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数控技术专业引企入校,引产入教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5-16 17:25:03  浏览次数:

摘 要: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建立有利于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国家、省、市针对职业教育发展下发了一系列的意见、通知,不难看出,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已经将其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近几年,面对生源的连年萎缩,为摆脱发展困境,学校依靠自身企业办学的优势,大力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在实施引企入校,引产入教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产教融合;引企入校;引产入教

一、背景分析

1998年我院开设了数控技术专业,从专业建设之初的只招收三年制中专,到2006-2008年连续三年招收数控技师学生,近十年的时间,招收学生达到2000余人。2009-2011年数控技术专业招生进入了稳定期,每年招生规模稳定在100余人。2012年以后由于国家和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政策性原因,招生规模开始逐渐萎缩,截止到2012年底每年招生稳定在50人左右。面对生源萎缩,2012年学校为突破专业发展瓶颈,积极谋求改革与创新,同年3月学校组织专业教师积极申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数控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并获批准实施。至此学校开始集中精力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工作。在此期间专业教师从认识一体化教学开始,到逐渐掌握一体化教学六步法,完成了数控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对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编写了课程教学大纲,编制了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材等〔1〕,专业建设初具成效。但面对生源的萎缩,招生规模依旧未能有质的改变。作为学校的老牌专业,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境遇,在此背景下,学校开展了多次的专题讨论,分析专业发展的现状,找出专业发展的瓶颈。在明确专业招生之所以逐年萎缩,并不仅仅是由于应届毕业生逐年减少和高中逐年扩招引起的,更主要原因是专业发展内涵不够,毕业生对口就业的质量差造成的。针对上述问题学校组织专业课教师前往长三角地区机械加工企业调研,采取了访谈毕业生、回访企业等方式,初步掌握了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明确了学校想发展就必须走“引企入校,引产入教”之路。因此,学校利用自身为企业办学的优势,在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最终选定企业管理规范、信誉好的淮北神华理工科技公司作为首批试点合作企业。在校内建立了生产性实训场地,场地功能上具备生产性功能,同时可为学生提供岗位认知实习、工学交替、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至此学校步入了“引企入校,引产入教”之路。

二、具体措施

1、专业发展方面

在学校牵头下,淮北神华理工科技公司、淮北弘武液压有限公司、安徽山河矿业装备公司、安徽机电装备公司四家公司积极参与学校数控技术专业规划,成立了淮北煤电技师学院数控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在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针对皖北地区机械加工企业发展现状和就业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专业面向,确定学校数控技术专业发展方向为立足淮北,服务皖北区域经济发展。

2、教学团队建设方面

坚持教学团队人员的多样性,针对数控技术专业,采用双引领的方式开展团队建设。由企业技术骨干和校内评选的专业带头人共同建立校企“双带头人”制度,共同引领专业发展。带头人根据制定的管理办法,明晰职责,积极开展教学、技能大赛指导和教科研工作。学校与企业定期对专业带头人进行考核,实施“能者上庸者下”动态管理机制,对于考核优秀人员在享受相关待遇的同时,职称评聘给予优先考虑。

在专业教师构成方面,理实一体化教师由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和学校专任教师共同担任,组成课程一体化师资团队,成员之间互学互鉴,从而完成由单一的、传统的理论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逐渐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变。

3、实训条件建设方面

实训场地建设严格根据专业标准的规范要求,设备设施在保持先进性的同时,满足了理实一体化和生产性实习要求。在管理方面,所有实训场所全面推行6S管理,并坚持校企共建共管。校内实训场所引入企业先进文化,实习实训课程内容均来自企业一线的典型产品。

4、人才培养方面

与淮北神华理工科技公司共同制定招生计划,建立“数控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学生在校期间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组织模式。第一学年首先下企业完成为期一个月的岗位认知实习,认知实习主要针对数控行业发展前景、岗位工作内容等开展,让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一个直观了解,同时完成完成公共课和基础课的学习;第二学年以工学交替方式完成专业课、技术技能课的学习,并根据学校制定的学徒制要求前往淮北神华理工科技公司轮岗实训。校内专业技能训练典型工作任务均来自企业一线,学生实习过程中完成产品加工;校内轮岗实习主要采用传统的师带徒的形式,并实行双重考核制度,學生一方面需要完成企业师傅布置的生产任务,并根据生产任务完成情况取得相应的分数,另一方面学生需要接受学校轮岗实习制度的约束,根据遵守制度情况得到相应分数,两者通过七三比例最终得到学生轮岗实习成绩;第三学年以准员工的身份完成与企业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在课程与教材建设方面,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根据数控技术专业主要工作岗位内容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内容,并且课程内容着力体现对数控技术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教材方面,除选用规划教材以外,着重与企业建立联合开发教材机制,将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技术创新融入到教材中,并结合职业技能鉴定、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开发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教材。

