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以ACM/ICPC竞赛为载体,探索课程体系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时间:2022-03-20 10:14:13  浏览次数:

摘要:以ACM/ICPC竞赛活动为有效载体,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将ACM/ICPC竞赛与c语言和数据结构课程体系建设有机结合、建立健全ACM/ICPC竞赛的科学运行机制、切实加强学生训练基地建设,积极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ACM/ICPC;载体;课程体系;运行机制;模式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大学毕业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形势下,如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及深造的能力,使之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将ACM竞赛与高校许多专业的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密切结合,有助于推动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是一种能够提高学习主动性、拓宽知识面、并提升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之一。电子科技大学以ACM竞赛为载体,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ACM/ICPC竞赛及开展情况

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CM/ICPC或ICPC)是由美国计算机协会(ACM)主办的一项旨在展示大学生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和在压力下编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年度竞赛。ACM/ICPC的历史可上溯到1970年,作为一种全新的发现和培养计算机科学顶尖学生的方式,竞赛很快得到美国和加拿大各大学的积极响应。1977年,在ACM计算机科学会议期间举办了首次总决赛,并发展为目前一年一届的国际性比赛,迄今已举办了34届。现在每年共有来自80多个国家1900多所大学的1万余支队伍共计3万余人参加比赛。ACM/ICPC分为校内赛、地区(省)赛、大洲预选赛和全球总决赛四个级别,是目前国内高校承办的一项具有国际影响的竞赛。

1 参加ACM/ICPC有利于培养优秀的理工科人才

(1)ACM/ICPC对选手的综合素质有很高要求。ACM/ICPC涉及知识面广,与大学本科及研究生课程直接关联,在知识的范围、深度和难度上远远超过本科课程。

数学:数论、图论、博弈论,计算几何、组合数学、离散数学;

计算机科学:数据结构、程序设计语言、算法设计与分析;

英语:采用英文命题,比赛的交流完全用英语进行;

团队协作:采用3人合作,共用1台电脑;

心理和实践: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实践能力及现场应变能力。

可见。比赛基本上涵盖了数学与计算机程序设计相关的所有基础课程。所有的题目不仅要拿出解法,还要给出正确运行的程序。评判结果是通过对程序的测试来完成,这也充分显示了ACM/ICPC的公平性。对英文的强调不仅凸显了这是一场国际性的赛事,也说明良好的英文水平确实是当今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必备的技能。

参加一场ACM/ICPC犹如一场战斗,五个小时完全封闭的环境,三四十页的英文题目。参赛队员不仅要有过硬的综合素质,并且要能通过各种手段及时把握现场形势,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任何一个微小的策略失误都可能导致整场战斗的失利。整支队伍必须要密切配合,每位队员必须对其他队员了如指掌,在什么时候由谁做什么事,这往往靠默契就能决定。赛场是完全透明的,参赛队之间都能互相看见对手的做题情况,选手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尤其当队伍陷入困境的时候,良好的心理素质更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ACM/ICPC是一项全民赛事。很多人会误认为ACM/ICPC只适合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参加,其实ACM/ICPC的群众面是极其广泛的。ACM/ICPC的核心是算法和数学,只要有良好的数学功底和英文水平,加上编程基础,就可以参与ACM/ICPC赛事。而数学、英语和编程基础正是当今理工科大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

(3)区域预赛和全球总决赛。赛事由各大洲区域预赛和全球总决赛两个阶段组成。各预赛区第一名自动获得参加全球总决赛资格。决赛安排在每年3--4月,区域赛一般在上一年的9—12月举行。一个大学可以有多支队伍参加区域赛,但只能有一支队伍参加全球总决赛。

