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地位及工作机制的思考

时间:2022-05-05 12:05:02  浏览次数:

摘要:非公有制企业的党组织应发挥企业中的政治核心作用,这一定位既考虑了非公有制企业的现实情况,也包含了党建工作的丰富内容。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作用发挥的关键是党建工作机制的建立健全,内容涵盖组织保障机制、学习培训机制和党员管理机制。

关键词: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地位;工作机制

新时期非公有制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突显,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建工作已成为基层党建的重要课题,直接关系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既涉及理论上党组织的地位问题,也包含实践中工作机制的探索和不断完善。

一、非公有制企业的党组织应成为“企业中的政治核心”

对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地位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第一种意见认为,党组织应该成为企业的“政治核心”。第二种意见认为,党组织只是在企业员工中处于“政治核心”。第三种意见认为,应该把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定位在企业中发挥政治导向作用和在员工中处于政治核心地位。理论界对于这一问题认识的分歧,实际上反映了在党建实践中,虽然较为普遍的建立起了基层党组织,但对于党组织在企业中的地位,尤其是对于党组织如何在企业中有效的发挥作用认识依然较为模糊。

关于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地位问题,党章和相关文件中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指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要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领导工会和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通过的党章也做了相同的表述,这一表述是对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功能的科学定位,也为分析其地位和作用预设了基本的理论前提。基于以下两点的考虑,将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定位于“企业中的政治核心”更为恰当。

党组织在非公有制企业中落实的是政治领导权,不需要以是否拥有决策权来定位。1982年党的十二大党章明确规定,党的领导主要体现为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这一规定在历次修改的党章中得以强调和保留。新时期党的领导更多的表现为党在整个国家和社会体系中的引导、组织和带领作用,它所依靠的主要是权威而非权力,是政党以自己的价值和目标赢得社会的认同、接受、支持和追随,变成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不具有国家强制力。党及党的各级组织,不是国家和社会的直接管理者,不具有直接发号施令的职权,而是从总体上把握方向。在非公有制企业的特殊氛围中,党的功能的政治性特征更为突出:非公有制企业个人所有、家庭经营的组织形式具有排他性,党组织不可能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活动;企业主惧怕大权旁落,不愿党组织过多过细的干涉等。这种客观实际也要求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而非“权力核心作用”,专心致志做好政治的、思想的工作。

“企业中的政治核心”地位比“职工中的政治核心”地位所包含的内容更丰富,也更契合《中国共产党章程》所规定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组织的工作范畴。党的十七大修改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要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领导工会和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这一规定涵盖了党组织的全部工作对象:一是人,包括对非公有制企业职工群众和企业主的教育,这是党建工作的本质内容;二是非公有制企业,包含了对企业发展方向、企业重大问题决策上的引导,包含了对非公有制企业依法履行各项社会职能的监督保证;三是非公有制企业中的群众性组织,即对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领导。

二、不断完善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完善各项工作机制,是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中心环节和主要内容。实践中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机制主要包括组织保障机制、教育学习培训机制以及党组织和党员管理机制,这些党建工作机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一个逻辑严密的内在机制,是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

(一)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组织保障机制

1.合理组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

在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健全党组织,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各级党组织要根据企业的规模大小、党员人数、业务性质等不同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建立党组织。组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主要有党的基层委员会、党总支、党支部三种。对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非公有制企业,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生产经营相对稳定,有合适支部书记人选的,要积极创造条件独立建立支部;达到或超过50名的,可成立党的总支部委员会;根据工作需要,经上级党组织批准,也可成立党的基层委员会;对党员不足3人的,采取行业、属地、挂靠等形式建立联合党组织;对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先建立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通过群团组织的活动,在单位中营造氛围,为建立党组织创造条件。

2.建设高素质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队伍

第一,选配好党组织负责人。党组织能否赢得企业主的尊重和信赖,在职工群众中有没有威信和号召力,在企业里是否有地位,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党组织负责人的素质和能力如何。因此,抓好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首先要选好企业党组织负责人。确定党组织负责人既要坚持应有的标准和条件,又要充分考虑企业主的态度,便于在工作中相互支持、配合。企业如有合适的人选,可直接按工作程序物色选拔。如果企业中暂时没有合适的人选,可采取企业申请、组织推荐、双向选择的办法,从企业外物色合适的党组织负责人。党组织负责人一般应侧重企业中层以上的管理层党员中考虑。这些党员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骨干,既能参与或比较了解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又能比较密切联系企业主和党员、员工。

