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国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探究

时间:2022-05-06 08:30:04  浏览次数: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人类无形的遗产文化,代表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高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古老也是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是国家、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和武库,是民族精神、民族感情、民族历史、民族个性、民族气质、民族凝聚力的向心力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表征。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手段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字化保护这个新技术手段的实验性研究,探索出一条中国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道路。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保护技术手段;数字化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长河中人类的智慧结晶,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作为五千年文明连续史从未间断的国家,我国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之繁多、内容之丰富,令世界艳羡。其中所蕴含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是我们的文化之魂、民族之根。

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它在与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进程进行一场艰巨的抗争。在中国,每分钟都可能有一位老艺人、一门手艺或一首民歌消失,每秒钟都可能会有一幢老房子被拆掉,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迫在眉睫。

我国近几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经过积极申报,已经成为世界上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最多的 国家之一,我国也参与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制定工作的全部过程,并于2004年8月经全国人大审议批准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成为第六个加入《公约》的国家。2010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法律。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虽然国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已经有了战略性的认识,但是在具体操作层面,仍然有一些思路和问题亟待解决和完善。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普遍性问题。

第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保护之间的差别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底是单纯的保存,还是要加以开发性创造性的保护,必须厘清思路,统一思想。

第二,是如何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问题。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较为宽泛的文化元素和文化特征,如何进行保护,如何确定保护的范围,如何明确保护的手段和方法,则是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数码影像技术保护中国民间表演艺术和传统手工艺

我们通过“数码影像保护中国民间表演艺术和传统手工艺”这个课题项目的研究,探索出中国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模式。所谓数字化的影响资料是人类文化活动和情感表达方式的独特资源,包括了由数字方式生成的,或从现有模拟文化资源转化而成的,采用数字形式的信息资源。这些资源的存储形式之限于数字化形式,而别无其他形式。由于所存储的数字化文化资源往往具备较高的社会、经济、文化价值,是建设未来的重要元素,对于人类发展具备长久的意义,因此是一种当代人为后代人提供的优良遗产。

文化遗产数字化的过程就是采用数字采集、数字存储、数字处理、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等数字化技术将文化遗产转换、在线、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状态,并能以新的视角加以解读,以新的方式加以保存,以新的需求加以利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文化遗产转化成数字化形态,使得文化遗产得以永久的保存和保护,实现文化遗产的重现、再生和利用(研究、传播和展示),从而体现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体现当代人对遗产的守望,体现未来人拥有遗产的权利。

根据上述对于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总体观点,我们认为:数字化的工作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把文化形态加以纪录和保存,应该是采用数字化的方法,对这些资源做好二次利用,采用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观和艺术馆的方法加以改造,并向社会大众加以普及和推广。对于各类文化形式,如果要完成传承和保护,靠的是社会大众对该种文化形态的认同、了解和跟随,传承和保护应该发生在自然人和社会人的记忆里,而不是保存在冰冷的硬盘和机器里面,因此绝对不能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前期的数据采集,而是应该放在后期的再次利用上。对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该是“来源于民间,借助于数字回到民间,最终在民间得到发扬光大”。

而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展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思路应该是“完整复原、情景再现、知识体系、有所规范、有所启迪”。

完整复原——保证在拍摄前期,能够对要保护的文化形态有着全面完整的认识,制定完备详尽的拍摄预案,做到文化要素的不疏漏、不遗失。

情景再现——针对各类文化形态总是需要存在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希望进行文化形态保护时,最大程度对文化形态形成的原始文化环境加以描述,方便后期受众在在线情景中感受文化氛围。

知识体系——所谓知识体系,主要是针对当前对文化形态的保护往往存在简单化、孤立化的倾向,加强文化形态间的连接,加强文化要素间的联系,采用知识体系的方式,让受众能够快速的建立其保护文化形态的全面认识。

有所规范——通过文化形态保护的实践,以及同业界、学界专家的理论探讨,形成可操作的实践指南,以及具备指导规范意义的标准工作流程和标准格式规范。

有所启迪——在保护实践中,要有针对的提出具备创新性的文化保护方法。

我们在实施阶段根据数字化的基本过程,即数字采集、数字存储、数字处理、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的全过程,将项目进行了逐段的拆分。以“数码影像技术保护中国民间表演艺术和传统手工艺”为例,按照数字化过程和工作的纵向顺序,分解成了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分别为:“调研与问题定型”,“数码影像的前期采集”,“数字资料的后期保存和保护”三个方面。

第一个阶段“调研与问题定型”:主要需要完成以下方面的工作:

●细化和规定本项目的任务需求、工作计划、项目目标.

