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贵州文化产业发展初探

时间:2022-05-11 08:00:01  浏览次数:

一、贵州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按照国家统计局统一规定的文化产业概念及分类,我国文化产业的概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升级,特别是贵州省委、省政府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决策以来,贵州文化部门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逐步由过去单一性的“文化事业”向市场型的“文化产业”和公共性的“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这一新兴产业随之不断成长和加快发展起来。2005年,贵州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0亿元,比2004年的24.79亿元增长21%,高于全省GDP同期年均增长率。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1.48%上升到2005年的1.52%,增加了0.04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97%,拉动GDP增长0.23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有所增强。

在贵州文化产业的三大层次中,核心层举足轻重,外围层发展迅速,相关层初具规模。2004年全省以新闻、出版、广电和文化艺术等传统文化服务行业为主的“核心层”,以网络文化、休闲娱乐、旅游文化、广告及会展等为主的“外围层”,以从事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销售组成的“相关层”实现收入(含企业营业收入和行政事业收入)分别为32.75亿元、12.21亿元、46.59亿元,从业人员分别为3.65万人、1.56万人、1.85万人。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的收入之为36%:13%:51%,从业人员之比为52%:22%:26%。以“核心层”和“外围层”等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各行业、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相关文化服务”各行业的从业人员之比为73.80%:26.20%,实现收入之比为49.11%;50.89%,“文化服务”行业与“相关文化服务”行业实现的收入大致相当,各占一半。

在各类文化产业中,具有支柱优势地位的是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广播、电视、电影服务业,文艺艺术服务业,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制造业和销售业。2004年这几大行业的资产、收入(含企业营业收入和行政事业收入1分别占全省文化产业各类总量的89.29%、94.45%,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

发展贵州文化产业,除了拉动GDP增长的效应外,对区域发展还会产生一系列影响。一是增强对贵州民族民间文化、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的认同感、自信心、坚定性,有助于提高劳动力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助于发展观念和体制机制的创新,有助于多渠道拉动文化建设投资,改善发展环境。二是发展文化产业投入低、消耗少、附加值高,区域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可以促进区域特色产业的形成和区域经济发展。三是提升贵州经济发展的文化内涵和发展质量,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四是带动旅游、交通、餐饮业等相关产业的长足发展。五是提供就业岗位。六是促进文化消费逐渐从社会消费的边缘逐渐向社会消费的中心移位,改善消费结构。七是通过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促进贫困地区脱贫发展。

二、贵州文化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贵州文化产业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由于基础薄弱等多种原因,贵州文化产业无论是总量上还是效益上在全国都处于较落后地位。

从文化产业发展总量来看,2004年,贵州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全国排名第26位,在西部地区处于第7位,贵州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在全国各省(市、区)所处地位与经济发展在全国所处地位大致相当(贵州省生产总值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处于第27位)。2005年贵州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0亿元,而周边省(市、区)中的四川为115.87亿元,重庆为66.66亿元,云南为183.58亿元,湖南,为271.07亿元,广西为134.08亿元,贵州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仅相当于四川的25.89%、重庆的45%、云南的25.89%、湖南的16.34%、广西的22.37%。从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的横向比较来看,2005年贵州文化产业占全省GDP的比重比全国水平低0.72个百分点,比四川少0.05个百分点,比重庆少0.7个百分点,比云南少3.77个百分点,比湖南少2.68个百分点,比广西少1.78个百分点。贵州文化产业增加值的绝对量和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相对量都落后于周边省区市的水平,表明贵州文化产业创造的价值仍较低。

从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的经营情况来看,2004年贵州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营业收入和增加值分别为91.54亿元、17.7亿元(不含个体户),仅占全国的0.55%、0.57%;每户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营业收入、增加值分别为255.22万元、49.34万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7.13%、45.69%;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人均营业收入、人均实现增加值分别为12.96万元、2.5万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5%、72.46%。在从业人员方面,2004年贵州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不包括个体经营户)占全省城镇就业人员的比重为1.69%,而全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全国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了3.76%。在经营效益方面,贵州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万元资产平均产生营业收入、万元资产平均产生增加值、万元营业收入产生增加值数额分别为7744元、1497元、1933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3.46%、80.74%和96.754%。

