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浅谈杜甫江阁

时间:2022-05-15 18:15:04  浏览次数:

【摘要】 建筑美好的形象给人美的享受,我们需要从建筑美学的角度去分析建筑和分析我们身边的建筑素材,本文简单介绍了关于建筑美和建筑美学的基本知识,并对长沙湘江边杜甫江阁作出简要分析,进一步加深对建筑美学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 建筑美 杜甫江阁 比例

一、关于建筑美与建筑美学

任何建筑美学都有一定的哲学根基,客体论建筑美学的哲学根基哲学本体论,它演绎出美是一种不依赖人而存在的建筑客观属性。建筑美,就是指建筑的美好形象,它来源于建筑的功能、空间环境、性格、气氛、质感和技术等因素的组合,是建筑内在因素在形象上的综合表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多种原因的影响之下,例如不同阶级的审美观念,建筑类型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师创作方法的变更,建筑美在历史的条件下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不同的侧重。因此,建筑的形象美不能脱离它所处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作出正确的评价。

二、关于杜甫江阁的美

杜甫江阁记

渚当中流,曾系孤舟;阁临大江,似阅沧桑。白沙舞鹤,不闻渔歌;万山正红,宜仰高风。念杜公无依,老病愁苦,曷此其极!叹湖湘有情,接屈纳贾,如斯于君。孤舟何处?湘水犹淌三别泪;高阁依然,来者当存济世心。

予时至阁,赏风光,诵华章,诉衷肠。是夜月明,沿堤徜徉。市声渐远,躁心乃定。神清思扬,吐故纳新。细浪泛舟,一身布衣揖王侯;微吟抒怀,两鬓繁霜忧黎民。长沙城里,苏生同怀共醉酒;落花时节,天涯沦落又逢君。暂得麓山烟雨,沐去喧嚣红尘;又将湘江琴韵,奏响人间绝唱。万家忧乐,皆来眼底;只影飘零,望断故乡。斯情何所堪!斯人赞何言!

若有语曰:“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应曰:“逐于卑湿,怀沙鵩鸟,乃太傅郁结愁肠也;百舸争流,鹰击长空,岂非毛润之之志哉?然君志追毛公,穷甚贾傅;感时伤别,流寓星城;虽老异乡,千古流芳;誉为诗圣,岂不幸哉?历一千二百余岁,终得此阁巍然,游子访贤,志士思仰;踵事增华,亦盛矣哉!”

一声汽笛,庭阶寂寂。时秋月朗朗,流水汤汤。

杜甫江阁,是为纪念伟大诗人杜甫寓居长沙而建的,它坐落于长沙市区湘江风光带上,正对橘子洲头,与天心阁、岳麓书院形成一条文脉带。杜甫江阁东朝湘江大道,拥有开阔的广场空间,西面朝向湘江,露台向外飘于湘江之上。杜甫江阁的南北连廊为诗碑廊,柱两侧立石碑,刻着杜甫诗歌,诗碑廊的形式多样,有扇形廊、有曲廊,另外有石碑点缀设置,长廊和湘江相互呼应,相当协调。在江阁北边布置着六角形碑亭,重檐屋顶,它与江阁遥相呼应,尺度和比例适中,是建筑群序列的重要一环,亭中还立有石碑。杜甫江阁南向则靠湘江大道人行通道路边建有方亭,与诗碑廊相连,是杜甫江阁的次入口,也是建筑群序列中的另一个重要的环节,方亭为单层屋面四坡顶,显得简洁清秀,能够很好地和江阁以及江阁四周环境和谐的统一起来。据了解,江阁分为四层,首层是诗词书画纪念品商店,二层是杜甫纪念馆,三层及四层是诗画会所,集名人雅士会诗作画。

江阁的风格明了,其建筑立面采用中国传统仿唐古建筑形式,柱子采用朱红色油漆,搭配仿古格栅窗和白色墙,屋面是歇山顶,檐口往外挑出很远,青黑色筒瓦曲线屋面,它的曲线舒展,体现唐代建筑古朴、雄伟、厚重的基本特征。整个建筑的色彩算不上是富丽堂皇,可是,也一点不失气派,它矗立在湘江岸边形象非常突出,南北两个亭子以及连廊形成的序列合理,左右均衡,而中间的主体建筑江阁成为视觉中心,他们之间既有对比,又存在统一。

比例关系给我们的最大的启发便是任何物体只要具备一定的比例关系,它便具有视觉上的美感,而且绝大多数我们觉得美的形式,都具有和谐的比例。亚里士多德也说过:“任何美的东西,无论是动物或任何其他的由许多不同的部分所组成的东西,都不仅需要那些部分按一定的方式安排,同时还必须有一定的度量,因为美是由度量和秩序所组成的。”杜甫江阁建筑主体和环境就满足这个条件,一方面,主体面阔自下而上从七个开间缩减为五个开间,这种收分增强了建筑的重量感,比例适当,而且屋檐也逐层递减,韵律感十足,形成规则的序列。另一方面,建筑与湘江,城市道路的关系可以看出,亭子和石碑连廊是主体的衬托物,它们之间有默认存在的主从秩序,所营造的序列和韵律都是为了烘托江阁的,大江东去,日出日落,江阁的和谐统一却不变。而相对于中国古代建筑来说,中国的园林又是另一种美的存在。所采用的空间构图手法,就是自由灵活、运动流畅的序列设计。中国园林讲究“巧于因借,精在体宜”,重视成景和得景的精妙推敲,以及组织丰富的观赏画面,在这里,我们发现,从六角亭或是从四方亭观看江阁,都形成很精妙的取景框,而透过长廊观看湘江,又是另一种味道。所以美,以至于建筑美都是一种在情感上具有感染力的形象。

三、江阁与历史之辩

风雨问当年,流寓星沙,客恨曾题临水阁。

江山留胜迹,何分湘蜀,诗魂尚系浣花溪。

杜甫江阁,层楼峨峨,翘檐翼翼,可与秦淮楼台苏杭水榭媲美。可惜,看了这样的“杜甫江阁”,却把我们吓了一跳,这并不应该是老杜诗中所记的江阁,如此富丽堂皇的建筑,恐怕连当时达官贵人的府邸也没有这么高级。这一点是十分值得我们深思的,历史是摆在面前的事实,我们应该尊重历史。历史是古人谱写的美丽篇章,也许只有不作修饰,才能够体味到古人浪漫的人生。历史的真实常常难如今人的现实意愿,后人对先贤的追慕总要表现为尽可能的隆重,有时这样的客气不免就伤了真实。倒不如把历史的真实和现实的意愿分开,重新给楼阁取名,这样可以避免误会,又可以满足人们对诗人的景仰和纪念,我们应该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去看问题。

四、结语

为什么希腊帕提农神庙、罗马万神庙、天坛祈年殿等等,这些不朽的建筑随着斗转星移已失去了原有的功能,但仍然能够作为建筑史上的艺术瑰宝,被推崇为美的象征。事实上,这都是因为它们在符合美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所处的地域环境,又创造出自身的艺术感染力。在人的内心深处,沉淀着衡量美的原型标准,符合这种标准的建筑激发出人们隐藏的潜在心理本能,得到群体的共鸣,于是真正美的建筑就诞生了。

参考文献: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托伯特·哈姆林(美),建筑形式美的原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简介:何源,(1988.6-),女,壮族,广西南宁人,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建筑学本科在读。

推荐访问: 杜甫 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