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苏南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途径的探讨

时间:2022-05-08 15:05:03  浏览次数:

摘要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建立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核心的循环农业经济体系是改变传统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在分析苏南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人地矛盾突出等问题基础上,结合苏南地区乡镇工业发达等特点提出了实施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途径和对策。

关键词苏南地区; 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7.5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2-0246-02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表现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1,2]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它主要通过对传统行业进行技术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以保护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4]。

自从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倡导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农业循环经济便是现代农业的核心[5]。它以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为特征,以农业资源消耗、农业污染排放最小化与农业废物利用最大化[6]为目标,涉及企业清洁生产、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生态农业和绿色消费等一切有利于农业循环发展的循环系统经济,其实质也属于生态农业经济。农业循环经济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具有增长特性的社会及农业经济系统与具有稳定特性的农业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促使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国际上可持续发展研究已完成了概念的完善,正步入理论的可操作化阶段。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农村人口占到全国总人口的65%左右。因此,农业与农村社会经济系统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而区域自然与经济条件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基本国情说明,对不同地区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进行系统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笔者针对农业基础条件优越,但资源环境矛盾尖锐的苏南发达地区,在分析其农业发展面临问题的基础上阐述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最后提出农业与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旨在为推进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参考,并进一步推动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7]。

1苏南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苏南地区位于我国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其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同时,该地区人口稠密、乡镇工业发达、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从而面临着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制约着该地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1.1人地矛盾异常突出

苏南地区农业耕地本来就少,而建设用地却日益膨胀。1990 年以来,随着城市以及乡镇企业的发展,大量的耕地转变为非农业用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村地区人口和产业向小城镇集聚,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另外,也缓解了城市的就业压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加速了该地区人口向城镇转移,同时也吸引了外地农村人口的涌入,使苏南地区人口密度急速增加。如苏州市总面积8 488km2,其中水域面积3 609km2,2003 年总人口830万人(其中户籍人口590万人,常住外来人口240万人),平均人口密度978人/km2,而一些小城镇的人口密度则超过1 000人/km2。如今苏南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已不足0.05hm2[8]。同时,20年来,就江苏省来说,农田土壤不断流失,导致各水系河床逐年抬高。调查显示,1991年江苏省河泥淤积厚度达38.5cm,而1998年江苏太湖地区耕作层已比20年前减少40mm,平均每年减少2mm[9]。

1.2生态环境形势严峻

首先,苏南城镇工业化的飞速发展造成了水质恶化、环境容量下降。一些研究表明,生活污水排放量和城镇垃圾渗出液的数量是表征人口对城镇水污染贡献的2个关键因素和定量指标,在缺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且垃圾任意堆放的小城镇更是如此。与大、中城市相比,单个小城镇规模小、污染负荷低;但小城镇的群体数量大,污染控制设施和管理措施比较落后,水环境更易污染,所以太湖蓝藻暴发绝非一个偶然事件。其次,由于乡镇工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农民进入乡镇企业工作,农业的地位随之不断下降,农民为了农作物种植方便,大量使用化学肥料与农药及其他农用化学品。不断积累的农药残留物不仅造成了环境污染,更使农田土壤结构破坏,肥力严重下降,农民为了增加产量,不得不施用大量化学肥料,从而形成化学用品对耕地污染的恶性循环[10]。

1.3农业自身缺乏活力

苏南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但实践的后果却成了“以工养农”,使得农村基层干部缺少压力;另外,他们对农业循环经济认识不足,甚至根本不了解,更缺乏应有的示范引导和服务意识,再加上实行农村综合改革,无所适从的情况普遍存在。全面取消农业税后,不少农村基层干部对工作茫然,不适应新农村工作[11]。而农户也对农业生产缺乏积极性,缺乏与政府的沟通,以至于多数乡政府平时寥寥数人,干部上班在岗不一会就走人,去上其他的“第二份”班。而为了保证农业不至于萎缩,乡村农业就主要依赖乡镇工业的反哺资金投入予以维持,从而使农业发展总体上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投入农业企业的资金不足,使得企业在循环农业经济中的主动性还不够,工商资本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作用尚未进一步发挥,因此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循环农业的深入发展。

