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新型城镇信息化水平测度及实证研究

时间:2022-05-09 11:10:04  浏览次数:

zoޛ)j馟im5M8t_zlʦM6^8^1欺z{Z&*qQzǚh^5/wz^h~jx~jسjب)ɉkqrWi)찢l欺z{lm+bͫbyjxjب^{^~)ߢ,ڶ*'jwn6viMxii $ >Q!1?NHLDHLMNky"http://www.film1981.com/doc/baogao/"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报告》一文提出了“信息化综合指数法”,该方法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是对RITE模型的继承和发展,参照当时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中规定的国家信息化系统六要素,将社会信息化指数测度分为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产业、信息人才四个方面的21 个具体指标(见图1)。并在计算中对各个指标根据其反映信息化进程真实状况赋予不同的权重,修正RITE 模型存在的指标选取不尽合理、计算不科学等弱点, 较多地体现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也克服了信息化指数法只描述社会生活信息化水平的缺陷,能较真实地反映现阶段经济与社会信息化的综合水平。成为测量我国地区社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方法。

由于城镇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资源——“信息”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也是个人发展的重要资源[10],故在本调研报告中,笔者对江苏省城镇信息化水平分别进行了宏观形式和微观形式的度量。其中对信息化的宏观度量,即对整个地区各城镇的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测度,包括信息设施建设、信息产业发展、 信息资源开发、信息技术利用、信息人才储备等方面[12]。对地区信息化水平进行宏观度量,可以为地区信息政策的制定、信息产业的管理和发展等决策提供依据;对信息化的微观度量,即以城镇居民个体信息作为对象,进行各种量的测量。对地区信息化水平进行微观度量,可以为建设宜居城镇,构建综合性的信息便民服务提供参考。对江苏省城镇信息化水平的宏观度量采用了信息化综合指数法。在具体操作时,仍以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产业、信息人才四个因素作为主要测度,对于具体指标,则结合后来国家新颁布的《中国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11]中列出的20项信息化度量指标进行了部分修改,针对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融合的特点,增加了一些既能反映现代城镇化水平,又能反映信息化进展的新指标,例如用于研究与发展的经费支出量(地区对科研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而高素质人才是城镇化和信息化建设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及其占三大产业的比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非农从业人数比重上升是城镇化和信息化双重作用的结果)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高新技术贡献率可以反映该地区信息技术发展水平,也是城镇化发展的潜在动力);删除了一些对当代信息化水平测度反映不明显的指标,例如,长话电路数、每百人固定电话数、每百万人无线传呼数(由于移动电话、网络通讯的发展,固定电话使用者日益减少,无线传呼几乎已没有用户,但不代表该地信息化水平下降,故本研究报告删除此类指标);对于那些仍然可以代表新城镇信息化水平的测量指标进行了修改保留或者保留,最终选取了18项指标作为测度,并根据德尔菲法、两两比较法,按照各指标的重要程度对其加以不同的权数,对江苏省的信息化宏观水平进行测量(见图2)。

对江苏省城镇信息化水平的微观度量,主要采用了以城镇居民个体信息作为对象的问卷调查法。问卷的内容设计参考了韩国数字机会促进署的个人信息指数法以及于良芝教授提出的“个人信息世界”测度模型。调查采用随机抽样与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江苏省12个地级市中分别选取1-2个有代表性的拆迁后的新建小区作为调查点,对小区居民进行了问卷发放。共发放1000份问卷,回收问卷848份,回收率为84.8%,其中有效问卷为752份,有效回收率75.2%。采取问卷调查法的优点是可进行大规模资料搜集,便于统计分析。但缺点在于与受测者互动少,缺少对受测者思想上的深入挖掘。故为了弥补调查问卷的不足,研究还采用了灵活性高、适应性强的访谈法,通过电话和实地访谈对问卷进行了修正和辅助调查。例如,通过实地访谈,笔者了解到18岁以下受访者由于学习任务重、家长严格控制上网等原因,66岁以上老人由于技术盲点等原因,平时网络使用率很低,故在问卷发放中,对受访者年龄段进行了重新限定;在具体问卷中,对上网目的、设备维修方式等问项进行了深入访谈,获得了更为具体的原因,从而更好地了解居民信息生活状态。

