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当代西方生态建筑的美学研究

时间:2022-04-11 09:04:28  浏览次数:

zoޛ)jiiNtM}}iiiiii;iu5Z报告,明确地使用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的《我们的共同未来》报告中正式对可持续发展概念提出了明确的界定:“可持续发展是这样一种发展,它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基于这个思想,建筑可持续发展就是:我们的建筑应该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满足后代人生存与发展的环境。”

(二)生态建筑美学简括

生态建筑美学研究是生态美学在建筑领域的具体化和实践化。生态建筑的美学研究是一种具有超越建筑造型或纯形式之上的新型功能美学研究,是一种既联系传统又指向未来的关于生存境遇的生存美学。生态建筑美学一方面与生态伦理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又与生态智慧不可分割。这种美学不再把功能和形式或者空间与视觉的美感作为设计的终极目标。在生态和共生的框架里,建筑的审美必须将自身置于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建筑与建筑的关系、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建筑与建筑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及建筑与人类的未来的关系等诸种因素的和谐统一之中,这样就把建筑建立在一种超本位、超时代、超人类之上的大审美范畴之中。这种开放、广博的审美维度真正体现了人类的利益与自然的利益、当前的利益与未来的利益、局部的利益与整体的利益之共生。

五、“生态建筑”之我见

我认为,“生态建筑”是以生态学为切入点,以生态思维为理论导向,以生态美学为依托,以生态技术为保障,以生态法规为制约,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南,研究建筑与自然、人、环境、生态、美学、艺术等诸种和谐关系的一种具有综合性、共生性的后现代建筑范式。下面就以上定义分层次加以详论:

(一)以生态学为切入点

生态建筑的产生直接受到生态学的启发与影响。1959年,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撰写了《从机械原理的时代走向生命原理的时代》。1960年,黑川纪章建立了新陈代谢小组。他认为代谢循环的(建筑)城市也将是新陈代谢的城市。他说,涉及生命原理的重要概念有新陈代谢、循环、信息、生态学、可持续发展、共生和遗传基因。

生态与建筑的日益结合,敦促生态建筑学的萌生。“生态建筑学”一词是由美籍意大利建筑师帕欧罗·索勒瑞首次提出的,他主张保护生态平衡并保持城市和建筑的自身特征,他把生态学和建筑学两个词并为一体,提出了生态建筑学的新概念。1969年,索勒瑞创造了“城市建筑生态学”,详细地阐述了城市生态学理论。

1963年,V·奥戈雅完成的《设计结合气候:地方主义的生物气候研究》,概括了20世纪初至60年代建筑设计与气候、地域关系研究的各种成果,提出“生物气候主义”的设计理论,认为建筑设计应当遵循气候——生物——技术——建筑的设计过程。

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石油危机引发了兴建太阳能建筑的热潮。此后,人们开始关注绿色生态建筑的设计。其中以澳大利亚建筑师S·巴格斯和英国建筑师A·昆姆比等为代表的掩土建筑设计研究,把生态建筑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正如英国建筑师D·皮尔森所说:“生态建筑运动是与健康建筑相关的最先进的运动。生态建筑强调设计的目的在于适应人类的生理、物质和精神需要,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待人与建筑的关系,进而研究建筑学问题。”

进入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绿色建筑研究多以实践为主,理论研究方面的成果相对较少,英国D·皮尔森所著的《自然住宅手册》一书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它从“为星球和谐而设计”、“为精神和平而设计”、“为身体健康而设计”几个方面概述了绿色住区的设计原则。

(二)以生态思维为导向

生态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同时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生态哲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思维方式

势必影响生态建筑的设计及运作理念。

首先,生态思维要求人与自然亲和,落实到生态建筑上就是要求建筑与自然共生,达到与自然生态的平衡与和谐。

其次,生态思维注重整体性,这就使生态建筑确立一种整体生态建筑观,即不仅将建筑系统视为地球系统中各种不同能量和物质材料的临时组织形式,而且需确定建筑系统在全寿命过程中(即除了组成建筑系统各个元素的安装和制造,还包括建筑系统的运作、建筑元素的弃置和重新利用)与生态系统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再次,建筑所消耗的能源不能超过自然赖以生存的极限。