第二,坚持“五湖四海、德才兼备”的组织工作原则,转变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家族化”倾向。现阶段,非公有制企业很大一部分采取家族式管理模式,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建立党组织,很容易使党组织带有“家族化”倾向。这一倾向在企业党建工作的初始阶段有其合理性,但长远来看,“家族化”倾向存在着党组织的性质和宗旨异化,政治上缺乏独立性,无法有效行使职能,党建工作运作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宏观方面,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发展,打破家族经营和家族管理,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

二是微观方面,一方面要杜绝企业主或企业主家族成员担任党组织的负责人,另一方面要选好配好党组织负责人,严把党组织设置关,严格掌握企业主兼任党支部书记的标准条件,积极慎重的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对企业主的思想教育和监督引导。

(二)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党员学习培训机制

非公有制企业党员的学习培训应始终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条主线,以提高素质、服务群众、促进各项工作为根本目标。应根据非公有制企业的自身特点,不断改革创新党员学习培训的内容,使党组织的工作为党员和员工所欢迎,为企业主所理解和支持,从而不断构建非公有制企业党员的学习培训机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1.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联系党员思想实际,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坚定革命信念和革命理想。非公有制企业党员要把坚定革命信念、革命理想和发展非公有制企业的实际行动结合起来,为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大力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贡献力量。二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要教育党员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生产上起带头作用,在先进文化建设上起模范作用,在密切联系群众方面起桥梁、纽带作用。

2.党建理论知识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在党员教育方面应实行分类施教,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业主和决策层党员,教育和引导他们带头合法经营,热心公益事业,处理好劳资关系;对于中层管理党员和技术人员党员,要求他们加强同业主的联系和沟通,积极反映民意,并注意在监督方面发挥作用;对生产经营一线的一般党员,则教育他们通过做好本职工作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各自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3.业务技能培训的灵活性和适用性。新时期党员教育不能仅停留于一般的理论学习,而是要适应时代和党员工作岗位的需要,加强各方面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培训,使广大党员在各自行业和岗位上成为带头人。把业务技能培训与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培育企业精神,建设企业文化结合起来,把企业生产经营、员工技能培训和员工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工作重点,相应建立健全一套符合企业特点的教育内容,充分体现灵活性和适应性。

(三)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和党员管理机制

目前,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和流动党员的管理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多头管理和分散管理的问题依然存在。非公有制企业“流动性”和“分散性”的特点决定了“在分散中求集中,在集中中重管理,以服务促管理,寓管理于服务”的基本理念。实践中应积极探索非公有制企业流动党员尤其是外来流动党员的管理权限、管理体制,科学构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管理机制。

1.改革管理权限

流动党员管理权限的改革应坚持流入地管理为主,流出地管理为辅的原则。对于流入地党组织而言,对持有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党员,验证后及时结合并将其编入党支部、党小组,同时登记入册,报上级党组织备案;组织流动党员及时学习当地的方针政策;负责流动党员党费的收取、管理;负责对流动党员进行民主评议,考察其流动期间的综合表现。对于流出地党组织而言,按规定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将外出党员的基本情况、流动去向、工作岗位、联系地址等登记入册,建立外出流动党员档案;落实专人与党员保持联系,及时掌握党员的思想、工作情况等。

2.理顺管理体制

建立以属地管理为主、行业管理为辅、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即实行各乡镇和村、社区党组织管理为主,行业、协会管理为辅的管理体制。对于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管理,发展方向是实行以街道、乡镇为主的属地管理模式,工商部门参与配合,并明确条块各自的工作职责,逐步形成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针对各地的实际情况,对于不能马上实行属地管理的地方,可以考虑各个企业的特点,采取单位管理、社区管理、行业管理、挂靠管理等不同模式,逐步建立起规范有序的党员管理网络。

参考文献:

1.宋镜明,宋俭.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若干问题研究——基于湖北宜昌、襄樊、荆州、孝感等地的调查[M].崇文书局,2008.

2.张永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科学化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3.冯波.非公企业党建研究[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4.祝全永.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家族化”倾向的成因及对策探析[J].理论导刊,2008(4).

5.肖剑忠.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四问[J].中洲学刊,2010(1).

6.吴斌.关于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J].理论导刊,2010(6).

*本文系湖北省循环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项目编号:2008XHYB016。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推荐访问: 党组织 非公有制 工作机制 地位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