2苏南地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体系,其特征是实现农业产业链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的循环使用,探索出符合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之路。因而既能顺应农业可持续发展,又可以缓解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对于苏南地区来说,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将是最具现实意义的选择。

2.1内在因素

苏南地区人多地少,资源匮乏,污染也比较严重,可视为我国现阶段综合国情的一个缩影。如果苏南仍以浪费资源和对环境的破坏来维持其经济的高速增长,其农业资源输出将更加严重,农业生态环境状况将进一步恶化,农业的有限资源将加速耗竭,而农业环境和资源所承受的压力反过来对苏南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会产生严重的制约作用。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强力推行循环经济。再加上苏南地区拥有较好的技术基础,所以更应该抓住机会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做好带头作用。近几年,苏南地区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在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中都有了不小的改善,比如昆山、江阴、张家港、常熟几个市已建成首批国家生态市[12],而其他城市也都在努力争取中。这些成果尽管可喜,但笔者认为沾有一点“以工养农”的光,凭借相对较雄厚的工业实力,使得农村看似符合了生态市的标准,但这些地区在“三农”方面真正做出的成绩有多少,依然是个问号。

2.2外在因素

我国刚加入WTO组织不久,正处于发展阶段,是发展经济潜力最大的时期[13]。而市场的国际化又要求我国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我国的农业只有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14]。我国必须发展循环经济,而且要想方设法地提出好方法去搞好它,使循环经济变得充满活力。而苏南地处沿海地区,与国外有更多的交往,能更好地融入国际舞台,从而有更多机会学习国外先进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随着我国加入WTO组织,出口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中也包括农产品的出口。然而当今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越筑越高,各国对进口产品竞相制定越来越复杂而又严格的环保标准,其中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食品环境标准是最高的。特别是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它们对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量和有害物质含量标准的规定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15]。以上外因都使苏南地区必须在推行循环经济上下大功夫、苦功夫;而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更应强力推行循环经济。

3苏南地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对策

与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农业循环经济上的发展起步较晚。我国在1991年开展了“中国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SARD)试验示范县”建设工作,这方面的试验性研究也正式启动,虽然在十几年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像苏南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更应该吸取国外农业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和区域的发展背景,大力发展研究先进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3.1土地节约型农业循环经济之路

由于苏南是人多地少的地区,所以如何充分利用空间并符合循环经济就成为关键。在这里笔者认为可以走立体农业道路[16,17]。立体农业是在有限的区域内,建立多层次配置、多种生物共处的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种养相结合的高产高效农业生产模式。它巧妙地组成农业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建立立体种植和养殖业的格局,组成各种生物间共生互利的关系,合理利用有限的空间资源,并采用物质和能量多层次转化手段,促使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充分利用,同时进行生物综合防治,少用农药,避免重金属污染物或有害物质进入生态系统。苏南处在我国经济发达区域,拥有很强的技术实力,再加上充足的劳动力,通过结合可使农业结构处于最优化状态,最终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发挥系统的整体性和生态整合性。

3.2食物链循环模式

苏南一直被称为“鱼米之乡”,城镇被众多河流包围或贯穿,更有著名的江南明珠——太湖。因此,渔业在苏南的农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它在给这里带来可观财富的同时,也引起了生态污染,如太湖蓝藻主要是因为鱼饲料污染所致。为此,针对太湖地区广泛养猪,可以走“粮-猪-沼-鱼”[18,19]的食物链循环模式。简单地说,就是用吃剩的粮食或麸皮等来喂养生猪,然后用猪粪来生产沼气,再用肥沼代替大量的化学饲料来喂养鱼虾之类的水生动物。在这个循环中,废物被合理利用,并减少了环境污染。该系统中一个生产环节中的产出(或废物)是另一个环节的投入,使得系统中的废物多次循环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转换率和资源利用率,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并能有效地防止农业废物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另外,在苏南地区也可以参照20世纪90年代兴盛的“桑基鱼塘”的模式发展农业。

