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东方宝笈:再生与新生

时间:2022-04-11 09:50:30  浏览次数:

一抹淡淡的墨香,弥漫在东方宝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宝笈)的展厅里。

素雅的木质地板,简洁到极致的墙饰。暖黄的灯光轻抚着每一幅书画作品:现代绘画大师徐悲鸿笔下的骏马,神采矍奕、豪气勃发;“清初画圣”王翚勾勒的江南小景,生趣盎然,清幽灵动;宋徽宗的《千字文》,苍劲谨严,沉稳厚重……步入长廊,不只是空间的纵深感,时光的纵深感也扑面而来,千百年来艺术史上的点点星辉,一一再现于眼前。

长廊的那一头,站着一位静静等候着的温和女子。“这就是珂罗版临制的魅力所在。”对于来访者眼神里的任何讶异、欣喜或疑惑,总经理李东方似乎早已司空见惯,“这些用珂罗版临制而成的艺术作品,能够最大限度地还原原作,逼真传神,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流连于艺术之美”。

再生

成立于2011年4月的东方宝笈是一家专业从事珂罗版艺术临制的公司。

“与其他复制工艺相比,珂罗版有着不可替代的优点。珂罗版临制经照相、修版、晒版、印刷四道工序,全部是人工操作,印品无网点,专色压印,无颜色偏差,被认为是最接近于原作的一种复制方式,常被用于印刷名人书画、珍贵图片、文物典籍等精致高级的艺术品。”副总经理冯今轶介绍道。

但在他的眼中,归根结底,珂罗版“也仅仅是一种技术实现手段而已”。“怎么使用这种手段,达到毫发毕现的复制效果,依托于复杂的技艺,更依托于操作者的艺术修养和经验积淀。”

“技”固不可缺,但更需“以技进道”。“悟道”的程度如何,直接影响着作品的最终呈现效果。“拿到一幅作品,最重要的是理解艺术家究竟想要表现什么,了解他一贯的表现风格与创作习惯,再往细了说,要分析出画家当时的创作状态,因为只有知道每一处笔墨的先后顺序,才能原汁原味地营造出色彩叠落的美感,也只有准确把握了笔墨拉开的速度,才能精确地还原出墨的厚薄程度等等。”李东方补充道:“当然,另一方面,也要求操作者精通于生产工艺,对于印刷的视效有所预见,才能更好地呈现原作的色彩和质感。”

从北京印刷学院毕业到创办东方宝笈之前,李东方已经积累了三十多年的艺术品临制经验,先后为多家博物馆、档案馆以及众多著名书画家、收藏家临制过大量作品。李东方至今还记得,一次,她把当代著名画家吴作人的一幅原画混在几个复制版本中,给老先生送去,“吴老看了半天也没看出来哪一幅才是自己亲手画的,最后都快急了”。直到李东方把真品“原物奉还”,老先生这才笑了,忍不住一直感叹:“真的太像了,太像了!”

这让李东方颇为自豪,“这才叫真正意义上的复制。”

“在材料的使用上,要尽可能地接近原作。举个例子,如果徐悲鸿用的是高丽纸,那么复制的时候就要用高丽纸,最好还能找到画家作画的那个年代产的高丽纸;一般的复制只针对书画的正面,我们会把背面的印章、铅字都复制上去;一张2两重的宣纸,复制完以后可能就有半斤重了,画作会有很强的厚重感。因为采用的是特殊研制的矿物颜料,还可以长久地保存下去,不会褪色。”李东方如此强调。

这给本“不可再生”的书画精品带去了“再生”的可能,也创造了更多传播与传承的机会。在东方宝笈的展厅内,悬挂着几幅精美绝伦的敦煌壁画:莫高窟112窟反弹琵琶图、57窟美人菩萨图、3窟元代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图……这是断断续续近三十年来,李东方和冯今轶在国家文物局的委托下,对持续面临损毁的敦煌莫高窟壁画进行的“抢救性复制”的部分成果。

“如今,莫高窟壁画的损毁程度还在不断加剧,用珂罗版工艺再现的这些壁画,就为重现多年前的莫高窟壁画面貌留下了真实准确的依据。”同样吸引人眼球的,还有20幅圆明园西洋景铜版画。“它们的原件在法国,国内只存有一套复印件,这次我们跟国家图书馆合作,将已经遭到虫蛀的复印件进行修复、再复制。未来,我们还希望能够通过复制的手段,把散失在海外的文物带回国内。”冯今轶表示:“这也是一种间接保护文物的手段。”

新生

以往的珂罗版工艺被视为皇家宫廷与博物馆、档案馆的“专属”。现在,随着艺术收藏品市场的日益火爆,珂罗版临制作品的艺术价值也逐渐得到了更广泛的大众的认识与认可。但由于珂罗版临制过程复杂繁琐,复制用时较长,成品率较低,产量也不大。此外,因为对操作者的艺术修养、技术能力要求较高,所以真正从事和掌握此项技术的人员并不多见。

如何把艺术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让这个一度濒临灭绝的版种在市场化运作中得到良性的循环发展、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是李东方和冯今轶正面临的考验。

“长期以来,珂罗版临制作品基本只用于档案收藏和文物展示,不需要向大众推广,也压根没有任何市场概念。”冯今轶坦言。这意味着,东方宝笈需要摸索的,是一条“前无古人”的市场化运营之路。

如今,在与博物馆或是艺术家签订协议后,东方宝笈或按幅计价付版权费;或将部分复制完成的画作交给版权方,以此换取剩余作品的销售权。目前,东方宝笈一年的作品产量大概为七八千件,消费人群也相对固定:大多是爱画、懂画,希望能够凸显个人艺术品位的收藏者;或者是专业美术院校,将其作为临摹研究的教具……“就像有的人只会去燕莎这样的高级商场买东西,珂罗版面对的也只是金字塔尖的这一层客户,不过,那也足够了。”李东方这样说。

她有理由乐观。“实际上,目前为止,我们只参加了两次展会,就已经有不少机构和个人找上门来,与我们谈合作。”一些博物馆和高端会所主动找到东方宝笈,利用自己的销售渠道,帮助东方宝笈推广作品。目前,东方宝笈也与某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由对方为东方宝笈代理经营南方市场。就在不久前,东方宝笈还与故宫合作推出了2000份“五福贺年”礼品套装,很快便销售一空。

一面是逐渐被唤醒的市场渴求,一面是具有高度稀缺性的产品,两者之间,有一条适宜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天然的绿色地带。至少目前,看上去,这项流传百年的传统工艺还没有“涅”和“浴火”的必要。所谓的“新生”,需要的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刺激、培育和滋养。

而眼下,李东方更重视的,是制作工艺的完善以及企业品牌的建设。“未来我们可能会对复制作品进行公证,并发布作品编号、授权书等等,甚至用适当的方式标注其属性,谨防被当作原作出售。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规范行业行为,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

同时,她还有一些担忧。“做珂罗版临制,最关键的因素在于人。一百多年来,从事过这项工作的也就百来号人,现在还在干这一行的人,绝大部分都集中在我们公司。但我们的力量毕竟有限,如果国家和行业没有整体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扶持,没有一个良性的机制保障,等到我们都老了,干不动了,谁来把这份事业延续下去呢?”

推荐访问: 再生 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