2 我国及我校开展ACM竞赛情况

(1)我国ACM/ICPC赛事情况。中国内地从1996年开始承办ACM/ICPC亚洲区预选赛。前六届仅设上海赛区,由上海大学承办;2002年设北京和西安赛区,2003年设北京和广州赛区,2004年设北京和上海赛区,2005年设北京、杭州、成都赛区,2006年设北京、上海、西安赛区,2007年第32届ACM/ICPC亚洲预选赛在中国内地共设了北京、南京、长春、成都4个赛区,2008和2009年的第33和34届ACM/ICPC亚洲区预选赛在中国内地各设立5个赛场。近两年均有超过5000支参赛队参加了5个赛区的网络赛及相关赛事,并有超过500支参赛队取得参加5个赛区现场赛的参赛资格,同时也有近20所高校参赛队晋级次年的全球总决赛。

(2)我校开展ACM竞赛的情况。我校从2001年开始接触ACM工作,并从2003年开始举办ACM校内赛,迄今已举办了8届。参与ACM校内赛的学生队数和人数,从刚开始的30多支参赛队近100人,逐年增加到现在的400余支参赛队上千人参加该项赛事。

我校从2001年第一次参加第26届ACM亚洲区域赛以来,至今共参加了7届区域赛,累计获亚洲区域赛5金9银14铜。在2009年的第34届ACM/ICPC区域赛中,我校获得4金4银4铜的辉煌战绩,并获一个冠军和一个亚军,创造了我校组队参赛以来的最好成绩,结束了长期以来由清华、北大、上交、复旦、浙大和中山大学6所高校垄断冠军的历史,再次获得代表亚洲参加全球总决赛的资格。这是继我校2008年参加第32届ACM/ICPC全球总决赛并取得全球第31名后,第二次取得全球总决赛的资格。并在2010年2月5日结束的第34届ACM/ICPC全球总决赛中,取得全球排名第36的好成绩。

二、以ACM/ICPC竞赛为载体,逐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我校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结合实际,每年适时修改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在兼顾教学计划刚性的同时,尽量使教学过程柔性化,以便使学生在校期间掌握更多的基础知识,及时与社会的需求接轨。

1 开设“ACM算法与程序设计基础”公选课

针对广大学生对ACM竞赛的兴趣,我校于2007年及时开设了“ACM算法与程序设计基础”公选课,共32课时,一次选课学生就超过300多人。

通过对ACM竞赛的初步介绍、涉及知识点的普及讲解和趣味程序的现场演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ACM竞赛,激发了学生学习和参与ACM竞赛的热情和积极性,并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 增设创新学分,设置创新环节

创新人才培养不仅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空间和自由度,更重要的是搭建创新实践的平台,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其才华。学校实行学分制并要求每人达到4个以上创新学分。还将“发展性素质”纳入学生的综合测评中,设置创新环节,明确“科技、文体竞赛”、“论文”、“计算机、外语能力”、“社会实践”等项目的加分,通过“奖学金评定”等方式引导学生加强创新素质的提高。

3 成立ACM兴趣小组,组建创新团队

学校和学院从兴趣小组、社会实践、竞赛、创新团队着手,设置多种创新环节,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在实践环节中培养和发现优秀人才。

我们成立了ACM协会、数模小组、创业计划大赛小组、网站建设与维护小组等创新团队。尤其是ACM协会,通过周末论坛、赛前讲座、月赛和热身赛、暑期集训以及为省信息学奥赛提供服务等活动,学生不仅得到锻炼,也为参加相关竞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校每年开展具有学校和学院特色的ACM程序设计竞赛暨西南地区高校邀请赛,由于大赛从内容到形式均按照ACM竞赛规程进行,深受学生欢迎。

三、ACM/ICPC竞赛与课程体系建设结合

1 挖掘ACM优势,加强课题研究

学校每年开展“创新基金项目”申报和评审,教练组教师指导ACM队员开发的“分布式在线测评系统”获校创新基金项目经费支持,并入围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扶持计划。