总体来说,贵州文化产业起步晚,文化基础设施、资金、人才、相关配套政策、体制机制等发展要素比较缺乏,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规模偏小,总量偏少,水平低,综合竞争力不强,文化产业还处于起步、探索和培育的初级发展阶段。

有关专家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将经济发展归结为5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对应着文化的发展特点。第一阶段是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这一阶段是传统文化阶段,以脱离大众的精英文化为标志;第二阶段是以工业为基础的经济,这一阶段是从传统文化到商业文化,精英文化通过媒介技术和文化市场来传播;第三阶段是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经济,这一阶段是从商业文化到文化产业,将商业文化建立在大众传媒的基础上;第四阶段是以知识性服务业为基础的经济,这一阶段是从文化产业到内容产业,传媒汇引发流产业重组和整体格局变化;第五阶段是以艺术和文化知识服务业为基础的经济,这一阶段是从内容产业到创意产业(张晓明,2005)。2006年,贵州生产总值为2267.43亿元,全省人均生产总值为5750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7.3%、43.3%和39.4%。属于“二、三、一”型的产业结构。按照上述说法,贵州正处于以工业经济为主且服务业经济比重接近于第二产业比重的经济阶段,还没有完全发展到以服务业

为基础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贵州文化的发展处于传统文化向商业文化迅速迈进,且商业文化向文化产业的初步发展阶段,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影响作用有限。贵州文化产业要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还有很长一段路程要走。

贵州文化产业虽然起步较晚,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但发达地区和周边省份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教训,可资借鉴,能少走弯路,以较少的代价取得更大的成就;先发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成就激发后发地区重新认为自身的资源优势,树立和强化追赶的念头与信心,有利于加快后发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变迁进程,从而实现后发崛起;通过引进、模仿、学习(包括技术和制度两方面),可获得后发利益,实现跨越式发展;引进外来资本以解决文化产业起步阶段资本积累严重不足的问题。随着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文化产业的经济效应也会越来越大。

三、加快贵州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贵州省文化产业要发展成为主导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必须遵循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在善于利用后发优势的同时,尽力规避后发劣势,要在产业重点、产品供给、产业结构、产业链条、产业布局、发展要素和发展体制等多方面进一步做好工作。

1.实施特色产业突进战略,实现产业重点突破。一是把文化旅游业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突破口和重要载体,充分利用贵州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喀斯特地貌和特色动植物景观资源、古生物化石资源、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历史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特色文化资源,挖掘开发和提炼人文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使之与自然风光相结合,形成具有贵州民族特色的文化品位较高的旅游产品。二是在总结“多彩贵州风”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演艺业。三是组建影视广播集团,提高影视广播业的产业化程度。四是划分公益性与经营性两种不同的属性,将经营性的新闻出版单位由事业单位改为企业,做大做强新闻出版业。五是适应群众休闲娱乐需求和旅游需求,大力发展休闲娱乐业。

2.实施品牌带动和发展创新战略,打造文化精品。一是依托贵州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民族歌舞品牌;二是依托黄果树、梵净山、荔波高原绿宝石、贵州龙、乌江等著名品牌,打造绿色文化与生态文化品牌;三是打造夜郎文化、屯堡文化、土司文化等历史文化品牌;四是以“黄果树瀑布节”、风筝节、围棋节、酒文化节、苗族芦笙节、都匀摄影节、黔南“好花红布依族歌节”、遵义杂技节等一批重大节庆活动为基础,进一步做大地方和民族节庆品牌;五是依托民族服饰、银饰、大方漆器、蜡染刺秀、挑绣、黄平泥哨、玉屏箫笛、思州石砚等具有贵州各地特色的民族民间工艺品资源,打造民族民间工艺品品牌;六是依托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纪念馆、黎平会议会址、息烽集中营革命烈士纪念馆等一批革命遗址,打造红色旅游品牌。要以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文化产业经济组织创新为核心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不断提高贵州文化产品的品质和竞争力,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

