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工字形平面建筑的演进探析

时间:2022-05-15 18:20:04  浏览次数:

Analysis on Evolution of I-shaped Plane Architecture

Yin Jiaqi;Tong Xia

(①He"nan Technical College of Construction,Zhengzhou 450007,China;②He"nan Technical College of Construction,Zhengzhou 450007,China)

摘要:本文依据绘画、寺庙壁画、遗存实物与文献记载等资料,对唐、宋、金、元至明清时期的宫殿、祠庙、住宅及衙署等工字形平面的建筑进行分析,探讨其起源和发展演变情况,使人们认识到这种组合方式在中国古代建筑布局演进中的重要作用。

Abstract: Based on paintings, temple murals, physical relics and other document inform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shaped plane architecture of Dynasty palaces, shrines, residential and government office and other building in Tang, Song, Jin,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y, explores its origin and evolution situation, to make people recognize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is combination way in the evolution of ancient architecture layout in China.

关键词:工字形平面 工字殿 衙署府廨

Key words: I-shaped plane;I-shaped Dynasty palace;government office shrine

中图分类号:TU-8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4-0112-02

0引言

前后两殿相重,中间以通廊相连,构成工字型平面的殿或厅。这种工字型平面的建筑形制在清代之后并不常见,但随着许多建筑史料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它是我国古代建筑中比较常见的平面布局形式。本文根据唐宋以来各个时期的绘画、寺庙壁画及实物遗存等资料,并参考史料记载,分析工字形平面建筑的产生缘由,并对不同类型的工字形平面建筑及其演变进行探讨。

1工字形平面建筑的产生

我国的古代建筑一般是在明间上开门,所以在明间之间加廊子以连系前后两排房屋是最简便方法,这就自然形成了工字形平面的建筑。由此可见,这种平面组合方式是由使用要求产生的。经过多年的使用后,逐渐推广到宫殿、祠庙和大型住宅,并由统治阶级把它定型化,赋予一定的等级意义,并附会封建礼制中的“前堂后寝”之说。[1]

宋、金、元时期建筑的工字形平面组合形式,源于唐代衙署的厅堂。但宋代应用工字形平面组合方式的范围却更加广泛,从宫殿、衙署到民间庙宇,从大型厅院到中小型院落,都可见到此类建筑格局。金代承袭北宋宫室制度,因此金中都的宫殿布局受到北宋宫殿的一些影响。元人仿效宋制,元大都宫殿的布局形式不仅是对宋代宫殿形式的继承,同时它又是对其后的明清宫殿形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明清时期建筑的工字形平面布局方式继续流行,但其建筑形式出现了蜕化的痕迹。下面分别对不同建筑类型中,工字形平面这种组合方式的应用及其演变情况,逐一的进行分析。

2工字形平面在建筑中的应用及其演变

2.1 宫殿建筑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工字殿是黑龙江省安宁县唐渤海国上京宫殿遗址,已经探测发掘的唐地方政权渤海国上京宫殿遗址布局完整,可进一步充实人们对唐代宫殿布局的认识。据勘探和发掘结果,可知其宫城在上京中轴线北端。宫门内中轴线上自南而北建有第一至第五共五座宫殿,其殿址及廊庑的柱网和殿堂范围基本清楚。[2]第四、第五宫殿均为工字殿,两殿之间用柱廊连接。渤海国宫殿是仿效盛唐制度的,因而它也可作唐代已有工字殿的旁证。

宋、金、元宫殿虽不存,但可以通过文献记载、绘画和寺庙壁画等,对其建筑组合方式进行探讨。据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三载:“本朝殿后皆有主廊,廊后有小室三楹,室之左右各有廊,通东西正廊。每乘舆自内出,先坐此殿,俟报班齐,然后御殿。今临安殿后亦然。”据此,可知两宋宫殿中用工字殿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当普遍的。《宋会要辑稿》中记载北宋东京皇宫主殿大庆殿、文德殿都有后阁,应即是赵彦卫所说的小室,则大庆殿、文德殿也是工字殿。

金代宫殿沿袭北宋宫室制度,金中都宫殿是仿照北宋东京宫殿建造的。山西省繁峙县岩山寺南殿西壁金代壁画描绘的是一幅完整的宫殿形象。这幅壁画提供了金代宫殿建筑的具体形象资料,通过它可以更进一步明确宋、金、元三朝宫殿建筑形制的继承演变关系。依据南宋楼钥的《北行日录》、范成大的《揽辔录》和周辉的《北猿录》中对金中都宫殿有较具体的记载,可以看出壁画中心宫殿在总平面布局上与金中都及北宋东京宫殿的主要部分十分相似,主要宫殿均为工字殿。

元代的主要宫殿多由前后两组宫殿所组成,每组各有独立的院落。而每一座殿又分前后两部分,中间用穿廊连为工字殿,前为朝会部分,后为居住部分,而殿后往往建有香阁。这是继承宋、金宫殿建筑的布局形式。

元大都宫殿布局在宫殿发展的历史中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据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宫阙制度”所载,元大都宫殿正殿大明殿,是一座工字形平面的大型建筑,前为正殿十一间,后为寝殿五间,东西夹六间,连香阁三间,前后殿之间设连廊为七间,为一个“前堂后寝”的平面布局。[3]而大明殿后,又另设工字形平面的寝殿延春阁,即两组殿堂各呈一个“工”字形,各为完整的殿堂组合。