3.3政府主导的大循环模式

该模式由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形成各产业部门之间在本质上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数量上按一定比例组成的多功能有机整体。各部门系统之间通过中间产物和废物的交换而互相衔接,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和闭合的生态产业网络,从而使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废物得到有效利用、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水平。在苏南地区其实已有这方面的尝试,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吴江市。吴江市政府制定全面的农业发展规划,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发展无污染、少污染的农产品加工业和林、牧、副、渔各业生产,重点发展植桑养蚕和缫丝等苏南地区传统产业,为纺织、服装行业提供原料,逐渐形成了植桑、养蚕、缫丝、纺织、丝绸服装加工一条龙生产。该模式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之下,使产业链条合理延长,形成农、副、工相互促进的联合生产系统的良性循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20]。

上述几种模式都建立在一定的技术支撑体系上,所以需要大力研究农业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资源投入减量技术、生产链条延长技术和废物资源化技术)。另外,政府还应该考虑如何更好地带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可以根据各个农民的家庭情况进行适量的补贴,并积极宣传先进的农业循环模式,增强信任度及基本知识普及等。同时也应考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产业的龙头企业[21],为政府和农民之间增加一个纽带。

当然,在这些方法的探索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去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作用将变得至关重要。

4结语

苏南地区要改善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经济发展,必须在农业生产方式上进行创新,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建立和推广不仅能够提高农业产量,更重要的是能在不损害外部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更好地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无疑对该地区甚至对中国农业经济的运行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苏南地区作为我国的发达地区,尽管在农业循环经济上取得过一定的成绩,但现阶段仍处在新的提出问题阶段,其发展农业、发展循环经济任重而道远。

5参考文献

[1] 金晶,曲福田,吴郁玲.新农村建设与循环农业体系的构建[J].农村经济,2006(10):92-95.

[2] 陈飞勇.宁波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与对策研究[J].经济丛刊,2006(5):34-36.

[3] 卢育红,史宝娟.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农业经济,2008(7):38-39.

[4] 冯华,宋振湖.山东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J].2008,18(4):94-98.

[5] 李凤升,赵俊平,彭民.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1):263-264.

[6] 张学会,赵凯,胡源,等.中国农业循环经济综述及评价[J].世界农业,2008(9):8-11.

[7] 罗守贵,曾尊固,王伟伦.苏南地区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模式探索[J].地理研究,2001,5(2):247-256.

[8] 李新,滕颖,陆平.苏南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及防治对策[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9(3):6-10.

[9] 单婕,邵孝侯.对加快发展江苏循环型农业的思考[J].江苏农业科学,2006(6):117-120.

[10] 郭海英.苏南农村环境现状分析与思考[J].小城镇建设,2002(2):44-45.

[11] 温茗畅,戴玉才.基于农业循环经济的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和对策建议[J].科技信息,2008(22):543,564.

[12] 施勇峰,郭奔胜.苏南环境向好提前出现拐点[J].苏南科技开发,2007(3):15-16.

[13] 施荣华,郭凤梅,郭九林,等.苏南沿江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与技术创新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6(7):146-147.

[14] 丁广.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J].中国工程资讯,2006(12):34-37.

[15] 石岩.论生态环境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法学与实践,2007(4):35-38.

[16] 徐琪.江苏省发展循环农业的实践与政策建议[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8,5(3):71-73,84.

[17] 李倩.刍议我国农村循环经济发展[J].科技风,2008(5):74.

[18] 邢子金,魏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加快生态市建设步伐[J].科技信息,2008(24):332.

[19] 胡鹏程,衡水市发展循环农业模式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8):374.

[20] 崔兆杰,张凯.循环经济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1] 王兆君,关宏图,胡大勇.基于以工哺农的青岛市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9-43.

推荐访问: 苏南 经济发展 途径 循环 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