3.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强竞争能力。一是大力支持企业、个人兴办文化企业,鼓励、支持、引导民营企业、个人在国家政策许可范围内,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伙制和独资等多种形式,参与或兴办文化企业,促进多种所有制文化企业发展。二是加快行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外围层”、“相关层”等产业和市场属性明显的行业,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三是整合资源,组建和完善报业集团、出版集团、广电集团、演艺集团、网络文化集团、文化旅游集团、工艺美术品生产集团等等一批主业突出和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团,壮大市场主体,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4.延伸产业链条,扩展发展潜能。一是提高文化资源整合程度,摸清文化资源家底,在对文化资源进行专业评估分级基础上提升资源品牌度,克服资源利用不足与浪费、闲置并存的矛盾,挖掘文化底蕴,切实做好文化资源保护与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二是进一步扩宽产业转化途径,整合文艺、旅游、新闻出版、广电等各级各类文化资源部门力量,促进文化与旅游业、名胜古迹与现代休闲生活方式、人文文化与节庆活动、优势产业与现代传媒的有效结合、嫁接、融合,促进文化创意、资本、技术等有机结合,促进形成新的产业形态——扩张型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品生产能力。三是以市场需求为动力,按照立足本地、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构建三大市场导向,大力开发适应各类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提高市场化程度。

5.优化布局,实施产业集群推进。按照龙头带动、优势互补、突出重点、组团式发展和依托交通干线点线面结合的原则,实施以贵阳为中心,其它市、州、地各区域中心城市为重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特色民族文化旅游区、重大历史及自然文化遗址为支撑的区域文化产业布局,着力做大做强贵阳文化产业中心区,大力发展贵阳-安顺-黄果树综合文化产业带,加快建设贵阳-遵义-赤水红色、国酒文化产业带,强力推进贵阳-凯里-黎(平)从(江)榕(江)苗族、侗族文化产业带建设,积极发展贵阳-都匀-荔波特色文化产业带,努力建设贵阳-毕节-威宁历史、彝族文化产业带,着力建设兴义、六盘水、铜仁等三个特色文化产业聚集区,形成“一中心、五带、三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在优化产业布局的同时,着手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原创基地,文化产业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贵州独有的民族民间生态文化基地,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民族民间工艺品生产基地等五个基地。

6.激活要素潜力,促进产业要素有效地流动、集聚和优化配置。一是以思想解放为先导,破除制约文化改革发展的观念障碍。二是党委政府引导推动,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三是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平台。四是不断拓宽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加大财政投入、金融支持力度和对外开放程度,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加快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规则、适应贵州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新型投融资体系,建立经营性文化企事业单位面向资本市场、金融市场和社会资本构建新的投融资机制,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五是建立健全文化人才培养、引进、选拔和激励机制,培养和引进一批较高层次的文化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造就一批文化名人、文化艺术大师。六是在现有相关法规政策的基础上,结合贵州的实际,细化文化产业发展相关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搞好各地各行业文化产业规划,形成贵州文化产业政策体系。七是加快培育和完善贵州文化产业市场体系。

7.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发展活力。一是改革宏观管理体制,构建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业自主运营的文化产业体制框架。二是改革微观经营体制,对公益性文化事业,要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在经营性文化领域,要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实现文化产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企业化。三是改革市场管理体制,消除资本、资源、人才在地区、行业、国内外的封闭和壁垒,构建文化产业要素充分流动整合的开放性市场,形成市场多元主体参与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新型体制。

作者单位: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责任编辑:宋忠霞

推荐访问: 贵州 初探 产业发展 文化
[贵州文化产业发展初探]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