●完成中国民间表演艺术及传统手工艺的内涵和外延调研。

●完成数码影像技术的科技发展趋势和技术现状调研

●完成当前民间表演艺术及传统手工艺的田野调查和问题分析

●完成相关从业单位的经验和教训总结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要素保护研究

●中国民间表演艺术及传统手工艺专题片国内拍摄现状分析

第二个阶段为“前期采集技术”,主要是针对民间表演艺术和传统手工艺的拍摄技法、采集方法进行具体的技术研究,具体内容包括:

●规范化的民间舞蹈拍摄基本技术指导

●民间舞蹈专题类型片的拍摄基本方法

●规范化的民间戏曲拍摄基本技术指导方案

●民间戏曲的专题类型片拍摄基本方案

●民间舞蹈的三维数据采集技术方法指导方案

第三个阶段为“后期的保存与保护”阶段,主要针对已经数字化的数码影像资料进行相关的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数字化影像资料保护的范围

●数字化影像资料的保护性使用方法

●数字化影像资料的保护延续性问题

●数字化影像资料的数据格式管理

●数字化影像资料元数据的设计方法

●数字媒介的物理保存方法

●数字化保存中的风险与处置方法

●版权管理的基本措施

在横向上,我们则根据文化实体的类型,将本项目所涉及的所有文化实体分成了三类主要工作对象进行分类研究。

由此,本项目的纵向工作技术路线同横向的工作对象形成了一个网状的技术处理关系。

同时,数字化资源的保护涉及到版权管理。数字保存的权利管理,需要处理数字信息创建者、数字信息出版者和数字信息长期保存者的权利分配、权力转移、权利实现和权利平衡等问题。更广泛的权利管理还应包括被保存数字信息使用者的权利管理数字保存权利。数字版权的应用目标在于数字信息长期保存者拥有保存数字信息的权利;在于采取特定方式,在充分尊重数字信息创建者和出版者相关权利的前提下,保证数字信息长期保存者合法地保存数字信息,并能够提供适当的利用。目前各国均有专门法律来保障数字信息创建者和出版者的权利,但却没有任何国家有法律来保证数字信息长期保存者保存数字信息的权利。因此当前数字保存面对的最主要障碍之一就是知识产权问题,而数字保存权利管理的核心也就在于各方对被保存数字信息知识产权的掌控协调和平衡。

对于版权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版权和相关权,包括版权作品创作者和表演者的道德权;

2、在保护机构范围内进行数字化和使用,应该得到版权拥有者的同意或基于法定例外;

3、网络存取应该得到版权拥有者的许可;

4、版权拥有者的许可,原则上意味着基于个人或集体许可或基于上述两者的版权清算。

由于目前并没有存在全面的关于数字保存知识产权的法规,因此在在下述保存活动中,可能存在版权问题:

随时间推移,保存机构可能需要重复地拷贝保存的数字信息,这些活动可能需要获得版权所有者的授权和允许;

如果作为保存拷贝的结果,出版物改变,那么权利拥有者可能感觉他们精神权利被侵犯,从而引发知识产权问题;

再创造的问题。可能很难证明出版物的保存拷贝仅仅是拷贝,不是全新的版本(再创造),权利拥有者可能会认为保存机构正在改变或者重新出版其拥有版权的产品。

保存机构需要关于文件格式的详细说明来实施保存计划,比如迁移数字信息或者制作仿真器。而这些详细说明本身有版权问题,并且还可能有潜在的商业敏感 因此权利拥有者可能不愿意允许获取或者存储这些信息。

在未来的某一时间,被保存信息可能提供使用。这会影响权利拥有者的商业利益,从而引发知识产权问题。

有些数字信息内容上有多重权利拥有者。这些权利拥有者可能包括出版商、作者、艺术家等。出版商与软件制作者一起,使得权力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在此情形下,获得得到多重授权的数字信息是很困难的。

四、非物质遗产保护的发展路径

“保护”终究是针对过去的事物而言的,而作为文化遗产的多数事象既是历史的积累,也是今天的现实,同时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它是在不停地变化当中。“发展”是面向未来的。所以,保护与发展是一对矛盾,要很好地加以解决,许多非物质文化事象都不是一元的结构,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是混元的和共生的。当我们说保护的时候,正像上面所引的范围那样,多少是解构了的,我们很难把历史的生活方式全部原样地保存下来,但我们后人可以利用现代的科技手段把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的原貌保存下来,这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参考的依据,同时也是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手段。

非物质文化遗保护正进入数字化时代,我们需要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进行非物质遗产保护的数字化建设。我们可以利用数据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整合到网络这个虚拟但无比广阔的平台上,这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整理、研究、交流、展示和教育等相关领域起到重要而巨大的作用。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使大众通过网络就可以欣赏到各种独具特色和风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能够感受到本土文化、传统文化的精神气韵。这样,大众接触到这些数字化资源的几率就更大、文献使用率就更高,我们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上就更向前迈进了。

五、结语

总之,文化遗产象征着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面临濒临消失的危机。这些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让它不断传承和发扬下去,让人类的智慧结晶在历史长河中不断闪耀下去。

参考文献:

[1]黄永林,谈国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2).

[2]姚磊.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述评[J].广西社会科学.2013(10).

[3]刘承华.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特殊性的立体对位思维[J].艺术学研究.2014(00).

[4]栾美芳.民族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02).

[5]匡翼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5(25).

[6]胡玉华.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几点思考[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03).

推荐访问: 数字化 探究 文化遗产 中国 物质
[中国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探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