3 江苏省城镇信息化水平的度量

3.1 江苏省城镇信息化水平的宏观度量

本研究首先对修正后的信息化综合指数模型的18项具体指标进行了数据采集。数据主要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局网站、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2013年)、《江苏统计年鉴》(2010-2013年)、《江苏省互联网路发展状况报告》,《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2013年),同时通过走访政府机关部门、相关企业、搜读新闻报告等对数据进行收集补充(见表1)。

由于所收集到的原始数据是不同质的,不能直接进行量的比较,为更加直观科学地反映近年来江苏省社会城镇信息化发展水平,本研究根据信息化综合指数法,对收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了以下处理:以2010年为基年,规定该年的各项信息化指标为100,其它各年各项指标数据对应2010年指标数据,经过换算,得到江苏省2010-2013年的社会信息化各项指标的绝对值;然后再通过专家访问法、配对比较法(将指标分别两两比较,价值高者得一分,依次类推,得出等级排序)分别赋予各项指标不同的权数(见表2),对每一项具体指标进行加权计算,如果一项指标中既有实际具体数值,又有其占全省的比重比值,则按比值进行加权。如,“用于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亿元)及其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这一指标,选取其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进行加权计算。得到江苏省2010-2013年社会信息化一次加权指数值(见表2),得到江苏省2010-2011年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产业、信息人才各自的发展情况。但要测量江苏省社会信息化指数,还需要对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产业、信息人才这四个总指标进行加权计算。权值依然选用信息化综合指数法规定的各指标权值,得到江苏省2010-2013年社会信息化指数表(见表3)。

为了更加直观的展示江苏省近几年社会信息化的变化趋势,本研究将社会信息化绝对值和社会信息化数据综合整理成江苏省2010-2013年社会信息化指数折线图(见图3)。

可以看到,江苏省自2010年以来,信息化指数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2013年信息化指数是2010年的近1.6倍,社会信息化指数呈现稳步上升局面,全省城镇信息化建设势头良好,信息产业发展带动着新型城镇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城市功能提升;信息网络的发展改变了各城镇孤立发展的状态,促进新城镇间互通有无,协同发展;信息人才和信息资源量的增长为新型城镇发展和城镇信息化建设提供充足的资源。

就四大要素来看,信息网络、信息人才、信息资源量三大指标增长较为平稳,信息产业异军突起,发展迅猛。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主要由宽带网络、三网融合和新一代信息通信业的发展推动,不断刺激新兴信息消费的增长,信息消费的迅猛增长又有力拉动了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江苏省“十二五”规划中,着力于经济平稳增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软件研发、商业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提高到战略高度,坚持调高调优调强取向,产业结构优化布局效果显著,其区域创新能力继续四年位居全国前列。2013年江苏省全年有多家企业进入全国电子信息百强,并在境内外上市。获得国家电子发展基金支持和国家技改专项支持的项目逐渐增多。四方通信、卫星导航等成为拉动信息产业增长的主力军,并被列入南京市委、市政府着力培育的成长性企业。此外,信息企业不断推陈出新,增大促销力度,积极开拓业务增长点也是信息产业发展迅速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信息资源量的估算主要基于实体信息资源和虚拟信息资源,实体信息资源主要包括图书、报刊、信息设备(电视机、计算机等),虚拟信息资源主要是科研经费、科研成果和专利。经过近些年经济的发展,实体信息资源的覆盖率已难以进一步增长,尤其是城镇,家庭电视、电脑拥有量已趋于饱和。故就实体信息资源量而言,2010-2013年变化不大,而真正能反映江苏省信息资源发展进展的,则是虚拟信息资源。将江苏省2010-2013年虚拟信息资源指标的信息化绝对值进行对比(见表4),可以看出专利批准数在这四年中增长很快。专利权是最重要的知识产权之一,申请专利可以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是科研成果市场化信息化的桥梁,更是信息社会市场经济中判断组织,尤其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依据。江苏省专利批准量的增长是近些年来社会知识产权意识的觉醒,也是社会创新意识、发明意识、科学意识觉醒的表现。用于R&D经费的增长、科研成果数、专利批准数的增长说明了江苏省对知识信息的重视,也表明了江苏省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其城镇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表征。

关于信息网络这一要素的评估,全省有线电视和广播的覆盖率自2010年均已达到99%以上,可增长空间已不明显,说明江苏省城镇基础信息网络建设已基本完成。深层次的信息网络构建水平主要看移动电话用户数、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从信息网络各指标绝对值(见表5)可以看出,2010-2013年,江苏省移动电话普及率和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两个指标呈现稳定增长趋势,而作为最能体现通信和网络覆盖能力的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量指标,则呈现迅猛增长的趋势。可见江苏省社会信息网络构建健康发展,潜力十足。

