管理三位一体的现代学院内部治理结构,为培养对俄战略性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根本保障,为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参考。

1.强化组织机构建设,落实学院办学自主权

在学校层面成立试点学院建设发展改革委员会,统筹规划学院发展;在学院内部成立教授委员会和院务委员会,明确教学、科研等学术职责与行政管理职责之间的关系,实施教授治学、民主治院。落实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与监督,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成立学院法律顾问委员会,依法遵章办院。

2.强化制度建设,深化学院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中俄学院从制度建设入手,先后制定并出台了学院章程,教授委员会、院务委员会和法律顾问委员会工作条例等三十余个制度规范,同时还制定了财务管理、固定资产、教职人员公开招聘和考核等自主管理制度。

3.实施“四权下放”,实施学院保障机制改革

学校将人权、财权、物权和事权等“四权”下放到试点学院,每年从整体预算中独立安排中俄学院专项建设经费,在人、财、物上全力支持试点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全面保障对俄战略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二、中俄学院未来规划和目标

中俄学院建立以来只有两年多的时间,改革和人才培养任务艰巨,学院的未来规划和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加大多元选拔力度

针对当前对俄生源匮乏的问题,进一步建立在统一高考基础上的综合评价录取模式,以获得试点学院本硕连读招生资格为重点,提高录取分数线,同时扩大黑龙江省外生源的招生数量,提升中俄学院生源质量。

(二)加大中俄学院赴俄留学生派出力度和数量

按照择优选拔原则,采取多种派出方式实现年级专业整建制或半建制派出,深化与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的合作办学,突破两国学位制度不衔接的瓶颈,探索授予联合学位与双学位的联合办学模式。

(三)强化实践教学,加强社会实践

力争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等我国高端科研院所和大型在俄行业企业合作,建设实习实践基地,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针对国家战略急需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联合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实现全体学生赴俄实习实训,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中俄学院人才培养的适应性、针对性。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

针对当前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问题,培养和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秀教师和研究团队。加大以俄罗斯院士为代表的俄方专家的引进力度,提高聘用岗位要求,加大青年骨干教师赴俄深造培训力度,力争经过1~2个循环培训合作后,培养出一批本领域双语双师型的本土对俄教师队伍。

(五)完善民主管理体制

认真执行中俄学院章程、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教授委员会制度、院务委员会制度,实行教授治学、民主治院,继续扩大教授教师在学院建设、教学运行、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参与权和审议权,形成学院民主管理的有效机制,建立健全学院教学、人事、资产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形成一整套中俄学院自我发展、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机制,进一步完善学院内部治理结构。

三、中俄学院试点改革存在的不足

第一,中俄学院优质生源数量不足。

第二,我国对俄专家型人才匮乏,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培养渠道有待打通。

第三,与俄方联合培养的机制有待完善。

总之,作为国家试点学院,中俄学院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要求,遵照国家和我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按照《指导意见》,发挥对俄办学优势,积极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增强办学活力,创新理念,锐意进取,扎实推进,大力培养对俄战略性拔尖创新人才,为推动国家对俄战略的实施和黑龙江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编辑 许方舟

推荐访问: 拔尖 战略性 人才培养 探索 创新
[对俄战略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