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密度胁迫对黑鲷运输存活率及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时间:2022-04-08 08:29:25  浏览次数:

摘要:【目的】研究密度胁迫对黑鲷鱼苗运输存活率及免疫酶活性的影响,筛选出适宜的运输密度,为黑鲷科学运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体长9.0~11.7 cm的健康黑鲷鱼苗490尾,共设5个密度组(D1、D2、D3、D4和D5),每袋对应装入黑鲷鱼苗10、15、20、25和30尾,采用塑料袋充氧密封运输方式,运输时间2 h 45 min,分别于运输后0、6、12、24和48 h共5个时间点取样检测,对比不同密度运输后黑鲷幼鱼鳃丝Na+/K+-ATPase酶(NKA)和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及总蛋白(TP)、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采用塑料袋充氧密封运输方式,各密度组的黑鲷鱼苗存活率均为100%,运输后恢复48 h的存活率仍为100%。经塑料袋充氧密封运输2 h 45 min后,各密度组黑鲷鱼苗鳃丝组织中的NKA活性显著低于运输前水平(P<0.05,下同),肝脏组织中的SOD和CAT活性显著高于运输前水平,但三者均在恢复12 h后达到峰值;肝脏组织中的MDA含量整体上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除D1组外其他密度组的MDA含量均在恢复6 h后达到峰值,随后缓慢下降,恢复48 h后D1、D2、D3和D4组的MDA含量基本恢复到运输前水平;肝脏组织中的TP含量显著低于运输前水平,恢复48 h后其含量明显升高,但仍低于运输前水平;肝脏组织中的LDH活性随时间推移的变化趋势各不相同,D1、D2和D3组的LDH活性整体上呈逐渐降低趋势,D4和D5组的LDH活性则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结论】密度胁迫对黑鲷鱼苗运输存活率无影响,但其免疫酶活性及代谢能力均受影响,需在运输后暂养48 h才开始或基本恢复到运输前水平。在实际生产中,采用塑料袋充氧密封运输且运输时间不超过3 h时,以每袋装20~25尾9.0~11.7 cm規格的黑鲷鱼苗为宜。

关键词: 黑鲷;运输密度胁迫;存活率;免疫酶活性

中图分类号: S965.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1191(2018)07-1439-08

0 引言

【研究意义】鱼类属于低等脊椎动物,极易受外界环境影响,且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不同鱼种甚至相同鱼种不同个体对各种环境胁迫的抵抗能力存在明显差异(洪磊和张秀梅,2004)。鱼类种苗期是其生长的关键时期,此时其免疫抵抗能力较弱,更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尤其在增殖放流和养殖生产过程中,拉网、捕捉、排污和运输等操作均不可避免地增加鱼类额外能量消耗,致使其产生应激反应。虽然应激反应是一种条件反射式的保护机制,但机体持续处于应激状态,则会增加各类病原的敏感性甚至导致鱼病暴发(王文博等,2004;翁朝红等,2008;王丽娜等,2017)。运输作为鱼类生产养殖和放流工作中的必需环节,集合了密度变化、操作、振动及运输水体环境变化等众多胁迫因子,会引发机体发生一系列的快速生理变化(Koolhaas et al.,2011)。因此,研究运输胁迫因子对鱼类免疫及代谢能力的影响,对确定最适运输方式及评估鱼苗放养存活率等具有重要意义。【前人研究进展】关于水产活体运输,至今已有诸多学者开展了相关研究,尤其是运输后鱼体血清和组织中皮质醇、血糖、乳酸及游离脂肪酸等的变化情况(Urbinati et al.,2004;洪磊和张秀梅,2005;Boerrigter et al.,2015;Hoyo et al.,2018)。Barton等(2003)研究了玻璃梭鲈幼鱼在捕捞、运输及放流过程中血浆皮质醇和氯化物的应激反应;Urbinati等(2004)研究了头石脂鲤幼鱼在装卸及不同密度运输后皮质醇和血糖等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洪磊和张秀梅(2005)研究发现,停食24 h后的许氏平鮋和花鲈经运输船运输后装入双层充气塑料袋再以汽车运输,二者的血糖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彭士明等(2011)研究表明,银鲳幼鱼在4、8和16 g/L的运输密度下运输12 h后,其血清皮质醇、血糖和肌肉乳酸含量均显著升高,但肝脏和肌肉组织中的糖元含量显著降低;寇祥明等(2012)以克氏原螯虾苗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不同盐度条件下运输模拟试验,结果发现在运输时间相同和同等盐度条件下,NaCl组的运输效果优于Na2SO4组;孙鹏等(2014)研究表明,日本黄姑鱼经箱式货车(60 km/h)连续运输6 h,其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快速升高并显著高于运输前,之后逐渐下降恢复到正常水平,同时证实SOD和CAT可作为有效的生物指示剂用于胁迫状态检测;Tacchi等(2015)研究表明,虹鳟的皮肤及皮肤微生物在运输应激期间发生了重要的生理反应,即活体运输前必须检测鱼体皮肤的健康情况,运输过程中则需关注其体色变化情况;Hoyo等(2018)研究表明,运输后前3 d是金枪鱼鱼苗运输胁迫恢复的关键时期,有必要采取适当的技术管理手段以减少死亡率。【本研究切入点】黑鲷又名黑棘鲷(Sparus inacrocephalus),俗称海鲋、青郎、乌颊、牛屎鱲、乌翅、黑加吉、海鲫、铜盆鱼等,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是我国沿海地区重要的增殖放流和养殖品种,但至今未见运输胁迫对黑鲷鱼苗影响的相关研究报道。【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以黑鲷鱼苗为研究对象,采取塑料袋密封充氧运输方式,对比不同密度运输后黑鲷幼鱼鳃丝Na+/K+-ATPase酶(NKA)和肝脏SOD、CAT、LDH活性及总蛋白(TP)、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筛选出适宜的运输密度,为黑鲷科学运输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 1 试验材料

黑鲷鱼苗购自广东大亚湾南澳养殖场,选取健康活泼的鱼苗共490尾,其体长9.0~11.7 cm,平均10.9±1.0 cm,体质量10.5~20.7 g/尾,平均18.2±3.8 g/尾。采用养殖生产和增殖放流中常用的塑料袋密封充氧运输方式,运输用透明塑料袋规格长50 cm、宽30 cm(未充氧时),每袋装入育苗池海水4400 mL(水温27.7 ℃,盐度27‰,pH 8.04)。

推荐访问: 存活率 胁迫 活性 密度 免疫