明代则在元大都大明殿旧址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在工字形台基上,建造各自独立的三座大殿的形式。明代工字殿继续流行,明代的王府规制有如帝王的宫殿,只是规模略小,其主殿的规制根据《明会典》、《明太祖实录》和清代所修《襄阳府志》的记载,可推测明代亲王王府的建筑群平面布局,王宫中心为一座前殿与后殿各为七间,中间贯以穿堂五间的工字殿。故宫的主殿前后三殿虽已不是工字殿,但其石基是工字形,明显地反映出由工字殿蜕化的痕迹。而武英殿、养心殿、奉先殿则都是工字殿。

2.2 祠庙建筑建于北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的山西万荣县汾阴后土祠,祠内有一块刻于金天会十五年(公元1137年)的图碑还完整的保存到现在。此图碑忠实的刻绘着宋代时期建筑的总平面和主要立面,后土庙是按照宋代祠祀建筑的最高等级修建的。此庙的正殿坤柔殿,其后为寝殿,寝殿与坤柔殿之间,以廊屋连成为工字型平面,这与文献所载北宋东京宫殿的组合方式大致相同。

这种工字殿和两侧斜廊及周围回廊相结合的组合方式,在建于北宋开宝六年(公元973年)的河南济渎庙和金代中岳庙的图碑里也都可以看到,是这个时期出现而影响后代建筑的一种布局方法。

济渎庙是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古建筑价值最高的祠庙建筑之一。此庙的总体建筑布局、历代殿宇建筑及石刻文物等,均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济渎庙图中的工字殿就有大、小两种类型。一组是面阔七间、建于高台之上的渊德殿与面阔五间的寝宫,中间连以覆道而成的大型工字殿组合,较之中岳庙峻极殿至寝宫的工字殿更为具体。另一组小型工字殿,在天庆宫之北部,题名“方丈”,自成一院。前室五间,建在月台上,正中三间为正厅,左右单间房屋较低当为挟屋。覆道之后为殿式建筑三间,建于台上,按此布局,后室当为方丈起居之主室,前室为客堂或过厅。这两类工字殿对了解宋代工字形平面的建筑组合形式是很有意义的。[4]

据《孔氏祖庭广记》所载金代《重修孔庙图》和《重修中岳庙碑图》所示,其主殿都是工字殿。中岳庙在河南登封,现建筑均清代重建,但和金代图碑相印证,知现崇圣门以北即北宋、金之庙区。庙区为纵长矩形,用横墙分为前后两部分,以后部为主。后部分为中、东、西三路,中路为主殿院,由殿门、廊庑围成矩形院落,院内中间偏北建正殿和寝殿,中间加穿廊连成工字殿。

2.3 衙署府廨、住宅及园林建筑宋代贵族官僚的院落周围为了增加居住面积,多以廊屋代替回廊,因而四合院的功能与形象发生了变化。这种住宅的布局仍然沿用汉以来前堂后寝的传统原则,但在接待宾客和日常起居的厅堂与后部卧室之间,用穿廊连成丁字形、工字形和王字形平面,而堂、寝的两侧,并有耳房或偏院。除宅第外,衙署的居住部分也采取同样布局方式。[5]

据宋《平江府图碑》、《景定建康志》和《至大金陵新志》中衙署府廨的平面图所示,宋代的衙署建筑也是工字形平面布局。宋·王希孟所绘的《千里江山图》中所表现的建筑物,数量很多,类型丰富,对于了解宋代建筑布局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幅画所提供的既有大型住宅中用工字形平面之例,又有在小型住宅中孤立地使用工字厅的例子。

据考古发现北京后英房元代住宅遗址,可知元代住宅有用工字形平面构成主屋的。元大都宫城内隆福宫西面的御苑,其建筑布局在《元大都宫殿图考》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香殿在假山石上,三间,两夹二间,柱廊三间,龟头屋三间……”,可见元代皇家园林中的建筑也使用工字形平面的布局形式。

由于描述辽金时期衙署府廨的史料极为有限,我们无法确知其规制。下面根据明清文献及绘画等史料,探讨明清衙署和住宅的建筑平面布局及演变。

据《俨山集》中的“嘉兴新建察院记”所记载嘉兴县察院建筑:“为堂五间,……列之东西各五间。候隶房亦如之。引堂而后者,为穿堂五间。后堂亦如之。”这组较低级别的衙署建筑群,其正堂为五间,左右厢房各五间,正堂后有五间穿堂,其后另有五间后堂。可见其建筑平面布局为工字厅式。

另外从明代志书,如《隆庆临江府志》、《嘉靖昆山县志》、《嘉靖赣州府志》等书中记载,可知其衙署中的工字厅是前为大堂,后为小堂,做休息室。

清代的衙署建筑很多是在明代衙署原有的基础上继续沿用的。据《乾隆京城全图》所示,建于明正统年间的北京六部大堂的主要建筑群呈轴线布置,依次为大门→二门→大堂→穿堂→二堂,符合《大清会典》的衙署空间序列,大堂后为穿堂,连接二堂成工字厅[6]。现存一些明清大型住宅,如曲阜孔府、东阳卢宅、福州清沈葆桢宅等,其正厅也是工字厅。

3结语

从上述各时代不同建筑类型应用工字形平面的例子,可知这种组合方式普遍用在大型建筑中,具有一定的等级意义,它在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是宫殿建筑—的平面布局演变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及影响。

参考文献:

[1]傅熹年.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的北宋建筑.中国古代建筑十论[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10.P220~223.

[2]傅熹年.中国古代院落布置手法初探[J].文物.1999.(3).p66~83.

[3]王贵祥.东西方建筑空间[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4.P217-219.

[4]张家泰.《济渎北海庙图志碑》与济渎庙宋代建筑研究.中国营造学研究(第一辑)[C].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7.P105~122.

[5]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6.P186.

[6]王贵祥.中国古代建筑规模研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6:393.

推荐访问: 工字形 探析 演进 平面 建筑
[工字形平面建筑的演进探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