根据江苏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数据显示,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林、牧、渔业和制造业等对文化素质要求相对较低的行业;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口相对集中在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以及教育等收入水平、待遇、层次相对较高的行业(信息产业基本列于此中)。如,受教育程度为大学的人口中18.59%从事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工作,18.40%从事教育工作,14.15%从事制造业工作,可见教育可以为信息化储备人才。江苏省关于信息人才这一要素的评测,从信息人才各指标绝对值(见表6)可以看出,2010-2013年,政府用于教育的支出费用这个指标基本上以年10%、20%、40%的速度增长,可见政府对于教育重视程度的加深。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全省人民受教育程度可以有效的为信息化建设储备人才。这一点可以通过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数这一指标的变化得到证明,虽然第三产业不等同于信息产业,但是信息产业大部分可以划分到第三产业中来,可以看到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与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这两个指标基本上是以相同的速度同步增长着,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教育为信息产业提供人才。同时也可以看到,四年来江苏省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指标增长不大,城镇化进展较慢,这与户籍制度、城镇落户政策的不合理有一定关系。此外,城镇信息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是经济发展水平的表现,而经济发展水平是提升人口文化素质的物质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只有经济发展,才有条件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扩大教育规模,提高全民文化素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绝对值数据可以反映出来——江苏省普通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数这一指标四年来稳步增长,此外,截止到2013年底,全省拥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已达90人,高素质信息人才供应充足。

3.2 江苏省城镇信息化水平的微观度量

对江苏省城镇信息化水平进行宏观度量,可以明确江苏省当前的信息产业、信息网络、信息资源量和信息人才发展状况;而微观度量,则是以“个人”为中心,测量江苏省新型城镇信息化建设的人才储备潜力、信息市场发展潜力、新城镇信息系统应用及推广潜力,是江苏省新型城镇信息化“软实力”的测量。两者统一于江苏省“信息新城”的构建中。

对江苏省城镇信息化水平的微观度量,主要采用了调查问卷的方法。由于调研的目的是对江苏省城镇信息化水平进行微观测度,故调查问卷的对象设定为江苏省新城镇居民,所谓新城镇居民主要指新获取城镇户口的人群,例如拆迁户、因升学而户口转移的大学生等,考虑样本量比较大,涉及面异常广,数据收集工程过于庞大,为了减少测量成本,同时保障数据质量,笔者在江苏省12个地级市中分别选取1-2个有代表性的拆迁后的新建小区作为调查点,对小区居民进行了问卷发放。由于篇幅有限,本研究对于调查问卷中涉及的具体问项不一一列举,而是将问卷的主体结构及每个部分包含的具体内容列成表格供读者参阅(见表7);对问卷数据的描述性统计也不一一列举,只选取有代表的问项进行说明。

表7 江苏省微观信息化水平调查问卷结构及内容

在个人信息描述部分,在问卷前测时,笔者发现18岁以下,66岁以上受测者有效问卷回收率很低,通过实地访谈,笔者了解到18岁以下受访者由于学习任务重、家长严格控制上网等原因,66岁以上老人由于技术盲点原因,平时网络使用率很低,除了个人基本信息外,对问卷后部分的问项很少能够理解并填写完整。故在大规模问卷发放时,笔者将调查对象主要集中在18岁至65岁之间,以保证问卷数据质量。从回收的有效问卷的性别统计看,男女比例为49.06:59.04,基本达到1:1的比例;受教育程度大专及大专以下、本科、硕士、博士分别占总体的37%、40%、11%和12%;工资收入1000元以下、1000-3000元、3000-5000元、5000元以上的分别占总体的20.75%,49.06%,20.75%和9.43%,受测者职业涉及也十分广泛,包括学生、公务员、职工、商人、农民、军人、个体等,由以上可见,本次调查样本区分上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在信息可接入部分,通过居民拥有的信息设备与常用信息设备数据(见表8)对比可以看出,居民最普遍拥有的四种信息设备与居民普遍最常用的四种信息设备是一样的,均为手机、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和电视机。其中手机的普及率达到100%,电脑普及率也在50%以上,说明江苏省新城镇居民的信息基本接入是没有障碍的,居民习惯使用自己最熟悉的信息设备获取信息,对于新型信息设备接受缓慢,这一点从信息设备更换频率上也可以看出来,在“您的手机更换频率”这一问项中,43.4%的受测者选择“一般不换,除非坏了”,只有5.66%的人选择“1年以内”,对于电脑的跟换频率,则高达73.58%的受测者选择“一般不换,除非坏了”,选择“1-2年”、“2-3年”的分别占24.53%和22.64%;此外,从图8还可以看出,固定电话的拥有率和使用率都不高,说明信息设备的更新换代中,固话已由中心转为边缘化,这与上文中对江苏省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测评结果是一致的。这也说明江苏省新型城镇中,居民对信息系统的接受能力比较强,信息市场是有发展潜力的。