在评价方面,专业基础课程采取过程性评价占60%和最终评价占40%,两者综合得到最终的成绩。技术技能课采取小发明、小创造的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生产问题的能力,力争评价的客观、真实和评价手段的多样。

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方面,规范教学文件和教学档案,继续实行学校、系部和教研室三级管理体系,教学过程规范,教学资料齐备;并定期开展毕业跟踪调查,掌握专业发展动态,将掌握的信息应用于教学改革实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5、职业与社会培训方面

在职业培训方面,发挥职业学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社会责任,针对淮北地区机械加工企业开展“技术扶贫”工作。先后与与安徽山河矿业装备公司、淮北新立机电有限公司合作,开展车工、工具钳工、井下电钳工、焊工等技能培训工作。培训中做到讲练结合,并将企业中实际问题融入到教学中,专业教师与师傅互学互鉴,共同提高。通过培训参训学员技能鉴定考试一次性通过率达到85%以上,同时专业课教师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个人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在社会服务方面,将专业教学资源应用于技术服务,利用学校已取得的煤矿安全标准化认证资质,为淮北神华理工科技公司生产矿用隔爆兼苯安型声光信号器80台,为淮北四兴公司加工锥套1000个,为淮北弘武液压有限公司生产了煤矿用普把手、大活塞和小活塞等2000件,切实的提高专业教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效果

1、建立了“引企入校,引产入教”的机制

通过机制的引入,校企合作越来越密切,校企已经转变为命运共同体。企业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后备人才的储备,学校也不再一味的追求闭门造车式的人才培养,校企通过开展合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专业发展更具活力〔2〕。

2、育人质量逐年提高

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增强,技能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近五年在市级以上技能大赛中,在车加工、数控综合加工、焊接和工业产品CAD比赛中,均取得了教好的成绩。学生在校不仅能够取得毕业证书,而且可以取得3至5种与专业相适应中级工技能等级证书。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岗位工作内容,校企真正实现了零距离对接。

3、双师型教师队伍逐年壮大

近五年,专业教师主持或参与市级以上课题10项,发表论文8篇,在省级技能大赛教师组中,取得二等奖5个,三等奖3个。在企业人员的共同参与下,编制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实一体化教材,其中《产品质量检测》、《组合件加工》、《数控机床使用与维护》和《计算机辅助编程与加工》等教材已投入使用,效果良好。同时通过一线教师与企业能工巧匠的交流和相互学习,一线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企业能工巧匠理论知识更加系统化,两者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双师队伍逐渐扩大。

4、社会效益显著

企业通过合作,培养了一大批后备人才,企业的业务量逐年增大,经济效益凸显。学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扩大了社会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招生形势得到了改善,招收的学生逐年增加。学生通过学习,毕业后可迅速的适应岗位工作,很快就成为企业的能工巧匠,得到了企业的一致赞誉。

四、几点思考

引企入校,引产入教的实践,让学校和企业,教学和生产在同一体中磨合、运行〔3〕。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问题也不可忽视。

1、保障机制亟需完善

保障机制亟需完善,尤其是在资金保障机制的构建中,应充分发挥企业、学校、政府的作用,从而确保在人才联合培养的过程中能够有充分的资金做保障。对于企业的用工权利,以及学生所享受的就业机会、福利待遇等权利,都应提供充分的保障。

2、课程开发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

在实施过程中,由于企业的业务较为繁忙,企业的技术人员数量有限,很多时候课程不能有效的实施。在实训项目开发、实训教材建设方面企业积极性不高,项目和教材的开发相对滞后,开发的质量有待提高。

3、激励机制还不够

良好的激励机制,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企业、学校的参与,在数控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建立和完善推动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合理运用相关政策,可为校企合作提供更好的机会。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踐,“引企入校,引产入教 ”取得初步成效,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明显提高。为了给学生的职业成长搭建更加广阔的舞台,学校又在“校中厂”与“厂中校”工学交替的安排、课堂教学内容与“厂中校”实训内容的衔接、解决学生实际能力与满足企业需求等方面加强探索和研究。我坚信在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引企入校,引产入教”专业发展之路将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高职院校班级学风建设的创新与实践研究 康鲜菜;张金芳-《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14年6月

〔2〕"4S前店后校”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江苏科技信息 2016年7月

〔3〕引企入校的实践与思考 广西教育 2016年6月

作者简介:

王峰(1983-),男,汉族,安徽淮北人,讲师,学士,主要从事机械制造、数控技术和机电一体化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讲机械制图、机械加工技术、金属材料、金工实训等课程。

推荐访问: 引产 探索 实践 数控技术 专业
[数控技术专业引企入校,引产入教探索与实践]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