(三)以生态美学为依托

生态美学以自然美、生态美、技术美等为支撑点,也必然对生态建筑产生美学影响。生态建筑体现了自然美与技术美的互融,原始生态智慧之美与现代科学智慧之美的互渗、共生。自然的原生态的美是生态建筑追求的重要价值之一。

1974年,E·R·舒马赫出版了《小即是美》一书,提出了一整套生态设计方法,尤其是它所倡导的采用非高科技的、非高能耗的“中间技术”手法,设计非宏伟型建筑的思路,对建筑师具有深刻的美学启示作用。2000年,意大利出版了詹姆斯·瓦恩斯的《绿色建筑学》,回顾了20世纪初以来亲近自然环境的建筑发展,以及近年来走向绿色建筑概念的设计探索。

(四)以生态技术为保障

生态建筑作为一种实用艺术,必须以生态技术为保障。生态技术主要包括:第一,对可再生自然能源的利用,即太阳能、风能、地热供暖等能源的开发;第二,建筑节能技术。“建筑节能”是指减少建筑中能量的散失,提高建筑中能源利用效率;第三,新型材料的应用。包括新型混凝土的研制、活性材料研究、多功能材料研究、生态环境材料研究等。

(五)以生态法规为制约

实现建筑的生态化发展,有赖于法律、法规的保障。只有通过法律手段,生态的技术规则才能够转化为全体社会成员被迫乃至自觉遵循的规范,生态建筑的机制和秩序才能够广泛和长期存在。

(六)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南

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第一,建筑设计目标应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第二,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资源,能源和生活模式在全球视野内的“共生”概念;第三,建筑要与环境生态保持平衡;第四,土地有效、高效利用要与城市的生态保持有机融合;第五,建筑师、房地产开发商要研究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七)综合性、共生性的后现代建筑范式

1.现代主义建筑的时代精神体现为“机械原理时代”,二元论、理性中心主义、人本主义成了支撑着机械时代的理论基础。而生态建筑之所以是一种后现代建筑范式就在于它彻底地消解了机械时代的理论基础,以生命和生态整体论反对二元论。

2.到了20世纪下半叶,在后现代主义运动中,以生态建筑为代表的建筑范式认为人——自然的对抗关系、文化——自然的对抗关系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和谐关系、协调关系。生态建筑受到了这一思潮的影响,开始反思建筑与环境相关的种种问题。

3.处于机械时代的现代主义建筑,其普遍样式是“国际式”。在这种情况下,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家佛朗普顿结合现象学理论,提出了“地方主义”理论。生态建筑就是受这一理论影响,它不是简单地排斥传统,而是重新建构传统,突出地域文化与个性特征。

4.现代建筑是反对任何装饰的。而后现代主义建筑则既追求建筑的功能,又不排斥美学介入。生态建筑对美的追求主要以自然美、生态美为宗旨,这既是生态的,也是装饰性的。

5.现代主义功能建筑由于严格的功能分区,导致城市、建筑的等级结构森严,平民的利益并没有得到保障。后现代主义的建筑观增强了平民意识,社会平等和正义在建筑的规划上充分体现出来。生态建筑不但在建筑理念上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共生,而且还倡导人与自然、生态的平等、和谐,显现出强烈的伦理正义。

生态建筑具有其他建筑所不具备的复杂性、综合性、共生性。它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或艺术问题,也不是抽象的文化、哲学、伦理、美学问题,而是在更广博、开放的视野上将建筑与自然、人、环境、生态、美学、艺术等诸种关系加以融会,形成综合、共生的和谐审美境界。所以我们说生态建筑是一种多维、整合的后现代建筑范式。

六、生态建筑的分类

我们认为,从生态建筑的分支流派上与内涵上可以将生态建筑分为如下几类:

(一)仿生型生态建筑

在建筑领域,仿生的倾向在近几十年来也在不断发展,它的研究意义既是为了建筑应用类比的方法从自然界中吸取灵感进行创新,同时也是为了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保持生态平衡。1983年,德国人勒伯多出版了《建筑与仿生学》一书,正式为建筑仿生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建筑仿生学的表现与应用方法,归纳起来大致有四个方面:城市环境仿生,使用功能仿生,建筑形式仿生,组织结构仿生。当然,往往会出现综合性的仿生应用,形成一种城市与建筑的仿生整体。