在信息获取与辨识能力部分,通过对居民上网目的(见表9)的测试可以看出,居民上网涉及学习、工作、娱乐、生活等方面,说明居民注重获取各方面的网络信息来方便自己的日常生活,基本信息获取能力较强;在“您上网浏览比较感兴趣的是哪方面的信息资源”这一问项中,比重最高的是“新闻”,说明居民除了关注自身微观信息,还十分关注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的宏观信息,是信息视野拓宽的表现;在对受测者常用信息软件的测试中,受访者普遍选取的都是一些知名度比较高的基础软件,例如常用系统软件92.45%都是Windows,常用浏览器选用IE浏览器和360浏览器的比重分别达到47.17%和64.15%,常用聊天软件选择QQ的高达96.23%,常用下载软件选择迅雷的达到75.47%,常用的办公学习软件选择微软Office的达到69.81%,最常浏览的网站排名前三的是百度、淘宝、QQ空间,说明江苏省新城镇居民的新信息设备主动获取性较差,信息源更换少,信息获取以习惯方式为主。故在新型城镇信息化建设中,要增加针对新市民的信息素养教育,提高其新信息设备获取能力。

在信息安全与维护部分,通过回收的有效问卷来看,97.1%的受测者表示装有杀毒安全防护软件,有64.1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上网过程中发生过网络账号密码被盗事件,说明居民有基本的信息安全意识,但依然不可避免一些上网安全隐患;“在信息设备发生故障时,您第一时间采取的措施”这一问项中,58.49%的受测者表示会先自己解决,求助亲戚好友的占13.21%,到个体维修部咨询维修的占7.55%,到正规店维修的才占20.75%。说明在遇到信息困难时,居民有主动解决的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测出,对新城镇居民进行信息素养教育阻力不大,居民主动参与程度会比较高。

4 结论

通过对江苏省城镇信息化水平的宏观与微观测度的结果可以发现,江苏省城镇信息产业发展迅速,软件研发、商业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在工业产值中贡献力度过半,产业结构优化布局效果显著,这是构建“信息新城”的物质基础;信息网络覆盖率高,江苏省城镇基础信息网络建设已基本完成。深层次的信息网络构建水平呈现迅猛提高的趋势。社会信息网络构建健康发展,潜力十足,这是“信息新城”信息得以高速流通的基本条件;信息资源量丰富,全省科技进步对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达56.5%,其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企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发明专利申请量持续保持全国前列,这是实现“信息新城”信息库构建的基础;信息人才供应充足,政府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加深。五年以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全省人民受教育程度,可以有效地为信息化建设储备高素质信息人才,这是“信息新城”持续发展的支撑;信息市场得以发展,新城镇居民具有基本的信息接入、获取与辨识能力和信息安全意识,信息消费特别是网络消费已经成为江苏城镇居民消费的新增长点与新亮点,这是“信息新城”持续发展的驱动力。综上,江苏省已满足“信息新城”构建标准。可以构建“信息新城”试点,通过借鉴该试点建设经验,推动本省产业彻底变革和再造,实现经济创新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参考文献:

[1] 黄群慧.“新常态、工业化后期与工业增长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2014(10):5-19.

[2] 李强,陈宇琳,刘精明.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2(7):82-100.

[3] 吕斌,李国秋.信息化测度的创新概念基础——基于ICTS的核心信息能力[J].图书情报工作,2011(8):10-14.

[4] 中国政府网.关于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的通知[EB/OL].[2014-12-29].http:///p-665001871.html.

[12] 方维慰.中国信息化空间格局的态势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10):36-39.

推荐访问: 测度 城镇 信息化 水平 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