与此同时,学院列出若干课题、项目或论文题目,在教师的指导下,要求或指定学生参与制作、撰写论文。例如网站建设,“学生之家”、“新闻中心”、“我来我网”等学校几大网站,都由我院学生担任主要工作,他们组成工作室,边学边干,不断摸索,锻炼能力,从中培养了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在不断的设计、运行、调试过程中也让学生逐步养成了坚韧的毅力。

2 发挥ACM队员作用,搭建ACM在线测试平台

ACM队员多数都有较强的编程技能,我们以“分布式在线测评系统”创新项目为基础,搭建起ACM在线测试平台。通过ACM队员上线刷题,开展校内ACM趣味赛和一年一度的ACM校内赛暨西南地区高校邀请赛等活动,逐步调试完善学校ACM在线测试平台;并拓展功能,使之在实现提供ACM在线测试服务的同时,也成为广大ACM竞赛爱好者相互交流、咨询、提供指导、解决技术问题的网络家园。该平台开通近一年时间,现已有注册人数三千余人,超过八万人次提交了数据,为提高我校学生程序设计兴趣创造了机会,丰富了我校学生的科技文化氛围。

3 依托ACM在线测试平台,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我校的c语言和数据结构等课程都是课堂讲授和间隔一段时间单独上机相结合,作业也是教师课堂布置学生课后完成;即使在机房上课,也是教师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并按指令操作,教师更无法实时观察每个人的编程情况。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没有直观的效果,甚至很容易学了后面就忘了前面,教师和学生都无法实时检测作业完成和对错的情况,考试和测验更缺乏及时性和客观性。

为此,借助ACM在线测试平台,每次c语言或数据结构课前把需要练习的题目和测试数据传到OJ平台上。在教师讲授主要知识的基础上,每堂课进行实际练习,学生本人和教师都能实时知道程序是否通过,并了解问题的大致方向。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习计算机编程的兴趣,在提高考试和测验的及时性和客观性基础上,也减轻了教师判卷的时间和精力。

4 ACM/ICPC竞赛及其课程体系建设有机结合

随着国际国内各项科技竞赛的不断增加,为我们的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保障。为此,我校及时规范并着手各类科技竞赛及其课程体系的建设工作,探索出一条通过科技竞赛及其课程体系建设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模式。

ACM/ICPC及其课程体系建设共分公选课(奠定基础和普及)、培训和选拔(物色队员)以及组队集训参赛三个层次。通过这三个层面的工作,在办好ACM/ICPC日常竞赛的同时,更将其纳入课程体系的建设,做到了竞赛与课程体系建设的有机结合。

四、建立健全ACM/ICPC竞赛的科学运行机制,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模式

1 设立ACM/ICPC竞赛专项经费,并充分发挥竞赛基层单位的积极性

各高校都有如“学生科技竞赛”或“学生创新活动”等项目经费,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立各个竞赛科目每年的专项经费额度。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更应充分信任和发挥各科技竞赛基层组织单位的作用,放手让他们开展工作,并主动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只有这样,他们才清楚自己有何资源,应开展哪些工作,能做什么事情,从而积极主动推进自己所负责的工作。

2 建立ACM/ICPC学生训练基地,构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平台

ACM/ICPC是以3人为一组的团队竞赛,既考查选手的知识面,也对大家在压力下的团队协作精神是一个检验。而且,对一般的高校和大学生而言,要通过2年左右的刻苦训练才能出成绩。因此,一个固定的学生训练场所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

我校非常重视学生科技竞赛,对ACM/ICPC给予大力的支持,并分配固定的场地给ACM队员们开展训练和日常练习。我们也要求主力队员月赛或有重要比赛时必须到基地一起做题,所有成员均参加暑期集训,以此营造竞赛的良好氛围,也为队友间的沟通交流创造条件。同时,周末论坛也在基地进行,使广大队员在有OJ平台这个网络家园的基础上,把基地当成自己的现实家园。

推荐访问: 人才培养 体系建设 新模式 竞赛 探索
[以ACM/ICPC竞赛为载体,探索课程体系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