(二)高技术生态建筑

高技术生态建筑积极地运用当代最新的“高技术”来提高建筑的能源使用效率,营造舒适宜人的建筑环境,以更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高技术生态建筑所依赖的是生态高技术。高技术生态建筑是同周围生态环境协同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特点的高技术建筑。理查德·罗杰斯、诺曼·福斯特、尼古拉斯·格拉姆肖、托马斯·赫尔卓格等人都是杰出的高技术生态建筑师之代表。

(三)智能型生态建筑

成立于1985年的“美国智能建筑协会”认为:“智能建筑是指对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四个基本要素,以及通过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行最优化组合,来提供一个投资合理的,具有高效舒适安全方便的建筑物。”数字化与智能化是智能型生态建筑的突出特点。

(四)绿化型生态建筑

赋予生态建筑以绿色,意味着建筑才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才能实现“设计追随自然”的建筑理念。合理的立体绿化有保护、稳定周边地域生态效应的作用,立体绿化是绿化型生态建筑的重要标志。

(五)自然节能型生态建筑

自然节能型生态建筑亦称适应气候条件的生态建筑,是指采取相应的措施,利用当地有利的气象条件,避免不利的气象条件,而设计的低能耗的生态建筑。或者说,使设计的生态建筑在少使用或不使用采暖、制冷设备的前提下,让一年四季的室内气温尽可能地维持或接近在舒适的范围内。自然节能型生态建筑主要通过选择比较适宜的地段和适宜的气候段,运用一些容易

溶解、没有污染的自然材料,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降低消耗。

七、生态建筑之特征扫描

(一)生态建筑的系统性

对于注重生态的建筑设计而言,必须汲取生态系统思想的观点。生态建筑观不仅将建筑系统视为地球生态系统中各种不同的能量和物质材料的临时组织形式,而且需确定建筑系统在全寿命过程中与生态系统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尊重自然和以人为本相结合

具体包括尊重自然、以人为本以及增强使用者与自然的沟通等。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关心是生态建筑的一个重要原则,它要求建筑师给予自然环境以更多的尊重和关心。人本思想是建筑的基础,建筑的营造不能脱离人本的观点。可持续的建筑观仍然是以人为本,只不过它强调的是人的长远利益而已。建筑物作为联系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桥梁,应该尽可能多地将自然的元素引入使用者的身边,这是生态原则的一个重要体现。自然元素的引入,使使用者与自然环境有机融通,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建筑境界。

(三)生态建筑所遵循的“5R”原则

“5R”是5个以R开头的英文词,即Revalue、Renew、Reuse、Reduce、Recycle、Revalue在这里可以作“再思考”、“再认识”、“再评价”解释。新时期的建筑师必须改变以往的观点,引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来重新认识建筑,实现对建筑的“再认识”;Renew有“更新”、“改造”之意,在这里,常常是指对旧建筑的更新改造;Reuse有“再利用”、“重复使用”的含义。对于建筑师而言,一般是指重复使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构配件、设备和家具等;Reduce的原意是“减少”。这里常常是指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减少能源的消耗和减少对人体的不良影响;Recycle是“循环使用”之意。循环使用主要是根据生态系统中物质不断循环使用的原理,尽量节约利用稀有物资和紧缺资源。

八、结语

(一)生态建筑的未来前瞻

任何一门学问的成熟最大之标志在于形成独立的学科,生态建筑也不例外,其理论的与实践的发展必然要求它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因此生态建筑学的出场便顺理成章。既然生态建筑学已成为当代建筑的一个显问题,那么,必须对生态建筑学加以界定。我们认为,生态建筑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生态建筑;它的研究内容包括生态建筑的本质、表现形态、具体特征等;它的研究方法则是多学科的交叉与互渗,即是一种多元化、立体式的研究向度。只有建立起生态建筑学这一学科,才能使生态建筑走上更加规范、合理、完善的科学与美学路径,由此可见,生态建筑的未来必定是走向生态建筑学,这是生态建筑成熟的重要标志。

(二)生态建筑的评价与反思

关于生态建筑的赞誉,我们在前文似乎已经论述得比较全面和丰实了,在此我们主要对生态建筑及相关课题所存在的问题加以探讨,回避这些问题势必走向极端与误区。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对此加以论述:

1.生态建筑的出发点

生态建筑的产生有它复杂的生态、政治、经济、文化及美学原因,这里就有两个出发点,即被动选择和主动选择。所谓被动选择,就是指迫于生态压力(环境危机)、政治压力(绿色运动)、民众呼声而采取的一种权宜的策略和手段,而主动选择是指从以人为本的生态伦理道德出发,切实为了公众的共同利益而采取的措施和方法。正确的态度应是主动选择,即真心为世界绝大多数的利益考虑,而不计较少数人的得失。

2.生态建筑存在的问题

(1)高层建筑的负效应。

有些主张高层居住的人实际上不是为了节省用地,更多的还是被一种观念驱使,认为它是现代化的标准,是出于对技术文明的崇拜和纯理性化的思维,而不是出自入微的人性化考虑。

适度的高层建筑对节约土地有一定的作用,但高度过高的建筑无论是对使用者还是环境都有不利的影响。

(2)高技术建筑存在的弊端

完全依靠高技术势必使人的主体性受到限制与异化,而且带有极高的经济负担。所以高技术应该转向“适当的技术”。Schumacher1963年创立了“中等型技术”的说法,中等型技术设计是用来填补资本集中、不适当进口技术和廉价、低效的传统技术之间的鸿沟。中等型技术大多应用在农村和发展中国家,它由一支逐渐扩大的专家队伍为后盾,由于高技术(硬技术)的负效应,所以它应转向中间技术、适宜技术和软技术。

(3)伪生态建筑。

如果在建造生态建筑时只顾及了作为利用对象的地球方面,而没有考虑到人本身方面的变革,因此它只是对传统工业化思想的一种修正,而不是彻底的变革,那么,这类建筑只能是伪生态建筑;如果在生态建筑的设计中缺乏注重环境政治与生态哲学的思想,即“生态思想”的理论后援,那么,这样的建筑免不了流于空泛与肤浅,也只能将其称为伪生态建筑;如果仅从保护环境出发或仅从应当做什么考虑而忽视其可行性,就极易陷入“理想超越论”,那么,也必然导致伪生态建筑;如果仅把“生态建筑”当做名牌标签或出于赶时髦目的,也会导致伪生态建筑的出现。

可见,那种非从环境出发或只从环境出发不考虑人性化原则,未认真研究建筑发展及所处环境和人协调机理,而只是片面地从形象上或形式上照搬或截取已有形制而创造出来的并冠以生态建筑称号的建筑作品,应该统称为“伪生态建筑”。

(4)“非整体性的生态建筑”。

生态建筑强调建筑与自然、文化、美学、艺术的多维融合,因而它不是一个生态技术所能涵盖的。许多生态建筑只注重生态环境与生态技术,片面地强调生态或生态技术,而忽略其中的文化、美学与艺术因素,从而违背了生态建筑的整体性、共生性。

建筑是一门综合艺术,它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心理环境、城市环境休戚相关,片面重视艺术性和美学特征,单纯追求艺术性与美学特征不符合它的实用目的,所以它不应片面重视艺术和美学体现。

3.生态建筑的实现是一个艰巨复杂的“工程”

(1)利益的驱动是生态建筑实现的一大障碍。

生态建筑虽然从长远来看节约能源,财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但从眼前看,成本较高。一方面,房地产商希望以最少的投资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因而会排斥生态设计;另一方面,买房者也有贪便宜的心理,不愿购买较贵的生态建筑,这势必影响生态建筑的发展。

(2)国家赞助及健全法制是可行之举。

为改变利益驱动的弊端,西方各国都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及评价体系,同时对生态建筑也提供了资金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态建筑中的利益驱动。

(3)加强生态思想的宣传、教育,树立生态伦理势在必行。

首先,要提高决策者(甲方)的生态文化素质,使之自觉地履行生态伦理道德。

其次,要对建筑师加强生态意识教育,培训其生态理念及生态技术。

再次,对业主也要加强生态思想教育,鼓励他们积极购买生态住宅。

总之,生态建筑的实现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工程”,只有国家、社会、公众的全力响应与支持,它才能真正得以彻底地实施。同时它又是一个跨国界的世界性潮流,世界生态建筑组织的建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也是生态建筑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步骤。

推荐访问: 美学 当代 生态 建筑 研究
[当代西方生态建筑的美学研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